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及困境调查

2020-03-27 12:23李琪焕罗清海邹湘妮刘玉龙刘灿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

李琪焕 罗清海 邹湘妮 刘玉龙 刘灿

摘 要:作为我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抓手,脱贫效益显著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运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搬迁对象“稳得住、能致富”是下一步工作的内在要求。贵州毕节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较深,是脱贫攻坚形势较为严峻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阳光新城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并就进一步解决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建议与对策。

關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自主脱贫信心;后续产业;稳定就业;社会融入

1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解决身处恶劣生活环境与极端自然环境下的特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通过扶贫搬迁,将特困人口从不利于其生存发展的艰苦地区搬迁到交通发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利于其在政策帮扶下实现脱贫致富。贵州毕节地处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山高谷深,且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贫困程度深。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是解决该地脱贫任务的重要路径。

与其他地区扶贫搬迁有所不同的是,毕节试验区的搬迁安置工程受到了精准帮扶毕节试验区的恒大集团的大力支持。以产业薄弱、经济落后的贵州大方县为例,2015年贫困率高达19.1%,在恒大的对口帮扶下,到2019年,大方县已成功脱贫摘帽。恒大成功探索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不仅有效增强了政府作为脱贫主导者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弱项,而且提高了扶贫搬迁的整体效率。其尝试构建出的扶贫搬迁长效脱贫机制具有参考及推广意义。

通过对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白杨林安置点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该安置点扶贫搬迁工作的成效与现存困境,并就进一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工作提供建议与对策,寻求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稳定脱贫的可行路径。

2 七星关区扶贫搬迁的调查分析

2.1 调查地介绍

截至2019年10月,贵州省已完成184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即将完成“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共188万人的搬迁计划。据统计,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规模达全国的六分之一,其搬迁经验与迁出后生计支持工作在全国具有典型参考意义。毕节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主战场之一,截至2019年8月,毕节已实现27.9万人的搬迁入住,搬迁安置率97.89%,搬迁安置与各项后续支持工作逐步有序推进。

调查所选取的移民安置小区地处于七星关经开区与主城区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占地1046亩,总建筑面积约77万平方米,共计156栋,其中贫困人口5441户24688人。安置点规模大,搬迁人群众多,在恒大集团的对口援助下,安置小区建设及后续配套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2.2 调查方法与资料分析

调查小组分别于2019年1月、2月进行了两次实地调研。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小组在156栋安置房中随机抽取15栋,各栋各发放问卷20份,共计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65份,问卷回收率为88.3%。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典型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由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迁入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情况、贫困户脱贫能力测度,以及贫困户对扶贫搬迁工作的看法等四个方面组成。

2.3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调查数据显示,搬迁对象家庭人口较多,5人及以上的占到57%,且需要抚养的小孩及老人在4人以上的达到了40%;搬迁户受教育程度以中小学为主,中专文化程度比例为9%,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为3%。在家庭主要致贫原因中,子女上学负担重占比21%,收入来源单一和家庭成员患病或残疾的比例分别为19%、20%;43%的受访贫困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另有26%的受访对象表示收入来源以政府帮扶资金为主。

3 调查地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现状

在恒大集团的对口帮扶下,调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了极大推进。下面分别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就业支持、后续产业跟进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基础设施

按照政策,搬迁户可按照20m2/人的标准分得安置房。安置房内配备有基本家电与家具,且已进行简单装修,贫困户可完全拎包入住。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标准的沥青路面、高标准小学、毕节人民医院对口帮扶的新城分院、依山而建的营盘山公园以及配套的商业街等,已形成一个独立完善的生活小区,贫困户不出安置点,即可置办需要的物品。小区绿化、房屋采光科学合理,安置房均设有阳台,垃圾处理工作也是井然有序。此外,安置点交通便利,北临厦蓉高速毕节北出口,与老城区有多趟公交线路连接。搬迁前后生活便利度对比见表1。不难看出,在大部分搬迁对象看来,安置点生活便利度改善较大,交通便捷度改善尤为显著。

3.2 公共服务配套

为全面协调落实该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政府成立了阳光移民服务中心,并开设社会保障服务、民政、教育、文化服务等多个窗口为民服务。安置点内搬迁户可在工作日找到相应窗口解决困难,群众办事十分方便。服务中心特色之处在于留出一间房用作“家长学校”与“道德讲堂”,供家长接回放学孩子以及不定期举办文化宣讲讲座。此外,各栋安置房均配有帮扶责任人负责联系后续帮扶与政策宣讲。各栋安置房均设有信息公告栏,确保重要通知及政策能通知到人。

3.3 就业支持

移民搬迁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重置,也带来了生计资本的变更。稳定就业是各项民生工作中的重点与中心点,是解决贫困户后续发展、稳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阳光新城安置点对移民就业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身体健康且年龄合适的搬迁对象实现稳定就业。通过为搬迁对象采取向经发区推荐就业、老城区输送劳动力,以及提供安置点配套的物业管理、基础建设岗位等多项措施以解决贫困户家庭的就业问题。

3.4 后续产业跟进

安置点毗邻经开区,周边企业较多,如内衣厂、服装厂、炮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解决安置点大批搬迁对象的就业问题。位于安置区中心位置,由恒大集团打造的购物街也是初具规模,一些贫困户可在此租赁店铺以自主创业。此外,恒大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开办盛丰农业科技园,通过科技扶贫带动旅游扶贫,旅游扶贫拉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基于上文分析,不难发现,通过恒大帮扶、當地政府支持以及搬迁对象自身的努力,安置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就业支持、后续产业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对建立长效扶贫、脱贫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培育并强化了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实质。

4 调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介绍了调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在政府、帮扶企业、基层工作者等诸多团体的努力下,通过扶贫搬迁,贫困户搬出大山,搬到幸福的移民新区。“搬得出”已基本解决,“稳得住、能致富”则成了搬迁后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调查发现,调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移民生活融入、稳定就业、脱贫信心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4.1 移民社区融入程度低,搬迁后生活幸福感不强

毕节试验区是多民族聚居区,搬迁对象来自于各地,语言、文化、风俗不尽相同,文化差异给交流带来了不少难题。

受访的杨先生说道:“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我们手脚也不利索,只能每天都待在家里。”

物理生活空间的迁移不是扶贫搬迁的要义,帮助帮扶对象融入迁入地生活,提升其对迁入社区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使得搬迁对象实现安居乐业才是搬迁工作的内在要求。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搬迁对象较少参与社区活动,对移民社区的认同感较低,大部分时间选择待在自家房内。问卷数据显示,空闲时,搬迁对象以在家中做家务、看电视为主,较少出门走动,这也是对移民社区融入程度低的重要原因。

4.2 自身素质等方面受限,搬迁对象难以稳定就业

调查中发现,部分贫困户仍然存在难以就业的问题,有高达42%的受访对象认为改善就业条件是政府最需要改进的帮扶措施。造成搬迁对象就业困难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搬迁对象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调查发现,有30%以上的搬迁对象最高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可见文化水平之薄弱。其次是与原住民相比,搬迁对象在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后续产业短期成效不明显,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少也是制约搬迁对象实现稳定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4.3 搬迁对象自主脱贫信心不足,依赖政府帮扶

部分贫困户思想消极,等靠要观念极深是扶贫工作难以顺利推进的主要制约,政府应以转变贫困户消极思想作为扶志扶智工作的根本目标。调查中发现,部分搬迁对象自主脱贫信心不足,对政府扶贫政策较为依赖,给进一步实现稳定脱贫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当问及是否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时,有30%的受访搬迁对象认为不能,有9%的搬迁对象有信心一定能,另有61%的搬迁对象认为应该能。分别有42%、36%、18%、4%的受访对象认为脱贫致富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力量主体是各级政府、自身努力、社会帮扶和其他原因。由此可见,仍有部分搬迁对象依赖政府帮扶,缺乏依靠自身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

部分搬迁对象缺乏脱贫信心,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有一些贫困户惯于享受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宁可一直戴着贫困的帽子,缺少依靠自己、自主脱贫的信念,依赖政策扶持。另一方面,缺少劳动力也是缺少脱贫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年龄较大的搬迁对象难以在安置点实现稳定就业,而且搬迁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骤升以及搬迁后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给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带来了巨大困难。

5 结论与建议

不折不扣贯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是扶贫攻坚制胜最有力量的法宝。

因为传统观念、个人条件、资源禀赋、政策执行等因素的差异,调查发现,部分搬迁对象缺乏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仍然依赖直接帮扶,给后续扶持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得益于恒大的对口帮扶,调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但是,搬迁后的持续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困难。

一是培训与发展结合,确保稳定就业。确保搬迁对象稳定就业是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所在。应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增强搬迁对象就业能力。为避免培训同一化,应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培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迁入地后续产业,长短期产业配套布局,增加经济效益与劳动岗位数量。建设好移民新区,发展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成效。

二是重视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提升搬迁对象的身份认同感。实地调查了解到,部分搬迁对象搬迁后融入感不强,对迁入地的生活缺少信心,有的甚至以打牌度日。应重视移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搬迁对象在安置点的生活,也可以增进搬迁对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此外,建立健全移民社区自主管理制度,提升搬迁对象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从而增进其融入移民安置区的认同感。

三是树立榜样,强化搬迁对象自主脱贫信心与动力。扶贫重在扶志扶智,只有帮扶对象有依靠自身努力奋斗、摆脱贫困的意愿,外部的帮扶才能发挥作用。对此,可采取树立典型自主脱贫模范与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方式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奖励自主脱贫典型,鼓励他们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郭俊华,张含之.新时代我国易地搬迁精准扶贫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8):20-27.

[2]谢垚凡,尹同一.易地扶贫搬迁新实践的调研与思考——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01):132-134.

[3]王春蕊.易地扶贫搬迁困境及破解对策[J].河北学刊,2018,38(05):146-151.

[4]谢垚凡,尹同一.易地扶贫搬迁新实践的调研与思考——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01):132-134.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910555088);2018年南华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XJXZ251)

(作者单位:1.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南华大学经管法学院;3.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