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物资频频告急,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在经历怎样的生活?
他们中,有人被确诊感染后写下了遗书,有人在床边崩溃大哭,有人被家属奉劝不要去一线……但当怀抱着“救死扶伤”这个神圣的使命时,又总是重拾希望。
39岁的刘丽萍是武汉市某二甲医院的主治医生。2020年1月21日,她和丈夫、孩子回老家宜昌看望长辈。第二天,她收到通知说即日起医护人员不得离开武汉。当天她赶回武汉并开始发烧。她知道自己大概率是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了。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这天,刘丽萍开始写遗书。此时她的孩子开始有发烧症状,因此在遗书的开头她先向家人表达了愧疚之情。接着,她说,妈妈虽然不能陪着你长大,但妈妈会一直爱你。而后,她到医院排队做CT检查,双肺呈毛玻璃状病灶。没有核酸检测名额,她独自在家居家隔离。此时,她的医生身份让位于了一个普通武汉市民的身份:恐惧、脆弱、不知明天将如何到来。
恐惧也是罗琴得知自己被感染后的第一反应。“脑子已经木掉了,那一瞬间自己有点不能接受。”罗琴是和刘丽萍同家医院的医师,1月23日,核酸检测为阳性,她被确诊,很忐忑。1月17日收治重症病人后,她很警惕地让丈夫、孩子搬到了公婆家,不过那几天,她和同事同吃同住,没有任何隔离措施。之后密切接触的同事陆续做了CT检查,均没有异常。由于病毒有潜伏期,此时其实依然无法判定同事们的安全,但罗琴说:“现在大家都在一线上,没办法下来。”
居家隔离的一周,刘丽萍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给自己吃药。孩子烧退了,丈夫又开始发烧。刘丽萍本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可那段时间她精神接近崩溃。天天失眠,不开电视、不看手机,每天睁着眼睛看天花板,甚至打过心理求助热线寻求帮助。1月30日,服用完阿奇霉素和奥司他韦两种药后,她感觉脑袋一晕,之后就失去了意识。不知过了多久才醒过来,全身无力地在地板上躺了一个多小时后,她向院方发出了求救信号。被带到医院,两次核酸检测都为阳性,她被确诊。此时床位已相当紧张,必须等有人出院才有空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名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主动返回各自岗位。
刘丽萍是在给病人做检查时被感染的。所有被感染医护人员都知道他们是与病毒正面交锋的人。门诊护士方丽娟说4个给发热病人测体温的护士有两个被感染,而在用压舌板为病人检查咽喉情况时,病人呼出来的气体会直接喷在护士的脸上。
这种可见的危险让罗琴的丈夫徐树很担心,一度想让体质较差的妻子打退堂鼓。妻子被感染时,徐树正好在阅读2003年非典型肺炎时期的报道。他想到了最坏的结局。2003年时很多医护工作者被感染、被隔离,直到去世都没能再与亲人相见。徐树决定暂时不告诉罗琴的父母。
罗琴是1月17日被感染的。那天值班时,她接待了3个确诊病人。罗琴所在的科室,因为科室性质,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比其他科室稍强些,接诊时她穿了两层隔离衣、戴了N95口罩和帽子。她的疏漏发生在和家属谈话时。当时人们对病毒潜伏期的感染能力知之甚少。
1月19日,罗琴开始头疼、腹泻、食欲不振。由于这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典型症状,她没将自己的病症同肺炎联系起来。1月21日下午,罗琴依然没有出现呼吸道问题,不过头疼加剧了。科室里有40年临床经验的老主任建议她做个CT,CT显示她的双肺呈现斑片造影。1月21日开始,她独自住院。1月25日她第一次复查CT,从一楼走到二楼时感到气促、心慌、胸闷。2月2日下午4点,两次核酸检验都是阴性后,罗琴出院回家。保险起见,丈夫和孩子依然住在公婆家,她独自居住。
“其他疾病你都知道怎么治,但这个真的太未知了。”谈起拍完CT没做核酸测试、无法确诊因而无法住院的那一周时,刘丽萍说。2月2日,罗琴出院的那天,刘丽萍获得了一张床位。
經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烧、咳嗽、胸痛、腹泻这些症状都有所缓解,食欲也正在恢复。另一个好消息是丈夫退烧了。虽然目前他仍在家中自我隔离,但至少没有生命危险。重怀希望的刘丽萍删掉了绝望时留下的遗书。
刘丽萍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次年开始在医院工作。谈及当初为何选择做医生时,她说:“医生能救死扶伤,是很神圣的事。”
这也是罗琴行医17年的理念。她说自己从不收红包、从不求感激,只因“这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出院后,罗琴一直在帮医院联系海外捐助物资,经常忙到深夜。从一线“病退”至二线后,罗琴一直在考虑如何帮助同事。她超负荷工作的同事曾因压力太大到她病床前大哭,很多同事都是24小时上班,“大家都想快一点,抢时间”。
现在,罗琴最早期的头痛、腹泻症状早已消失,不过依然气短。她咨询了呼吸科主任,对方说肺部还需时间修复,眼下能做的只有等待。她担心自己是假阴性,打算过几天再做次检查——她已迫不及待重回岗位,而上前线的前提是她已确定痊愈、确定不会感染别人。
这一次,徐树决定支持她。他说妻子恢复后一定会去工作,他能做的就是帮她“稳定后方”。比如照顾两岁多的孩子,比如说服希望女儿多休息的岳父岳母,比如贡献出自己的图书馆账号供妻子查阅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