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由明
宋代是历史上江西文化发展最繁荣、最辉煌、最让江西人自豪的时代。宋代江西教育发达、科举人才辈出、权臣众多、文化精英如群星灿烂。众多文化名人或致力于著述,或驰骋于文坛,或纵横于政界,或聚徒讲学与开宗立派,树立起江西文化史上的丰碑,使宋代的江西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繁荣之地。
宋代以前,江西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江西地域开始了由土著越人向汉民族的转化,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四百多年,直到汉末的三国时期,江西才基本汉化,中原文化在赣鄱地域才算扎根[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地域的汉文化开始兴盛,儒学教育在江西中部与北部得到发展,释与道也在江西中部与北部日益播衍,特别是赣北的庐山成为了释道名山,赣中的皂山和玉笥山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汉文化的发展还是初步的,与全国许多区域相比,江西仍然是落后之地,在这三百多年间(从280年西晋灭吴到589年隋统一全国),文化名人也就只有陶渊明和慧远。唐前期,江西地域的文化仍然发展不快,在全国不占重要地位,尽管初唐的王勃曾称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这些只是溢美之词。唐中期“安史之乱”引发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之后,王勃在初唐时的称赞就不再是溢美,而成了现实。因为从唐中期中原移民大量迁入江西后,中原汉文化在江西得到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传播与发展,江西在全国文化排名中越来越靠前,无论是儒学还是释道,无论是官办教育还是私人办学,都越来越突显出江西区域的重要。到了宋代,江西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地。
对于为何到宋代江西才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地,学者们从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①。其中少不了要谈到如下原因:经济的繁荣、官私教育的发达、图书印刷事业的发展、朝廷的重文轻武、学术环境的相对自由等;此外学者们还会谈及一个关键因素,即自唐中期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开始迁入江西,是宋代江西地域文化的繁荣达到历史顶峰的重要原因②。然而在江西地域文化走向辉煌顶点的过程中,中原移民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则少有学者深究,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宋代江西成为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科举人才辈出、文化精英群体涌现。学者们常依据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江西通志》卷二十一《选举表》的统计:北宋江西有进士1745 人,南宋江西有进士3697 人,两宋江西进士共5442人,约占两宋进士总额的1/6,在全国各区域排名第二[2]457-478。唐代江西共只产生进士65 人,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比重小。之所以两宋江西科举人才大量涌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原移民,许多人的祖上都可追溯到唐中后期至两宋时期的中原移民。而正是这些中原移民,移入江西后在江西耕读传家,传承着正统的儒家文化,传承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着力培养子弟科举入仕,两宋江西才涌现出这么多的科举人才。由于两宋江西进士众多,难于尽考其祖与源头,暂以宋代江西著名的文化名人为例来说明中原移民对于两宋江西文化人才涌现的影响。
宋代江西的文化名人众多,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人物当首推“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
一代文坛宗师、史学大师及著名宰执欧阳修是中原移民的后裔,这是有明确记载的。欧阳修曾自撰《欧阳氏谱图序》,追述其宗族的来历:远祖自河北的渤海郡(今河北任丘一带)迁长沙,居长沙的欧阳氏中有欧阳琮者,为官江西吉州,遂定居吉州,“吉州府君讳琮,葬袁州之萍乡,而子孙始家于吉州。当唐之末黄巢攻陷州县,府君率州人捍贼,乡里赖以保全,至今人称其徳”[3]卷七十一,559。从欧阳琮八代传至欧阳万,欧阳氏后裔一直在庐陵繁衍生息,成为庐陵的大族,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说:“世为庐陵大族。”欧阳万做了安福县令之后,入籍安福,欧阳氏子孙又在安福开拓、繁衍,七代传至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又从安福的欧金村分支到吉水县的沙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析吉水县之报恩镇及云盖等五乡,置永丰县,以报恩镇为治所,沙溪成为了永丰县辖地。欧阳氏就是这样在赣中各县不断分支开基,子孙遍布赣中及赣西各县,成为当地许多县的著名姓氏,如永丰、泰和、安福、吉水、万载等县。
以散文和史书著名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于其姓氏的来历与先祖迁赣的轨迹,在宋代就有多位文化名人叙述,如王安石在《户部郎中赠谏议大夫曾公墓志铭》说:“公讳致尧,字正臣,其先封鄫,鄫亡,去邑为氏。王莽乱,都乡侯据弃侯之豫章,家之,盖豫章之南昌,后分为南丰,故今为南丰人。”[4]卷九十二,765后人辑录的曾巩《元丰类稿》附录《墓志》中亦载:“公曾氏,讳巩,字子固,其先鲁人,后世迁豫章,因家江南;公之四世祖延铎,始为建昌军南丰人,曾祖讳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讳致尧,太宗、真宗时,上书言天下事,尝见选用,仕至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文忠欧阳公为铭其墓碑。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光禄卿。公生而警敏,读书过目辄诵,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日草数千言。始冠,游太学,欧阳公一见其文而奇之,公于经,微言粤旨多所自得,一不蔽于俗学。”[5]784由此可知,曾巩家族源于北人迁赣,这是宋代就已认同的史实。
同样,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也是中原移民的后裔。王安石在《先大夫述》中追述说:“王氏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不知始所以徙。其后有隐君子某生某,以子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生卫尉寺丞,某公考也。”[4]卷七十一,586
除上述三位大师之外,两宋江西的文化巨子还有:被称为“词坛报春花”的晏殊,“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诚斋体”的创始人杨万里,著名词人姜夔,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开创“陆王心学”的陆九渊,著名史家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徐梦莘(撰《三朝北盟汇编》)、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刘恕和刘攽(参与《资治通鉴》的撰写)、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等。
至于其他著名文化人物,则人数多而难以尽述,如李觏、王钦若、刘沆、胡铨、王庭珪、周必大、赵蕃、汪藻、姚勉、汪澈、曹彦约等。五千多进士,大多都是文化人才兼官员。此外,还有在中国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如撰写出中国唯一炼铜专著《浸铜要略》的张潜,又如撰写出中国农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水稻品种的专著《禾谱》的曾安止等。下表以其中一些著名文人为例,且看其先祖的迁赣概况(见表1):
表1 宋代江西文化名人先祖迁赣实例表
续表1
以上是一小部分宋代江西文化名人先祖迁赣的记载,大量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祖根有很多可考但难于尽述。但仅仅这一小部分文化名人祖根的考察,就足于说明两宋江西文化名人辈出与唐宋中原移民入赣有着极深的关系。没有唐中期至两宋数百年间的中原移民迁赣,就没有随这些移民而来的文化人物在江西世代传承儒家文化,更没有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辈出及宋代江西文化的大发展。
人口数量的增长,促成人才数量的增加,质量以数量为基础,这是宋代江西文化名人辈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江西人口数量的大增又与中原移民紧密相连。
据《旧唐书·地理志》统计,贞观时期(627—649年)江西道七州(洪、饶、虔、吉、江、袁、抚)总户数为69240,总人口为318947,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6%。经过约百年的自然繁衍,到天宝时期(742—755年)江西道七州总户数为265751,人口数为1586256③。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开始较多地移入江西,江西人口快速增长。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元和时期(806—820年)江西道八州(洪、饶、虔、吉、江、袁、信、抚)总户数为293179[6]卷二十九《江南道》,465,约占全国总户数的12.3%。唐末五代(907—960年)北方同样战乱,而江西相对比较安宁,中原人口的南迁一直持续到宋初,到北宋前期的太平兴国年期间(980—989年),户数增长到659149,是元和时的两倍多。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江西十三州军总户数为2007602,人口数为4459547[7]卷八十八,704-766,是北宋前期的三倍。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的150 余年间,北方战乱持续,金兵反复南侵,中原人口仍然持续不断地南迁,江西一直是中原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据《宋史·地理志》的记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江西的户数为1891392,人口数为3221538[7]卷八十八,704。无论户数还是人口数都比北宋末年少,这是由于南宋前期金兵曾进入江西,致使江西人户减少。但经过六十年左右的中原移民迁入和人口自然繁殖,到嘉定十六年(1223年),户数达2267983,人口数达4958291[8]卷十一《户口二》,268。江西已是江南诸路中人口数量最多的一路,成为了当时全国的人口重心所在地。
正是由于中原移民的不断迁入与繁衍生息,江西在两宋时期成为了全国各区域中的人口大区。有了人口优势,才有了培养众多科举人才的基础。据史料记载,当时江西举人考试者众多,北宋江西文人汪藻在他的《浮溪集》卷二十四《朝散大夫张公行状》中谈到当时饶州的情况是“饶士盛东南,应举常数千人,所取裁百一”[9]410。而南宋时期包括江西各州军的情况是“或五六百人解送一人”[10]卷一百九,268。人口优势是宋代江西成为进士数全国第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口优势的形成正是中原移民迁入江西生息繁衍的结果,因为仅靠人口的自然增长,要从唐初的只占全国人口的2.76%,增长到宋末的全国人口第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人口角度看,中原移民是形成宋代江西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中原移民进入江西之后,在江西生息繁衍,即使一个人进入,经过大约125年左右也可形成一个家族④。“安史之乱”之后进入江西的个人或家庭,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到北宋初期在人口规模上已形成了一个家族乃至宗族。以欧阳修宗族为例,其迁入江西的始祖是为官吉州的欧阳琮,当时是唐末黄巢起义之时,即在公元878至884年之间,到欧阳修在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写《欧阳氏谱图序》时,大约经过了170 多年的繁衍传续,欧阳氏已是“庐陵大族”。唐末五代和北宋初年移入江西的移民到北宋中后期已经过了一两百年的繁衍,应当已形成家族或宗族。北宋末南宋初移入江西的移民到南宋后期也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传续,也应当形成了家族或宗族。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北宋前期,欧阳修写《欧阳氏谱图序》就标志着唐末进入江西的中原移民,不仅在人口数量上已形成了宗族规模,且已开始了自觉的宗族建设。但直到南宋后期江西才进入了普遍的庶民宗族自觉建设时期,因为从南宋后期江西文人的文集中存在大量的族谱序可知,由中原移民传续而成的宗族普遍进入了修谱时代[11]。而修谱恰恰是宗族自觉建设的重要反映。
由中原移民在江西传续而成的家族或宗族,有一显著特征,就是传承了中原文化的重要传统——重学,即特别注重培养子弟读书学习。这与在唐代及以前,中国的文化重心一直在中原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原士民好学、重学的传统。又与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引领了士人的价值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原移民定居江西之后传承着好学、重学与科举仕进的价值追求,非常注重培养子弟读书与科举仕进。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宋之际文学家汪藻谈到汪氏由徽州移入赣东北后的情况:“汪氏世家新安(即徽州),当唐宋五季干戈纷扰之时,衣冠散处诸邑之大川长谷间,率皆即深而潜,依险而居。迨宋兴百年,无不安土乐生,于是豪杰始相与出耕,而各长雄其地,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以孝谨保坟墓,以信义服乡闾,室庐相望为闻家,子孙取髙科登显仕者无世无之,而汪氏尤其章章者也。汪氏之居石田者数世皆有隐德,而训子弟尤力。”[9]卷十七,475
实际上,不仅仅汪氏,那些迁入江西的移民们大多数都形成了这种家族追求与家族传统,如欧阳修在谈到黄庭坚家族(分宁黄氏)的重学渊源时云:“予友黄君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之分宁,其曾祖讳元吉、祖讳某、父讳中雅,皆不仕。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祖父以来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文章意气自豪。”[3]卷二十八,221黄梦升是与黄庭坚父亲黄庶同辈的族人。自黄庭坚的曾祖父以来,其家族就有了重学的传统。
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还谈到其庐陵的欧阳氏宗族:“世为庐陵大族,而皇祖府君以儒学知名当世,至今名其所居乡曰儒林云。……传于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3]卷七十一,559重学亦是庐陵欧阳氏宗族的重要传统。
不仅这些名人家族或宗族有重学与科举仕进的追求,诸多的非名人家族与宗族同样有这种追求,以宋末元初的大儒吴澄所谈到的丰城同造里孙氏为例,这样一个非名人宗族在唐宋数百年间传承着重学、好学与科举仕进的传统:“沂唐沿宋五六百年,子孙蕃(繁)衍绵延以至于今,代有科名而官不甚贵,家有恒产而赀不甚富,人人被服儒术,其间通经通史工文工诗之人卓尔不群,求之它姓鲜或可俪,虽遭历运迁革之余,一族聚处,彬彬文物,视昔无衰杀也。”[12]卷三十二,338
由中原移民形成的家族与宗族追求,在北宋时就已扩展成了整个江西地域的社会风气与普遍价值追求。北宋仁宗时抚州金溪人吴孝宗所写《余干县学记》中说:“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13]四笔卷五,699可见这是多么淳厚、好学上进的社会风气!
在这种由中原移民形成的家族与宗族传统扩展而成的社会风气和普遍价值追求下,宋代江西的名人以家族或宗族形式前后群体涌现也就不奇怪了。如庐陵欧阳修家族,自其祖父欧阳偃以“儒学名当世”,到其父辈四人“以进士登于科”[3]卷七十一,559,到欧阳修一代大儒名满天下,再到其子辈、孙辈等,登进士者不绝,有成就者不断。临川王安石家族自其祖父辈至其子辈,上下四代登进士者8 人,虽以王安石声名最著,但都皆有文名。南丰曾巩家族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至宝祐元年(1253 元)的270年间,登进士者55 人,解试41 人,还有荐辟19 人,以曾致尧、曾易占、曾巩、曾布、曾肇文名最著[14]105。双井黄庭坚家族自其伯祖黄茂宗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后,分宁双井黄氏族人在宋代共有50 人中进士,以黄庭坚文名最著之外,还有诸多人都有文名,如黄庠、黄庶、黄大临、黄叔达、黄次山、黄荤等。金溪陆九渊家族,陆九渊兄弟6 人,陆九诏、陆九龄、陆九渊皆以儒学名当世,被称为“三陆之学”,其子陆持之主持东湖书院,使东湖书院成为传播陆学(心学)的中心之一。
上述仅仅是宋代江西几个文化名人的家族与宗族特点,宋代江西还有众多文化名人的出现都是以家族或宗族群体的形式出现,如清江刘氏墨庄(刘敞、刘攽),临川晏氏(晏殊、晏几道),高安刘恕家族,德兴汪藻家族,鄱阳四洪(洪皓、洪遵、洪迈、洪适),临江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德兴董氏(董洙等),余干赵氏(赵汝愚等),都昌曹彦约家族,庐陵王庭珪家族,吉水杨万里家族等。正是中原移民形成的家族或宗族传承着由中原而来的好学、重学传统,对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群体涌现起了重要作用。
上文追溯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祖根表明,宋代江西之所以文化名人辈出,源头在于中原移民在江西传承中原文化;而人口数量变化的考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宋代江西文化名人辈出,是由于唐中后期至南宋末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文化家族则说明在中原移民形成的社会中,文化名人的出现是家族或宗族群体性的,从而形成群星闪耀的局面。
中原移民在江西的繁衍传续,不仅促成了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辈出,对赣鄱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书院文化,唐宋时期江西的许多书院都是由中原移民后裔所创,江西书院的数量在全国位列前茅,书院文化成为江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客家文化,正是由于中原移民移入江西,在赣南等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许多因素,从而塑造了江西南部地方文化的特色。再如家族文化,正是由于唐中后期以后中原人口的迁入,逐渐形成了庶民家族,从而有了江西丰富的家族文化。总之,中原移民形成了宋代江西文化名人辈出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了江西地方文化的诸多特色,可以说中原移民对古代江西文化的发展有着诸多的贡献。
注释
①参见钟起煌主编,许怀林著《江西通史》北宋卷和南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文史知识》2008年11期“宋代江西文化专号”等。②本文所指的中原是广义的中原,即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③参见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地理三》关于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的记载数字相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2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6 页。④按25年一代,一代传5 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