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舒婷
【摘 要】1905年,中国第一部影片诞生。中国电影在时间的洪流中,经历三个产业时期,其中有低谷也有辉煌。中国电影人始终秉承初心,不断探索尝试,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并且走向了世界。本文将从中国电影发展最初期以及三个产业时期入手,简析中国近现代电影发展史的全过程及其显著特征和重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电影发展史;显著特征;产生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066-02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
1896年,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之后,“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1]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在此之后,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2],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由此可见,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戏曲等传统元素的加入一方面让中国电影在一些外来的电影模式上展现出独有的风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国外电影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世界电影的发展。
二、叙述模式的形成
1922年至1937年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业时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期后,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向私营化的产业模式[4]。当时,资本主义的实力日益强大,各方面的条件也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在此期间飞速发展壮大。此外,个人资本主义也逐渐充盈,这使得不少人开始看向蒸蒸日上的电影行业,想要将其作为新一轮的投资对象。正因如此,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等新一批电影人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各自开拓、涉猎不同的领域,如创作、制片、放映,等等,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成为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他电影人的知识来源。
在第一个产业时期,“明星”“联华”“天一”三大电影公司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联合创办的明星电影公司占据了龙头老大的地位。“明星”最早有四部试验影片,《滑稽大王游华记》《掷果缘》《大闹怪剧场》是三部滑稽戏,[3]因为经验不足以及设备简陋,这三部戏得到的反响并不热烈,远没有当时的卓别林电影那样火热。于是,《孤儿救祖记》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诞生了,让“明星”跳出了瓶颈期,进一步上升为明星股份有限公司。1923年,《孤儿救祖记》进入长片阶段,因为讲述的都是家庭道德、教育、女性地位等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大获全胜,给“明星”带来了巨额票房收益。
在三大电影公司中,“明星”是时事片的鼻祖,而“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联华影视公司善于招纳贤才,尤其喜爱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人,因此它的许多作品与其他公司的作品有很大差别。1930年,联华影视公司出品了揭露黑暗险恶官场的电影《故都春梦》,以及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倡导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野草闲花》。这两部伟大的作品摆脱了世俗的观念和眼光,站在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而“联华”也成为了新派的代名词。
1925年成立的天一电影公司将“神怪片”发展得如火如荼。其创始人邵醉翁偏爱传统作品,始终坚持“注重旧道德、旧理论,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原则。1926年“天一”拍摄了由胡蝶主演的《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孟姜女》等古装作品,虽然在制作上显得比较粗糙,但因为耳熟能详的故事和大范围的宣传推广,“天一”出品的电影深受南洋华侨的喜爱。
此时的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方式和影片风格,注重对大众的教育意义,多以惩恶扬善为大主题,用善恶两方人物的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也不乏悬念巧合。电影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创了符合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叙述模式,他们十分重视影片人物给观众带来的亲近感,注重人物语言的生活化和个性化,赋予生活中的场景更高的艺术感,强化人物性格、情节对比等,给观众带来共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三、电影主题的深入发展
1937年后,上海局势动荡,“明星”“联华”两大电影公司先后解体,而“天一”也向南迁址,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年代在战火中悄然消亡。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沉默已久的电影人拍出了以《小城之春》为首的一批作品。建国前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诞生,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4]。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年共完成了82部作品,影片的质量较之前也有了很大提升,当年推出的《林則徐》《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在创作、思想、技术方面已趋于成熟,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被称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进入20世纪60年代,内地的电影制片制度已经完全确立,成熟的机制让电影人在这条路上走得越发顺利。他们各自发挥才能,顺应新中国的变化,融入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创作了一批品质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不同的电影人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电影事业上步入正轨。其中,《刘三姐》《小兵张嘎》《大闹天宫》等证明了20世纪60年代内地电影所蕴含的娱乐因素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情感,但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却让内地电影的发展停滞了十年,曾经一度闪耀的星星逐渐失去光彩。与此同时,香港邵氏等电影公司迅速崛起,华语电影的再度辉煌最终也落在了此处。
第二个产业时期中国电影事业已经趋于成熟。1951年前的电影多以劳动人民为创作来源,以小镇上的青年为主角,真实朴素,充满了青春气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创作者善于从细微处展现人物性格,丰富角色形象,与此同时,注重影片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感,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此外,电影人在影片中插入了歌曲,渲染了气氛,让观众有了更强烈的代入感。1956年前后中国电影也有了进一步突破,影片角色不再局限于青年男女,而是向社会的更多角色拓展,例如工农兵、知识分子、时代楷模等。创作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跳脱出纯文艺片的范畴。1959年是第二个产业时期的第三次发展,这时的影片在立意方面进一步深入,将时代精神与历史革命相融合,反映真实历史,展现出彼时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作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不断涌现新星力量。
四、走向世界的新格局
“文革”之后百廢待兴,新出台的政策及时挽救了落寞的内地电影,也将中国电影事业推向了另一个高峰。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电视等娱乐方式的快速发展,电影事业也经历着巨大变革。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敞开。中美谈判以及加入WTO使得中国电影不得不与国际电影进行磨合,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世界的脉搏,吸收各国在制片、技术方面的优秀成果,更好地推进本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事业打破了区域界限,在深刻认识改善了自身的方位、领域及所在层次后,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5]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事业实施院线制,资金的组合方式变得多样,华语电影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
步入第三个产业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已十分成熟。中国电影人追求创作语言的简洁与深刻,从题材、格调、造型、叙述方式上都竭力摆脱所谓的框架模式,给观众展现与以往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引领观众感受影片的文化底蕴,传达出中国电影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也在互相吸收借鉴优秀的成果,在推动本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世界电影事业更具包容性与多样性,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五、结语
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阶段的作品都彰显了那个时代下中国的文化发展程度。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的电影人在起起落落中逐渐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直保留在华语电影的深处。中国无数电影人想要为人民群众带来欢乐与思考,并且带领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更高处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中国电影事业不断吸收着时代的精华,在数百年历史的打磨下,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中国电影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电影事业的演进。中国电影独有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吸引着外国电影界的目光,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出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中外电影的交流合作不仅仅是电影事业上的切磋进步,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融合。电影事业架起了一座桥梁,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让双方在不断交融中共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丁亚平.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史:论述与书写的维度[N].中国电影报,2019-04-10(005).
[2]刘磊.中国早期电影院空间文化研究(1896-1949)[D].山东大学,2018,402.
[3]王艳.从戏曲电影发展史看影戏关系的嬗变——兼论戏曲与中国电影民族化[J].美育学刊,2019,10(02):73+75.
[4]赵格然.浅谈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女性角色塑造[J].大众文艺,2018,(01):172+173.
[5]程沫.马克思主义史观下的电影历史研究——基于对《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的分析[J].视听,2019,(0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