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盈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前提。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为了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实现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通州区必须要以这六个方面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为通州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通州区紧紧围绕“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任务,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区乡村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得到稳步推进。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9元,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13836元,占58.1%;经营净收入6571元,占27.6%;财产净收入806元,占3.4%;转移净收入2617元,占10.9%。
通州区是农业大区,种植品种多,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全国农业综合出口商品产地。近年来通州区五大特色产业(优质粮油、设施园艺、生态健康养殖、特色水产、生态林业)发展迅速,推进了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粮油。通州区是江苏省油菜种植大县(区),是国家“双低油生产基地”和“江苏省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油菜种植面积约12.8万亩,主要品种包括秦优10号、秦优11号、沣油菜737等,优质双低普及率较高,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重点发展高效设施种植。建成连栋大棚和智能温室3000亩、“两网一灌”3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实现了新飞跃。目前全区有设施蔬菜14万亩,成片果树2.2万亩。三是精心发展特色畜禽养殖。通州区建有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场26家,总产值达到8亿元。四是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加工。近年来,通州区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措施,共发展有各类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24家,拥有南山牌面粉、大富豪啤酒、景瑞牌蔬菜3个中国驰名商标,大富豪啤酒、新中乳腐、南山面粉三大中国名牌产品。五是全力打造特色休闲农业。2018年,通州区政府出台了《通州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6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建设。同时持续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品牌培育力度,初步形成了先锋“梦幻生态小镇”、进鲜港“湿地鲜花小镇”、开沙岛“运动休闲小镇”、石港“渔湾水乡小镇”四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板块。南通金土地生态农业园和十总白鹭湖农庄分别为五星级、四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
2018年新发展家庭农场35家,累计达349家,经营面积6万亩,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4家。全托管服务组织累计580个,服务总面积达20.3万亩。现有农民合作社1053家,名录库内合作社7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2018年新增省级示范社6家,省级双十佳品牌合作社3家。
截至2018年年底,通州区市区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25家。2018年度销售总额约18亿元,出口总额1289万美元,带动就业人数3.5万人,带动基地面积15万亩。
通州区积极引进各类农业互联网类企业和农村电商销售人才,大力推进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销售。截至2018年底,通州区共建成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2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6个,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4个,中国淘宝村17个,农业物联网建设点21个。
通州区积极策应南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市级“863”和区级“842”工程,促进农业项目集聚集约发展,建成各类农业园区9个,辐射带动生产基地16.55万亩。其中省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省级菜篮子工程万亩蔬菜基地2个,省级出口蔬菜示范基地1个(嘉安蔬菜出口基地)。嘉安蔬菜出口基地在通州及周边地区建立基地面积约8500亩,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场”等多种形式,采取合同订购、保护价收购、免费供应农药和良种、普及栽培新技术、引进推广新品种、流转土地集约经营、产地进行初加工等多项措施,年产各种蔬菜原料1万多吨,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1万多农户增收。
全区各级农业龙头企业仅3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仅占全市总数的7.6%,在6县市区中数量最少,规模小,没有一家超过10亿元。各级龙头企业对本地区、本行业农业产业的辐射能力、带动作用不够显著。部分此前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出现产业萎缩,如国家级龙头企业银河面粉,2014年搬迁后,面粉加工生产线一直未投资建设,目前生产线已外迁他处。此外,拥有中国名牌的新中乳腐、盛誉百年的西亭脆饼等一些传统加工企业发展缓慢,西亭脆饼仍未进入规模企业行列,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安于现状,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意识欠缺,扩大规模、提升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
一方面,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传统农业经营的主体,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数量众多,且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参差不齐,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在这种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小农户在科技应用、资源利用、抵御风险和拓展市场等方面参与的动力和运用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农业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在生产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特色企业,多数农产品加工起步于小规模加工生产作坊,多为家族管理模式,企业缺乏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一是特色食品加工技术传承难。如西亭脆饼,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工序都必须手工操作,而手工技术人员年龄都已偏大。年轻人大都想在大城市打工,不愿回农村学习传统食品加工技术,因而西亭脆饼等传统食品生产技术的传承面临很大困难。二是企业转型升级难。农业企业生产过于依赖传统经验和传统技术,缺乏科研创新人员,科技创新不足,没有将传统技术和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标准,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延伸。
通州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起步早,但近年来发展缓慢,未能形成明显的区域效应,出现进驻企业少且龙头企业流失的情况。如银河面粉厂生产外迁,景瑞公司重心转移。农业产业园区从2013年建立至今,布局仍不尽合理,入园企业不够集中,规划建设还有待加强,各项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在当前土地指标偏紧的形势下,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难以适应加工集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虽然通州区已经形成了四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板块,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方面,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引。部分休闲农业业主缺乏市场调研,项目经营、理念雷同,欠缺产业特色的深度开发,不少小型项目仅停留在垂钓、餐饮层面,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低水平发展。有的项目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全,大兴土木,不仅违反了用地政策,也使得休闲农业背离了朴素、自然与协调的原则,脱离了农家特色。另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当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问题比较突出,参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实用人才严重欠缺,难以适应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部分经营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所起推动的作用,引进使用先进农业科技的力度不大,使目前的一些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设备、技术、管理相对落后,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农业技术发展休闲农业,影响了休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全区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市场主导和产业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区农业产业做好整体布局规划。结合各镇村的实际条件,发展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生态休闲、食品加工等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品牌效应,打造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特色产业链。相关部门可邀请专家就通州区农业产业发展加以综合规划,做到既能科学布局、协同发展,增强互补性,又能扬长避短,发挥各地优势,避免盲目性。根据江苏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千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南通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结合通州实际,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做到高标准要求、高起点策划、高质量建设。
2.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一是推动知名电商平台与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强互惠合作。主动在上海、南京等地区宣传推介通州品牌农产品,提升市场知名度,扩大线上销售份额。加强与供销系统通农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平台、“菜菜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邮政系统“邮乐网”“村邮站”对接,引导全区各级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实现资源整合。二是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依托通州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冷链物流及仓储体系建设,满足农产品电商对农产品鲜活运输保障的需求。通过财政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在南通、上海等地建设一批区域性冷库和配送中心,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也可以与附近区域性冷库和配送中心合作,打通农产品物流“最初一公里”。三是大力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面向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既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又懂得农产品特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头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市场营销,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帮助农民有效解决生产与市场对接问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广泛参与的资金支农体系,加强农田水利、交通物流、通讯网络等普惠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是继续改善农村产业基础环境。保障和提升农村的水利设施、电力设施、服务型设施,完善农村网络、交通、垃圾处理设施,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解决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加快益农信息社和物联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二是强化规模农业项目建设。重点招引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项目、观光农业项目、植物工厂项目、数字农业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生态旅游、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等农业项目整合,撬动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效应,放大农业资源开发投入的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加快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积极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提升科技支撑、设施装备、组织化程度、产出效益、辐射带动水平。注重园内区域功能的划分,注重产业集中和产品上下游链接,注重加工类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招商力度,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财政资金向农业农村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奖励扶持力度和广度,不断提高财政对农业生产投入的比重。用足用好上级强农惠农政策,争取更多的涉农项目和资金。扎口管理各级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推行以奖代补,农业补贴资金的多少要与农产品播种面积挂钩、与农业项目新增固定资产面积挂钩,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努力吸引社会资本,逐步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制度。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特色产品,通过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推介活动,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农业项目;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进行融资;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债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根据农业融资需求相对较小、频次高、时间急的特点,推出适用性强、易推广、低成本的金融产品。
3.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强化农业农村发展人才支撑,必须落实好各项农业农村人才扶持政策,着力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鼓励各类科技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主、事业单位人员到农村创业。充分结合新型农民培育、农村电商培训、种植技术培训等教育培训项目,加强对家庭农场主、新型合作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培训,培育农业产业技能型、专业型、管理型、营销型人才,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层次。二是农业企业内部要注重选拨优秀人才,组建专业团队,加强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提升,适应市场之需、企业发展之需和顾客之需,满足现代市场高端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三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科研机构和涉农院校与企业和农民共同开发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科技产品,培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推进作物栽培植保、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精准入户,提高农产品良种的覆盖率。
1.加快“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建设
重点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特色产业支撑电商发展和网店建设,做大网络销售,推动产业提升。围绕优质粮油、特色蔬菜、应时鲜果、“四青”作物、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以镇域为单位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和网销品牌。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与电子商务企业有效衔接。
2.以加强宣传做品牌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方面,宣传和落实商标注册奖补政策,协助各类主体申报创立商标。协同市场监管局做好商标注册相关工作,开展商标注册程序培训、政策奖补知识解答等活动。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中地理标志商标的认证标准为依托,积极在各类史籍中发掘地方农产品人文历史渊源,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赋予人文内涵,展现人文地方特色。另一方面,整合全区农产品品牌资源,多领域广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销售联动。一是在南通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江苏农产品上海展销会、江苏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大力推介通州品牌、特色农产品。二是积极与人流密集的知名旅游景区洽商,在特产销售区搭建通州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三是利用好政府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不定期推送本地区特色农产品推介文章。
3.加大对传统食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扶持和引导
一是通过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来培养专业人才,使更多年轻人能够通过从事农村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制作得到补助和奖励,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激发年轻人留在农村传承传统食品和手工艺产品生产技艺的积极性。二是完善传统文化遗产和手工技艺的保护机制,积极引导、协调好各方力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社会化运营的方式共同促进传统文化遗产和手工技术的保护和传承。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设资金奖励政策,把奖励资金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符合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含量高的各类农业项目倾斜。将规模农业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外资投资、出口业绩和出口增量等作为财政补助指标。一是对当年新建(含扩建)的以本地农副产品为生产原材料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达一定金额的给予奖励。二是对当年新建的5000平方米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或新建2000吨以上冷库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励。三是对首次获得及复审通过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农业企业给予奖励。
2.培育农业新龙头企业
一方面,围绕本地特色,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外地客商和本地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培植农业新龙头落户。一是积极邀请涉农领域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企业家、职业农民作为农业招商引资顾问,为全区农业项目招商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提高招商引资的适用性、精准性和专业性;二是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发展农业加工企业;三是鼓励农产品基地、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为转型发展做好经验积累,为农业企业落户做好服务配套。另一方面,加大对产品有特色、科技创新能力强、对农户带动作用明显、成长性好本地农业企业的培育力度,帮助其成长为龙头企业。引导成长型龙头企业围绕快节奏、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新变化,推进转型发展。一是鼓励规模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规模农业企业向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各级龙头企业复评晋级。二是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和种养殖技术的提升,支持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三是鼓励支持创新发展理念,抬高定位,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市场高端化需求,推动产品研发向安全、健康、精致的方向发展,实现从“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从“做产品”向“做品牌”方向发展。
3.加强对龙头企业监测管理和精准服务
一是严格动态管理,树立争先意识。加强对各级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制度,做到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促进规范化发展。对复核不合格的各级龙头企业,取消其龙头企业资格,不再享受对应等级的相关优惠政策。二是加快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快统筹规划,调整优化园区布局,集中力量推进集中区建设。注重园内区域功能的划分,注重产业集中和产品上下游链接,注重加工类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招商力度,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向集中区集聚。三是推进联合体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设施蔬菜、应时鲜果、优质稻米等优势产业,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处理好“联”与“合”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相互协作,促进生产互补、利益共享、发展共赢,达到“1+1+1>3”的效果,积极创建省级示范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