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营造

2020-03-27 07:01陈扬
艺术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表现方式

摘 要:现代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手法对于展现园林中景观要素的合理布局、游览路线以及景观层次都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空间上的合理安排为园林景观带来了灵魂,向游人传达了造景时的主从关系,是提升景观内涵的点睛之笔。本文以南京汤山矿坑公园为例,从公园的空间营造出发,探究现代景观设计中空间营造的手法和表现方式。

关键词:现代景观;空间营造;表现方式

1 项目概况

汤山矿坑公园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距离南京市主城区驾车约需1小时。公园前身为汤山地区最大的采石场——龙泉采石场,其宕口至底部垂直高差接近100米,仅一个矿坑的塑石土方量就已经接近1万立方米;[1]占据汤山山体南侧大半位置的矿坑公园,其建设范围有40公顷之多,向北一直延伸至山体的北段;无论是从汤山矿坑公园的竖向还是平面覆盖上来看,整个公园的尺度和空间大小都是南京市屈指可数的较大型城市公园。因此,其宏伟的尺度和庞大的竖向都决定了其空间层次变化的丰富性。

2 空间营造手法

汤山矿坑公园的出发点主要集中于对原场地自然资源特点的有效利用,通过对采石场遗留下来的赫然矿坑进行充分考虑和有针对性的构思,着重在场地的竖向方面进行设计施工,以保留原有场地最宏伟的视觉感受。其中,公园在设计时采用的空间营造手法有不可或缺的点睛作用。

2.1 空间上的主从关系

主从关系的划分是构成形式美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构图上达到统一美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种构图原则不管是在小体量的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在大体量的皇家园林都得到了彰显。无论是西方园林建筑还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分明的主从关系让空间划分更为合理明了,在纵深或者并列关系中得到了提升。以汤山矿坑公园为例,其丰富的空间节点并不是并列无序地设置在园林平面上的,而是通过节点上的丰富程度差异和节点的空间大小突出某一块景区。比较明显的是山体上3个矿洞的分别设计,虽然三者在平面上处于一种并列的关系,竖向上又同时处于全园的制高点,但在游览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三者的从属关系。位于中间地带的攒子瀑不仅空间落差大小突出,而且其内部节点要素较其周边的两处矿坑要丰富得多:这里以巨石叠石和极高的跌水组合,并配合在石缝中种植的罗汉松等植物来突出空间上的恢宏。极高的布瀑从高处落下,跌入坑底的蓄水池中,磅礴的水声在矿洞中回环,给游人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而一旁的天空走廊就显得幽静,矿洞底部经由植被高度覆盖,空间上的刺激就淡了许多。如果公园在空间营造手法上不考虑节点之间的主从关系,仅用景观展现矿坑之宏大或是用绿植来改善生态,就会使整体变得单调、纷乱,甚至失去游览的重心。

2.2 对比的空间营造手法

所有的空间手法中,对比手法是最为常见,也是形式最多的一种。空间的对比往往是将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空间节点安排在一起,利用二者间的对比衬托来展示各自节点的特点。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中常用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毗邻,当游人经过一系列小场景的空间,忽然来到园内主要景区,将感觉到更大的视觉空间。[2]尽管园林的规模可能并不是很大,但是经过这一连串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游人仍能得到较为开敞的直观空间感受。在矿坑公园内,沿山路上行,设计师以一处狭窄的隧道联通山坡与矿坑。初进隧道,狭长黑暗的幽闭空间给游人从四面八方带来了压抑感,且在漫长的隧道行走过程中,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而后游人穿过隧道,到达偌大的攒子瀑空间,强烈的光亮和空间上的对比使攒子瀑显得更加恢宏,带给人们不一般的视听盛宴。

2.3 空间序列的营造

简单地说,园林中的空间序列指的就是园林中观赏路线的组织和景观节点的布置顺序,是造园设计者构思的最佳游览布局和整体结构。园林中空间序列的营造主要分为闭合式、贯穿式以及辐射式,还有部分古典私家园林追求排列的不確定性,整个园林中并没有一条明确的观赏线路。一般的园林多采用闭合式的回环路线布置园林,建筑景观沿设计的路线依次展开,或略加遮掩或豁然开朗,在游览路径中完成开端、引导、高潮、结尾的闭环过程。汤山矿坑公园采用的是典型的闭合式空间序列,从三叠湖向上,随着树木的延伸,视线空间徐徐展开;继而向上,游人便置身于阡陌花海,在两旁茂密的粉黛乱子草的引导下“之”字形前进;过此至全园最高潮点,经幽闭隧道的过度,空间豁然开朗,视听效果尤甚;继续前行,回转的天空走廊视线开阔,一旁的山体郁郁葱葱,气氛逐渐舒缓;随后是旷野拾趣的又一个小高潮,气氛进而沿着山路下降,并在入口处达到尾声。

3 空间表达媒介

空间的表达不是空洞的理论或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利用园林中诸多要素作为媒介,是园林各要素互相组合配置的产物。以矿坑公园为例,园内的空间表达主要依托地形、植物和水体的搭配来描绘。

3.1 竖向设计

整个场地最突出的就是对于竖向方面的设计,空间的表达也主要是围绕着竖向方面展开。从三叠湖入口出发,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层叠升起的阡陌花涧。该处利用地形,结合植物,在公园的竖向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花涧密植粉黛乱子草,初秋时节正值其盛花期,在曲折蜿蜒的盘山小径上漫步,与花草为伴,似入花海,又恍若置身云端。此处的路线行进采用的是“之”字形路线,游人由茂密的花卉引导,在花涧中盘旋而上。竖向上利用植被产生的遮蔽效果,从心理上加强了对游人的引导性,同时又使终点显出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增强了游人对山体工程高度的感知与体验,也为穿过花涧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视觉景象做了铺垫。矿坑公园的设计,充分利用竖向设计很好地暗示了空间序列的节奏和起伏,像引导性阡陌花涧节奏的缓和、气势恢宏攒子瀑节奏的剧烈、空中走廊过渡的舒缓等无一例外都是利用竖向的走向——或迂回或直接来展现的。因此,作为矿坑公园空间表达最为重要的媒介,竖向设计对于整个项目节奏气氛的把握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3.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对空间的表达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园林中常用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以植物疏密、开合引导游人视线。从园林造景的整体性来看,植物的配置多结合园路和建筑去创造一种变化丰富、层次分明而不冗杂的活动游览空间。以矿坑公园两大矿坑中植物的不同配置手法为例:攒子瀑中的植物多沿山石布置,稀疏地分布在峭壁的角落,以彰显视觉空间上的开阔,陪衬矿洞的宏大;而空中走廊的植物配置较为密集,广泛地覆盖在矿坑底部和视线所及之处,极大程度上削弱了矿坑高度落差上带来的视觉冲击,转而提供空间节奏高潮后舒缓的气氛。所以,在空间的营造中,我们应根据不同节点所需要的不同效果有针对性地配置植物,以实现设计思路的最佳表达。

3.3 水体布局

水体作为重力势能的最佳表现媒介,能够很好地体现竖向上的高差大小;同时,水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又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空间的营造有绝佳的意义。人们从旷野拾趣向下,缓坡草坪过后开敞可见的景观便是以湿生植物与石头组合的三叠湖区生态滨水。三叠湖区的水体并不像攒子瀑那样激烈,而是自北向南经流三处缓坡跌水徐徐汇入湖泊中,能洗涤游人的心灵。流水经过滤石和湿生植物层层净化,完成该地水质生态恢复的同时,又引导人们向公园的地势低处行走,回到起点。除此之外,水体与植物的搭配也是空间营造的一个重要手法。在三叠湖汇水区,湿生植物沿水面延伸布置,柔化水面和河堤的边界线的同时,也在纵向上拉开了水体的长度,加强了空间的引导作用;湖面和建筑之间配置几丛植物组团,对建筑边缘进行了适当的遮掩,使得从岸边眺望远方建筑的视线更加自然,增强了空间的景深效果。

综上,借助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的综合布置,多种园林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矿坑公园的空间营造更加自然和谐,整个公园的观赏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也更能引起游人和设计者之间的共鸣。

4 思考

通过研究汤山矿坑公园的设计,在现代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上有几点思考。

第一,现代景观中的空间营造应向古典园林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是诸多空间营造手法的集大成者,几千年凝聚下来的手法对现代景观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第二,因地制宜进行空间布置。设计前应充分挖掘现有场地的特点,尤其要着重考虑竖向设计,在满足合理的土方量施工的前提下进行空间要素的配置处理。

第三,空间的营造不是随意的安排布置,而是应该根据游园思路以及游览节奏对公园的整个空间序列进行推敲;同时空间序列布置应具有适当的起伏,引发游人和设计者之间的共鸣。

第四,空间的营造不是空洞单调的理论,而是需要借助园林诸要素的综合配置来展现,是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后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东.南京汤山矿坑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9(11):5-11.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1.

作者簡介:陈扬(2000—),江苏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指导老师:钱可敦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表现方式
装饰雕塑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下对动态标志设计的影响思考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于现代绿色办公——空间营造与环境优化的研究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