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珉迕
居家隔离一家三口在家中打麻将,却被执勤人员闯入家中强行制止甚至大打出手。某地发生的这一事件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其实前些日子也有管理人员“怒掀”麻将桌的视频流传,一样为了“防疫”,舆论当时普遍叫好,如今却几乎一片声讨。很简单,看似“硬核”的行为,越界了。
一样打麻将,跑到公共棋牌室是“聚众”,隔离在家的一家人之间就算不上,一公一私,理应十分清晰才是。
疫情防控,需要采取大量严格措施、非常规措施。在各地普遍进入一级响应状态的时候,每一个普通人都要让渡一部分自由和权利,这是法律规定的责任,但并非让渡一切合法权益,也不等于个人生活空间被完全“充公”,交由随意处置——随意侵犯个人合法权益,这并不是防控的本意,也无助于提升防控效果。
麻将桌被掀,是极端个案,但能激起反响,还是给防控工作提了一个醒。这段时间,个别地方过头的“硬核”手段,譬如教条化地禁止人员出入,一刀切地拒绝部分地区返程人员,随意封门、封路、人为设障等,已经招致舆论广泛批评;国家层面也反复重申,防控应全国“一盘棋”,不得有擅自设卡拦截、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
有鉴于此,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已开始逐步纠偏,但在更具体的执行层,具体到每一位执法者、管理者、监督者,部分极端化的行为和观念,仍需进一步扭转,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让其形成惯性。
举措“硬核”,初衷是为了扎牢防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任何举措,都有一个合法性和适用性的问题。一部分超越法治底线的管控行为,虽然从动机看,是因为急于求成,期望尽快控制住局部的局面、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违法的“硬核”做法,或许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局部与全局、瞬时与长久,还有一个适配的问题,还需要考虑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大多数公众的接受度、可能产生的次生影响,以及至关重要的——个人合法权益及其背后的法治尊严。
法治是支撑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方式,对法治的奉行不是选择性、阶段性、功利性的,不是需要用的时候就拿来用一下,看似不需要的时候就随意放一边。防控需要“硬核”,但前面一定有“依法”二字。如果“法治”与“硬核”之间产生了冲突,正确的选项一定是法治。因为很简单,只有法治能够提供真正的长治久安,而有违法治精神的“硬核”行为,一旦成为惯性,对全社会的负面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都说疫情是一场“大考”,特殊时期的表现,折射出日常的治理水平。同时,特殊时期积累下的做法、经验,又会进一步影响到更长远的日常。在这个意义上,对那些看似“硬核”、实则违法的做法,再怎么警惕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