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健明 李美兰
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但没有健康人力,哪里来生产力。健康人力是依靠于健康服务管理机制来保证,保障有病可医、有药可救、有健康服务可享。良好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管理机制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高农村发展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是保障农民安康之根,助推乡村振兴之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但是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条件是保障农民的健康,而保障农民健康的关键是优化健康服务管理机制,提供基础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在乡村振兴中,要建设健康乡村,则核心应是以健康为中心,加强农村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其次,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在此背景下,以健康服务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对乡村健康服务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新要求。
随着我国健康乡村建设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样就是健康了”这种观念已跟不上时代健康发展的需求。当今,健康的内涵正逐步提升,由一维(即没有疾病)发展到四维(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修养),健康不只是无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是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结合,处于完美状态。这对乡村健康服务管理发展提出高标准和高要求。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受经济文化制约,很多农民的健康文化知识薄弱和健康管理理念不强,环境污染严重,农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慢性病患病率高,因慢性病死亡比例则高达79.5%。其次,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绝大部分属于治已病服务,忽视治未病服务,再加上健康服务可及性差和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健康发展,阻碍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因此,重构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体系,优化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组织管理机制、队伍管理机制、业务运行管理机制、制度管理机制和社会、农村社区与家庭的协同管理机制等健康服务管理机制,保障农民健康,助推健康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没有明确设立有农村健康服务管理组织机构,且公共健康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部门所有化和碎片化,弱化了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促进能力、服务能力,降低了健康服务管理效率,致使乡村健康服务发展缓慢,阻碍健康乡村建设进程。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健康服务的宏观管理,应具备良好健康卫生服务顶层设计,有必要建构一个院两个局多个中心多个所和多个站的中国健康服务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顶层组织管理机制、中层组织管理机制和基层组织管理机制,形成覆盖全国的健康服务管理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健康,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顶层设计上,因此有必要建立权威性和全国性的居民健康服务管理研究院,为“国民健康管理研究院”,其功能是研究全国居民的健康管理,如健康服务管理、健康促进方法、保健水平测量等。在国民健康研究院的内部需要分别独立设立“两局”,一个为“城居健康服务研究局”,另一个为“新型农村健康服务研究局”。“城居健康服务研究局”是依据城镇居民的特性来研究城市健康服务管理;“新型农村健康服务研究局”是根据农村居民的特性研究乡村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等。
其职能主要包括针对于农村社区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特点研究保健、预防、治疗、康复与防控的健康服务技术,制定健康服务管理政策制度,管控健康服务管理资金,保证对健康财政的增加与投入;具有协调各个健康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部门、组织等相关资源的能力和条件;根据城市和乡村的居民健康服务体系进行指导,建立对国民身心危机事件的干预机制与促进机制,努力将健康资源进行顶层精细化管理,实现健康中国。
在市县级,设立“居民健康服务管理研究中心”,中心内部需要分别单独设立“城市居民健康研究中心”和“新型农村居民健康研究中心”。在我国大部分省级成立了地方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如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健康预防协会、中国健保健协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还有疾病防控中心、康复医疗机构、地方的中医药大学、健康卫生技术学校等机构。这些单位或社会健康组织都承担有健康服务责任和功能,因此有必要把这些单位中有经验的健康专家或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居民健康研究中心,整合现有健康资源,充分利用。
“新型农村居民健康研究中心”的职能是:分析农民健康行为,针对农民特性、习性、饮食习惯、劳动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乡村卫生环境、地理环境等等情况对农村居民健康问题、健康技术指导及健康促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从事农村社区健康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和业务指导等健康服务管理教育促进,对农村健康服务管理财务进行管控、对基层健康服务管理组织工作进行督导。
在乡镇级,应设“美丽乡村健康服务管理所”。由具有资质和良好声誉的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专业人士、健康管理专业人士、疾病防控中心、健康管理协会、乡镇的卫生院的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工作的上传下达,上承接“新型农村居民健康研究中心”工作,下传达给“农村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站”工作,并进行指导和实践监督,组织更多的社会志愿者或者定期邀请健康专家下乡开展讲座,参与到农民健康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中,对农村人口健康管理方面要信息化建档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定期体检、妇幼和老年人保健、传染病控制、重点人群的健康追踪等业务管理,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
在乡村社区应设立“农村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管理站”,以专业健康管理者、村卫生室、基层大学生村官、村委会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站成员,执行乡村健康服务管理、推行健康乡村建设,健康宣传、健康促进、健康咨询服务等工作,起到健康教育、促进、统筹、协调、指导和保障等作用。在服务站下面建立保健室、体检室、健康咨询室等硬件设施和设备,健康咨询室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的居民人口规模和地理位置分布,建立一间或数间,具体包括健康咨询室、健康测量与档案室、健康书籍阅览室、健康活动室,能具体执行健康咨询、健康测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功能。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居民捐赠来加大对健康服务治理的经费投入,形成居民健康互助共济形式,更便捷为农民提供就近接受健康服务,起到更好防未病,为乡村振兴保证更充沛健康资源。
在乡村振兴对健康乡村建设中,总量不足、待遇低和促进能力薄弱是我国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化农村社区健康服务队伍管理机制,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健康服务人员主体是村诊所或民间医生。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专业健康服务人才缺乏,必须加大对紧缺医务人才的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健康职业院校,加强对医学院校设置、区域布局以及医学专业学科结构、学历层次、招生规模的宏观调控,增加人才短缺省份毕业生供给。另一方面,可通过专、兼、聘等人才服务一体化、柔性引进的多种方式,配备必要的编制,提高待遇补贴,采取后续的工作绩效评估考核的举措,如计算工作量、职称评聘、农民的满意度、奖酬金分配等方面进行考量,奖惩结合。建立一支专职健康服务者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稳定、高效的农村社区健康服务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保证健康人力资源。
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社区健康服务队伍就显得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能力薄弱、缺乏专业化、规范化、有效监督与管控体系,因此必须建立培训和督导机制。在培训机制方面,建立医疗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医学在线课程和医学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医疗工作者开展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病例探讨交流,提升业务素质。通过新型农村居民健康研究中心管理部门和权威性医疗机构定期为健康服务队伍开设课程班、研讨班、培训班,可以是网络培训班,也可面授、函授或远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对农村健康服务人员建立健康教育与促进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医师人员临床水平,提升相关服务工作的业务水平。在督导机制方面,可通过新型农村居民健康研究中心管理部门和权威性医疗机构,共同制定基层健康服务的工作细则与管理条例,责权利分明,形成督导机制。可以采用打卡制,确保农村社区健康服务队伍的伦理道德,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维持专业化行为,优化服务队伍。
我国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水平、健康服务、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那么对于健康服务人员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我国健康服务行业,对农村健康服务人员进行严格资格审查和资格认证的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甚至执业考核几乎空白,健康服务队伍鱼龙混杂,导致我国健康服务水平较差。为保证服务队伍质量,提高健康服务者的促进能力与服务水平,应加快建立关于乡村健康咨询者和健康服务者的国家标准,对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和职能认证由权威的省级研究中心负责,每年允许认证一到二次。同时,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健康服务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数据访问控制信息系统,建立起健康服务人员的资格审查与认证的长效机制。
业务运行机制主要的构成要素有:理论研究、健康服务目标与定位、开展内容、实施途径、绩效评估与民意调查等。健康服务管理的理论研究系统的主要包括对健康服务业已有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围绕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同生活环境的特点,探讨各地区农民健康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健康服务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对国内外先进健康服务经验的学习和运用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
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运行途径系统包括开设健康教育课、健康促进活动、中医干预、健康行为干预和健康心理干预活动、健康咨询日、健康测量日、农民慢病管理健康网站、农民健康服务热线等,各地区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农村社区健康服务实施方案,要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县级医院指导下,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加强老年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整合现有预防接种信息平台,优化预防接种服务。利用可穿戴设备获取生命体征数据,为孕产妇提供健康监测与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要加强管理、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签约健康管理,建立农村人口健康卡,开通贫困农民保健和就医的绿色通道,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建立网络科普平台,利用互联网提供健康科普知识精准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行信息共享、相关医保和救助政策咨询等多元、专业、规范和长效的一站式健康服务,以预防疾病和发现疾病为主,治疗疾病和康复为辅,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减少农民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发生率,提升农村地区健康水平。
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效果评价机制主要是各级健康保健管理部门定期对农村社区健康工作的评估和指导,要把充分重视农民健康服务工作作为各级部门的重要标准,内容包括体检室,保健室、健康咨询室的建立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情况、健康科研情况、农民健康的实际效果等。要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农民的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将以治未病为重点,做到有效的干预与预防。
健康服务评估系统主要由健康教育服务效果的评估和健康咨询效果的评估这两大要素构成。健康教育服务的效果评估应该要纳入机构常规管理之中,不断人性化、智能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健康教育服务效果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对教育内容的主动接受情况、主动学习能力、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情况、健康教育服务的满意度情况和工作者对人际协调能力的提高情况等。农民健康咨询效果评估主要内容包括从事者本身的工作态度、工作量、来访者的自我反馈情况、农民疾病与危机的发生率情况、农民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情况等。
乡村振兴发展中建设健康乡村离不开社会、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合作,需整理多方资源,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主体,社会为辅助的健康服务管理体系。例如,一方面,医学检验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联合互联网企业,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运用人群流动、气候变化等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智能监测传染病等疾病,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企业、居委会和居民等联合起来,建立“社会--社区--家庭”的健康教育、健康行为干预、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渠道,如定期有健康服务负责带领健康服务志愿者或者社会健康组织走进乡村社区,进入村里进行健康讲座与交流,开通居民家庭、社区、基层健康机构的健康联系途径,开设农民家庭健康服务信息卡与联系卡等。这样能够及时有效与居民沟通健康问题、提供在饮食、心理等方面免费健康指导、传导健康知识及健康服务信息、加强健康教育或健康行为干预,使每个家庭及每个居民能关注健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社区为主体、社会为辅的社会、社区与家庭的健康服务管理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了“为健康、想健康、要健康、能健康、保健康”的健康工作理念。
健康服务管理,人人有责。为了更好建立农村社区健康服务体系,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健康服务治理格局。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健康服务资源、构建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多元管理机制,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人人健康的农村健康振兴新生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