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塑”到“禁塑”,我们还要等多久

2020-03-26 12:25文/郭
资源再生 2020年1期
关键词:塑令废塑料塑料制品

文/郭 艳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我国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要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众所周知,塑料常被称为 “20 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之一,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级的严重问题。随着塑料垃圾污染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开始着手限制甚至禁止塑料制品的使用,塑料袋成众矢之的。美国纽约、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三州已通过了禁止零售店中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法令。2018年8月初,智利成为南美国家中第一个颁布“禁塑令”的国家。新西兰政府也宣布,2019年起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塑料袋。在2020年的1月1日,泰国最严限塑令正式生效,包括超市和百货商店在内的2.5万个销售点不再提供塑料袋。加拿大也宣布将在2021年禁止使用大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吸管、餐具和搅拌棒等。这证明,禁塑、限塑正在世界范围走向实践。

公开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倒入海洋里。每年全球塑料制品总产量高达3.2 亿吨,其中超过800 万吨进入海洋系统,为此全球海洋生态损失高达每年80 亿美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给出的数据,仅2018年全球海洋中塑料垃圾的规模就达到5000 万吨,其中90%来自十条主要河流,而塑料袋的降解至少要花费上百年时间。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高达30 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 亿个,故全国一年至少要生产10950 亿个塑料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超市节能报告显示,全国超市行业每年消耗的包装袋价值高达50 亿元人民币,其中以塑料购物袋为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大幅度增加,塑料垃圾更是成倍增长。因为塑料的化学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利用,将变成污染物长久存在并不断累积,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如果将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进行填埋,长久不会降解,对土地有巨大危害。据测算,每生产1 吨塑料,需要消耗3 吨石油;塑料袋废弃后,如果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如果掩埋地下,约200年才能腐烂,并改变土地的酸碱度,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同时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导致农作物抗病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抛弃在陆地或水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被当作食物吞入,动物极易死亡,这种悲剧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中不断上演;生活中的塑料垃圾甚至在回收过程中都会产生二次污染。

此外,几乎所有的塑料制品中都含有大量的增塑剂(也叫做塑化剂)和其他助剂,这对人体有着巨大的潜在危害。作为一个重要的化工产品添加剂,增塑剂多用于添加到塑料聚合物中以增加塑料可塑性的加工助剂。增塑剂中最常使用的是DEHP(邻苯二甲酸二酯),它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并广泛存在于食品包装、化妆品、医疗器材,以及环境水体中,如我们常见的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提高塑料的强度,添加的DEHP 含量有时可达产品的50%。2011年5月,在台湾地区曾曝出多家企业产品受塑化剂污染,涉及的产品有: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添加剂。这场非法食品添加剂酿成的食品安全危机,引起了社会对塑化剂强烈广泛的关注。

早在12年前的2008年6月,我国就开始在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从此开启了我国的“限塑”时代。不过总体来看,“限塑令”施行效果远低于预期。

常去买菜的人都知道,集贸市场堪称过度使用塑料袋的“重灾区”,包括笔者在内,许多人每天买菜回来都会伴随着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塑料袋,当然这是免费的,为了成交,一般菜农不收费,除非在超市里打包需要付费。即使是在超市,那些在非结账区的包装塑料袋仍是免费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个严峻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餐饮外卖、快递服务正在制造着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他们是游离于 “限塑令”之外不容小视的“危险分子”。由于2008年的“限塑令”缺乏强制性规定和惩处措施,快递、外卖等新兴“互联网+”业态为塑料包装的增量大大地推波助澜,“限塑”仿佛更加力不从心、犹如虚设。2019年9月,《科技日报》曾报道,我国“限塑令”实施11年后,废塑料不减反增,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 万吨。而来自《2018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的数据表明,2018年,全国快递业共消耗编织袋约53 亿条、塑料袋约245 亿个。与此同时,中国外卖用户规模已超过4 亿人,外卖餐盒与包装袋加在一起,塑料制品的消耗量真是个惊人数字。

集贸市场之所以成为白色污染“重灾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在购买蔬果米面肉蛋的时候,必然需要一个包装袋。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快递和外卖业中。对卖家和消费者而言,多一层包装意味着多一重保障。“快递运输过程是不可控环节,我们只能从自身方面把风险降到最低,尽量包得可靠一些。”淘宝的一位商家告诉记者,就算是同样的商品,包装好的买家获得好评的几率就会大,由于买家的评价对生意好坏至关重要,因此绝大多数商家都会在包装上多下功夫。最终,买家为了物品完美无缺,希望包裹得结实些;卖家为了顾客不给差评,在包装上不吝花费;而中间环节的快递公司宁可多包一层,来降低赔偿顾客损失的风险。这样一来层层包装,快递商品就穿上了厚厚的“盔甲”。而在有更好的替代品之前,买卖双方都很难摆脱对塑料袋的依赖。在这样的背景中,尽管有偿使用能让消费者感到“付费痛感”,但这小小的“痛感”却无法与塑料袋的便利使用以及其背后的“好处”相匹敌了。

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全社会大力倡导保护环境进行绿色消费的呼声从未间断。从消除污染源头、减轻环境压力的角度出发,塑料袋是否有偿使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可以不使用传统塑料袋,是否有可替代的绿色包装产品或绿色运输环节。由此,本次《意见》的出台显得及时和珍贵。

相比2008年的“限塑令”,《意见》首提从“限塑”到“禁塑”。一个字的飞跃不仅意味着管控力度的增强,也意味着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意见》不仅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专项工作机制,还表示将开展联合专项行动,强化督促检查,把重点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如果说2008 版的“限塑令”侧重于倡导理念,那么2020 版“禁塑令”更在意执行效果,也使 “禁塑”的可操作性大为提高。

2020 版“禁塑令”的另一重要变化还在于,它扩大了禁令的覆盖范围。《意见》提出,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超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分步骤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快递塑料包装等。

按照《意见》要求,到今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此外,新版“禁塑令”的亮点还包括致力于探寻“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意见》提出,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探索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清运,规范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同时,《意见》还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严格监督执法等支撑保障措施。

的确,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急迫地期待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早日得到应用。包装绿色化不仅代表着一种环保理念,同时也是确保“禁塑令”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只有当更加绿色健康的包装替代品出现时,我们才能更加自觉自愿地放下手中的塑料袋,“禁塑令”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品,一面要保护环境,另一面也要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真正的绿色包装应具备减量化、易于重复利用或易于回收再生、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无毒无害以及在包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等特点。

2020 版“禁塑令”的出台,不仅是为我们适应禁令留下了“缓冲期”,也为致力于研发和生产绿色包装与物流的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市场契机。绿色与环保是大势所趋,是时代刚需,我们别无他路。相信,未来的绿色包装及绿色物流行业将会步入一片崭新的天地。R

猜你喜欢
塑令废塑料塑料制品
Neste公司完成第一批液化废塑料加工试验
Neste公司正研究在Porvoo炼油厂扩大液化废塑料的加工规模
废塑料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别让新版“限塑令”沦为“口号令”
加拿大政府拟从2021年起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2017年7月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1%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