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卓华
【摘 要】中国古代的戏曲发展,要从元朝说起,元杂剧里就出现过程式思维,人物、服装、道具、场景都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认知标准。同样,早在中世纪的欧洲,戏剧的创作思维也与中国戏剧的程式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随着中国戏剧的发展,慢慢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思想,导致传统的戏剧互动性减少,为了保留传统的戏曲文化,开辟新的戏曲道路,必须深刻分析传统戏曲是怎样被约束的。
【关键词】场景写作;程式思维;传统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05-0024-01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流传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越剧。话剧则是二十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戏剧的创作,讲求以表演程式提供空间为创作原则,戏曲编剧的构思、安排是一种“表演文学”。虽然戏剧创作者历来对戏曲编剧手法、剧本创作能够提升戏剧技艺,对于戏曲编剧能够表达现代生活的意义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于戏曲文学“程式思维”的写作特点上,及其于传统戏剧自身实践创新的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传统戏剧与话剧艺术可以相互借鉴的空间,并没有进行充分展开讨论。
一、从宋元时期的古典戏剧谈到近代的中国话剧
宋元时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戏曲开始走向大众。许多的文人也开始编写剧本,内容无非是歌颂美德、惩恶扬善、尊君爱老等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所认可的一些精神内涵。如果说戏剧的皮肉是故事本身的话,那表演则是它的灵魂所在。中国著名戏曲学家阿甲先生认为,戏剧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把戏剧人物的筋肉骨血刻进自己的身体里,才能用肢体动作、神态、语气将人物表现出来。其实不止是阿甲先生,许多戏剧创作者都认为,表演创作为戏剧的编排和构思带来了灵魂。换句话来讲,表演的“程式”是戏剧艺术“程式思维”的主体部分[1]。
20世纪初,中国慢慢走向现代化,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地方剧种,最著名的当属京剧,此时,西方的戏剧也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20世纪中叶,京剧发展到高峰,表演逐渐成为戏剧元素中可以独当一面的角色,同样,文学家也积极参与到戏剧创作中来,《雷雨》是一个代表。当然,同时期也不乏一些真正在研究戏剧的创作者,他们致力于将中国戏曲向中国话剧靠拢。戏曲需要发展,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非常陈旧,而话剧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并且发展良好,社会接受力强。中国戏曲正是需要大换血的时候,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以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是戏曲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戏剧创作思维——“程式”思维
传统的中国戏剧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生活,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了彻底地改变封建思想,推崇科学与民主,全盘否定了封建文化产物——戏曲。而今天我们需要去反思传统的戏剧“程式”能否给现代戏剧的创作带来一丝丝的灵感。
如果把一个完整的戏剧流程比作一张图,那么“程式”性的创作大概是把这张图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图,拼图的规格大小是一样的,具有固定的形式,这就是“程式”思维的具象化表述。演员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制于“程式”的,他们需要使用“程式”让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场景和剧情联系起来。于是乎,出现了“前表意”的说法,即不同演员在同一角色上表现出演员特有的个性。当然,在各国优秀的戏剧中,不乏这样的表演者。曾经有人认为,“程式”是必须要这么演才行,但是现在有许多剧本依托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意方式,阐述现代的哲理,讨论生命的意义等。这证明表演是不受戏剧“程式”束缚的,戏曲亦可展示我们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对社会的思考等[2]。
三、来自西方戏剧的思潮冲击
西方戏剧在二十世纪完成了一次大变革,从以往的史诗创作演变到舞台上的话剧,其舞台元素的组合方式与中国古代戏曲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布莱希特开创了“场景写作”的先河,以往的剧情发展是在一条时间线上的,即一个舞台只能存在一个时间点。而布式戏剧恰恰相反,它就是凭借着不同的时间空间交叉错乱的场景来展现戏剧内涵的,正是由于具有这种和中国戏曲类似的特点,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德国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戏曲创作时的思考方式一般是“程式”思维,如果要做到像西方戏剧那样贴近实际生活,需要从如何让表演者有发挥的空间入手,将“程式”具化为层次更丰富、更适应当下的剧本创作的模式[3]。
四、结束语
中国的戏曲被认为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之一。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与受众互动性很强,充分给予了表演者发挥创作的空间。在文化思潮的更替中,传统的古代戏曲仿佛已经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了,由于对戏曲展现手法的不熟悉,使得中国戏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戏曲的“程式”思维虽然有它自己的优点,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好能学习、借鉴一下西方戏剧的优点。本文所介绍的“场景写作”,其思维方式具有先进性,能很好地为中国戏曲实现现代化身份的转变提供一个范本。
参考文献:
[1]谢蕊竹.中国先锋戏剧及其先锋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李杨.哈罗德·品特戏剧及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李玉婷.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元素在水彩画创作中的运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