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设计需求多元化背景下,对设计人才的培养除了关于设计功能和形式的技能培养,还应该涵盖认知设计、评鉴设计、构建设计观的设计理论课程。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设计学专业除了开设设计史和设计概论课程外,还应该增设旨在培养综合设计能力的设计鉴赏课程。
关键词:设计鉴赏;设计学;人才培养
设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的功能和形式构成了人为的物质世界,好的设计除了要求功能和形式的创新之外,还涉及设计的情感体验、设计伦理的体现等设计附加值。新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对设计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包括设计观念、设计文化、设计情感体验、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伦理、设计责任等意识形态范畴的设计理论知识。本文提出,高校设计学科课程群的设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技能和提高综合设计能力。设计鉴赏课程是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的设计课程,课程通过对设计作品的鉴赏和批评,向学生传达设计信息和设计文化,通过对作品信息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设计历史、设计思潮、设计风格、设计观念等“隐性”信息,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逐步走向关于设计其他要素的更为深入的学习,也就是从设计表象逐步深入设计内核。换句话来说,设计鉴赏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从知道“设计是什么”逐步到知道“设计为什么”。因此,对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设计鉴赏课程的设置更深层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其通过对设计作品的专业评鉴,促进自身构建高水平专业素养和成熟的设计观。
1 设计鉴赏课程的构成
就像美术作品是美术文化的最直接表达一样,设计作品本身就是设计观念、设计风格、设计时代性等各种设计信息的直接表现。设计鉴赏课程是通过对优秀设计作品的评析和赏鉴,向学生传输作品背后的关于设计功能和形式、设计观念、设计历史、设计思潮、设计美学等综合设计信息的设计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可在设计概论、设计史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构建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设计的眼光去看设计、想设计、做设计。[1]
一般情况下,高校设计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授课都强调的是以方法论和设计史的观点,对设计范畴内的信息,包括设计师、设计作品、设计风格、设计流派、时代因素、文化因素等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述”和“论”的角度向学生传授设计知识。但是,从事高校设计学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大多都有这样的感受,设计概论和设计史的知识对设计专业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来说,非常“高大上”,无论是认识论、方法论还是设计史的观点,设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后续学习普遍缺少兴趣引导这个连接点。而设计鉴赏这门课程的开设恰好可以缓解理论的枯燥和调动学生对设计的感性认知。
设计鉴赏课程强调直观地对设计作品的感知,强调学生个体对设计作品的感受,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经过郑重筛选的,将设计历史上、各个设计领域中的经典作品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面设计作品,一切从作品讲起,包括从作品的功能和形式,到风格和观念,再到意义和影响等设计信息。这里需要注意,和设计概论课程、设计史课程不同的是,设计鉴赏课程是基于视觉的、直观的设计作品,“先让学生看到,然后让学生认知”,也就是由表象向深层递进地传输设计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收信息。学习设计和研究视觉艺术的人群都普遍知道这样的原理,图形和文字信息传达的效率和效果存在巨大的差别,把图形和文字放在一起,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图形信息,然后才是文字信息,在“只看图片,只看标题”的时代,将设计作品推到课堂的最前面,从最有效的视觉信息的传达开始讲起,更符合年轻一代的信息接收习惯。[2]
2 设计鉴赏课程授课形式
设计鉴赏课程应提倡“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体、全面、多角度”的授课形式。首先,设计鉴赏课程教学仍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看”設计作品,才能知道“设计究竟有什么”,这样才能形成最基础的对设计的认知,尤其是对初进大学的新生,需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快速普及设计知识,将学生领进设计之门;其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开发多元的课程资源和授课方式,要注重学生对设计作品的感性体验,丰富学生的设计“阅历”,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设计,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设计。基于此,应提倡主题讨论、专题讲座、参观展览等课程形式。[3]
人文学科的魅力在于个体感受的差异性,就像“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艺术、设计来说更是如此。设计鉴赏课程把视觉化的设计作品直接带到受众面前,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的学生面对同一个设计作品的时候,心理感受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看法可以在(学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激发新的关于设计的思考,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设计创造性思维、提高设计作品理解力。
设计鉴赏课程专题讲座是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的、在课程计划内必须完成的设计专题讲座。讲座一般为两个小时,是演讲者学术研究精华的集中展示,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专题讲座都是演讲者个人思想的集中高效展示,也是听讲者加深思考、开阔视野的机会。专题讲座的开设应本着“智慧启迪、开阔视野”的原则,尽可能广泛邀请业界著名专家举办各有侧重的专题讲座,将精华和前沿的设计信息带到学生面前。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本校的设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打造高质量的设计鉴赏课程专题讲座,邀请校外专家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鉴赏课程的教学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大量设计作品的图片、视频、实物在课程中的展示,拉近学生和设计以及设计文化的距离,使学生有鲜活的接触设计优秀作品的切身体验。设计鉴赏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设计的体验和在体验基础上的引导,启发学生理解设计的“形而上”的发展规律;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在突出任课教师擅长的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均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在课程中的展示,运用多元的授课方式,既全面又有侧重地展示和讲解素材,增加学生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3 設计鉴赏课程的课程资源
设计鉴赏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教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其中教师资源可以调控其他资源,是最能动也是最核心的资源。
人文艺术课程基本上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师与学生的“共情”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涵养至关重要。设计鉴赏课程要取得卓越的教学效果,需要配备具有深厚文化积淀、通晓中外设计历史、有高水平的艺术审美素养、对设计和教学都怀揣激情和热爱的课程教师。[4]从高等教育育人的层面来讲,课程准备应该保证材料丰富翔实,既能讲材料内,也能讲材料外;既要有趣味性,也要体现深邃性;既要懂传授,也要懂交流;既要感动自己,也要感动学生。
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我国教育史上看,民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多位学者都曾担任类似今日通识课程的教师,上课的盛况仍被今人追忆。因此,包括设计鉴赏课程在内的鉴赏类课程应该由师资资源中最优秀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既要有学术造诣,又要有教学艺术,像耀眼的星星一样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指引他们向前探索。
可以说,人文学科的教育上升到最高度,其本质都是情感的感化,能不能感化学生靠的是教师,任何其他学术资源都需要教师才能够得到传递,才能够从静态转为动态,火炬才能够被点燃。[5]对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来说,邀请业界名家包括著名设计师、设计学著名学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地方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都较为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陆挺.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南大学,2014.
[2] 潘勇.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西方艺术鉴赏》教学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3):164-167.
[3] 沈致隆.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0-55.
[4] 梁玖.开设《艺术学科与专业选择》课程的缘由与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05):167-174.
[5] 梁玖.艺术学“应该再加上一章”——论开设审艺学专业的必要性[J].艺术教育,2016(06):37-41.
作者简介:葛田田(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从事民艺、视觉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