吴璇 裴冬葳
【摘 要】针对当下电影重映市场现状,通过不同类型的电影案例,以精神分析学中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基础提出隐喻,解析重映影片下的电影文化传播。并借助于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原汁原味复映的事件进行分析,期望可以更好地研究媒介当中电影文化意识的发展,阐述重映电影所生成的新意义。
【关键词】电影市场;重映影片;文化传播;《千与千寻》;宫崎骏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077-02
一、重映片的市场现象
如今越来越多的重映片在中国上映,比如国外的影片《侏罗纪公园》《龙猫》,中国本土的影片《甜蜜蜜》《一代宗师》《倩女幽魂》等。通常重映的电影往往都是经典之作,对时间维度的选择要求较高。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千与千寻》票房已累计突破4.86亿,粉丝们呼喊着“来还宫崎骏先生一张电影票”“时隔18年后的重逢”“与《龙猫》并肩的作品”,已远超之前被看好的《玩具总动员4》的2.81亿。
二、《千与千寻》中的日本文化传播
宫崎骏所创作的动漫作品,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宫崎骏的电影大多数十分注重环保,在整个电影作品当中,通过最细腻的手法,表现出人性的本质,让更多人能够回归本真,寻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千与千寻》如此受追捧绝不仅仅因为这是一部充满怀旧情调的影片,而是这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强大魅力,经典的故事、绝妙的视听语言、出色的场面调度,将这部影片紧紧包裹,处处传递着文化传播。电影当中的建筑风格、澡堂、桥等都是日本文化特征的体现。油屋,也就是日本现实中的日式澡堂,源于日本人喜爱泡澡;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就是桥,这与日本的传统故事有关,相传在日本的古老故事当中,桥是连接人间与灵界的工具。
《千与千寻》由于制作精良,人们对于其喜爱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在观看《千与千寻》时,能够很好地融入情节当中产生共鸣,对作品当中人物的形象以及作品中建筑、场景等的喜爱,会激起人们购买电影周边的欲望,電影周边有电影人物形象、娃娃人偶、电影场景明信片、卡通文具、玩具图形、食物形状图案、衣服图案、帽子等;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播,当然他们购买与否的一部分原因会以创意及美术等为衡量标准。尤其是主人公千寻与白龙,以及无脸男的人物形象都赢得了诸多人的追随,人们也愿意去购买人物形象的画册、毛绒玩具以及拼图等等,通过电影文化传播,千寻、白龙以及无脸男甚至是婆婆的形象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关注。
电影的服饰、电影的建筑、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都有着浓厚的日本风情,随即将传统的日本文化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大众。由此可见,借助于电影重映的传播,能够使得文化意识得到二次推广,增加年轻一代的文化渗透,让观影过的人群产生怀旧情怀,更好地促进重映观影。
三、时代语境下的重映方法
(一)技术革新
一些影片采用3D制式,技术上的革新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例如,3D版的《一代宗师》、3D版的《功夫》以及3D版的《泰坦尼克号》等。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其实算不上大众普遍接受力强的作品,首先因为它长达237分钟,仅此一点便挡住了大批的普通观众。但重映以“全新4K数位修复完整版,经典重现”为旗帜,在重映之时,结结实实打响了重映的胜利旗号。
(二)内容变动
2009年重映的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增减了部分情节,并通过再次剪辑、调色等后期技术让影片更具有时代性和观赏性。而重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增加了7分钟的特效后,并没有让漫威迷满意,被评为:为了圈钱“吃相难看”。在时代语境下有不同的重映方法,但是由于已经知晓影片相关信息,新生观众群对各种形式的怀旧宣传方法已经趋于疲惫,不是每一部经典都能够在重映后得到不错的票房与口碑。
(三)原汁原味
《千与千寻》电影重映有中国明星配音版,同时有日语原版供受众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原汁原味的重温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电影重映方式,同时可以赋予新时代下的新意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于故事讲述的方式小众,它是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没有商业片那样的剧情设置、人物冲突,而是润物细无声、化骨绵掌般地将看完此部电影的观众心脏击得粉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片方明白,他们贩卖的不止是电影票房,而是影迷们心中有关台湾片的青春模样。
四、政策影响下的成功与失败
(一)电影政策的复映许可
2018年11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国产电影复映暂行规定》的通知,政策的发布让国产片复映市场票房捷径之路受阻,影片发行方不得不开始转战进口电影市场,以规避条例中的规定。即便如此,就算是经典影片,随着复映手法的增多,新鲜感不再,让观众越来越觉得发行方有“炒冷饭之疑”。因此,电影市场亟待维持其市场秩序,以保护电影创作的积极性。
(二)重映片成功案例
2012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重映,将1997年的版本转制成3D版,获得了高票房,受到了人们的喜欢。而2019年1月以4K修复的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作品之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宣布即将重映,瞬时引发无数影迷们激动的心情,想要在重映之时再次一睹这部经典电影的风采。
(三)重映片失败案例
以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科幻灾难片《2012》为例,在2012年11月20日,以转制3D的格式再次登录内地影院。着重主打“中国巨幕”以吸引观众,然而是否能因此掀起狂澜,大批观众评价“效果差”“最具3D效果的竟然是字幕”“根本体验不到视觉冲击”“60元的票价不值”等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再如2019年4月热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影院匹配了半壁江山的场次,依然没有获得延期票房。数月后,漫威宣布将重映《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并声称对电影内容有所增减。然而增加的7分钟的特效并没有让漫威迷买账,“浩克手里拿的是手机吗”“浩克的嘴根本没动”等差评纷至沓来。
总之,重映电影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需要看其是否符合观众的价值取向,在重映之时能否满足观众对于影片的视听需求,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如果以上都做到了,且还能符合时代任务并促进电影市场的繁荣,那么影片重映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五、镜像阶段下的重映观影
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有些影片在当时是经典,但是在当今很多理念和情感观念已经过时或者无法产生共鸣。因此,重映电影有的颇受青睐,有的则反响平平。电影《千与千寻》是宫崎骏动漫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一方面,在影院观影具有一定的仪式感,这种观影仪式感会吸引一部分受众去影院;另一方面,电影《千与千寻》的粉丝会二刷电影,但是这毕竟是小众人群选择的原因。
在精神分析学中,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基础,衍生出银幕是一面镜子。电影《千与千寻》的主人公千寻胆子较小,既不聪明也不漂亮,仿佛就是现代社会年轻人身边的周边人找到共同点,如同镜子折射出自我,由此能够更好地引起大众的共鸣。在“银幕”向“镜子”转换的背后,其实质是影像与观影主体的关系,“银幕即镜子”诱导着人们走向影院,观看重映电影《千与千寻》。
六、总结
由此可知,中国引进宫崎骏电影作品《千与千寻》,会出现新一轮的观影热潮,通过电影作品的不断传播,使日本的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宣传与推广,而且通过电影的重映,更好地带动了电影周边的销售。但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逐步提升,优质的电影内容才能够赢得诸多人的喜爱,更好地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播,带动相关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炯熠.宫崎骏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建筑设计与文化元素的运用[J].设计,2016(1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