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2020-03-26 09:17
电脑迷 2020年1期
关键词:鱼体鱼苗水温

蓝 岚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黄颡鱼俗称昂刺鱼,其肉质细嫩,无小刺,蛋白质含量高达16%。近年来,黄颡鱼池塘养殖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我国颇具特色的养殖品种。作为重要的鱼类产品,其高产养殖技术需要不断研究才能提高养殖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优质的黄颡鱼产品。

1 黄颡鱼养殖准备

1.1 池塘条件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池塘条件要求并不高,因此,可以选择面积较小的池塘养殖黄颡鱼,但此过程中要保持池塘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池塘水深1.5 m 左右,同时应当保证供氧量充足。可适当使用增氧设备,防止养殖过程中鱼体缺氧。

1.2 放养前的准备

不论是否是全新的池塘,在进行苗种投放前应当全面及时地清洗消毒。老池塘在清洗的过程中还应保留10 cm左右的池底淤泥。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充分混合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将池塘内存在的病原体、野杂鱼等杂质彻底清除。随后对池塘进行曝晒,7 d左右后对池塘进行注水,并在进水口处设置对应密度的过滤网,避免有杂鱼、鱼卵等混入其中。随后配置、搅拌、发酵有机肥,向池塘投放,培肥水质,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投放量。

1.3 调水肥水

水花的开口饵料优先选择轮虫,而后选择枝角类、桡足类虫子,而浮游动物的饵料是浮游植物,所以在鱼苗下塘前3 d要做好肥水工作以培育浮游动物、植物。可以用油菜饼、猪粪、鸡粪等天然肥水原料进行肥水。用肥时间为晴天上午,切不可阴雨天或傍晚施肥。

2 黄颡鱼种苗培育管理

2.1 黄颡鱼种苗培育方式

为了提升黄颡鱼鱼种的培育质量,通常是在单位面积较小的鱼塘进行苗种培育,一般投放体长3~4 cm 的苗种,长到超过10 cm 时分塘,挑选雄性个体或规格较大的成鱼进行培育养殖。当养殖技术成熟时,可适当投放1 cm水花进行养殖,长到10 cm时再分塘饲养,有效控制成本。培育体长2~6 cm的鱼苗时,以鳗鱼粉料为主投放料,逐渐转变为颗粒浮料投喂,粉料投喂时用吊筛喂料,浮料投喂时在饲料台上投喂。同时需要根据水温、鱼体体重合理进行饵料投放,并控制清晨、傍晚投料喂养时间。

2.2 黄颡鱼养殖方式

常见的黄颡鱼养殖中,有多种人工养殖方式,如单养、混养、池塘养、水库养、网箱养等,采用不同养殖方式,可收获不同的黄颡鱼产量,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2.3 追肥

当鱼苗投放3 d 后,养殖户观察到水的透明度变高,浮游动物在减少。这个情况说明鱼的饵料生物可能已经不足,所以应该再追肥一次,提高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追肥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如EM菌、光合细菌等。

2.4 训食

鱼苗投放7 d 后就可以用粉料训食了。黄颡鱼有趋光性,所以应在池塘边安装一个灯泡诱鱼,水面上用密封的水管做成一个浮着的圈子,防止饲料飘散造成饲料浪费和鱼苗不集群。训食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的“三定”原则,定量则不需要,因为水花生长到夏花期间长速比较快,应以吃到八分饱为宜,适时调节投喂量以及更换饲料粒径。

3 黄颡鱼单养池塘管理

3.1 鱼种投放密度

在养殖黄颡鱼时,其最佳养殖体重为15~35 g,规格为10~15 cm,在进行黄颡鱼套养时,需要注意放养规格,同时池中不能培养其他凶猛的肉食鱼类。通常养殖池塘内投放量为2 500~6 000 尾/667 m2,100尾鲢鱼、60尾鳙鱼进行配养,实现水调控质,配合投喂专用饲料,当黄颡鱼体重达100~150 g/尾时可上市销售。

3.2 饲料投喂及管理

养殖黄颡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常见的包括小虾、小杂鱼、蚯蚓等,同时需要保证饲料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可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在调配日投饵料时,可根据鱼体重量,将投放原材料种类等进行合理配比。在进行人工饲料配置时,可适当添加鱼粉、菜饼、豆饼、次粉、米皮糠、诱食促长添加剂等。随着鱼体的增长,饲料应适当增加,饲料成本也逐渐增加。

黄颡鱼属于杂食类鱼体,喜好肉食,需要高蛋白饲料,保证黄颡鱼的健康成长。在驯化后,可对鱼苗直接喂养人工饲料,但是天然鱼种需经驯食后才能摄入人工饲料。常见的驯食方法为:在池边沿边撒放鱼糜,2 d左右,待鱼种摄食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饵料并定点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点、定时、定量喂养。投喂时需保证水温超过10 ℃,并随着水温的增加,适当调整饵料日投量,从而保证饲料的投放质量。

4 池塘水质调节与病虫害防治

4.1 水质管理

在养殖黄颡鱼时,要注意调节水质,黄颡鱼喜好清洁水源,但是低氧耐抗力较差,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定时监测水中酸碱度,pH 值保证在7.0~8.4范围内,同时控制其可见透明度为35~45 cm,水深超过1.2 m。要注意时刻观察水中的溶氧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

在不同季节注意调节池水,通常春季水温提升应将水深控制在80~100 cm,随后逐渐加深。在夏季,要控制水深在1.5~2 m,提高光照强度。但此时容易导致水温升高、水质变差,与黄颡鱼的习性相违背,因此在夏季需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20~30 cm深,每月3次左右。当难以及时换水或有较差的外塘水流入时,可通过向池塘内添加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当气温、天气发生变化时,需要强化对池塘的夜间巡查,对异常预兆进行观察、预警,对突发状况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养殖意外。当秋季发生降温时,应当通过加深水位保证水质的稳定性,保证池塘始终保持适于鱼苗生存的温度。

4.2 疾病预防

为了增加黄颡鱼的产量,保证养殖的优质性、安全性,应当重视从以下几方面防治病虫害。

4.2.1 抓好清塘消毒关 将池边杂草及时清除,避免水生昆虫、寄生虫的存在与生长。使用物理方式结合化学方法,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扫,及时投放药物控制病原生物,保证黄颡鱼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4.2.2 抓好苗种质量关 进行鱼苗投放时,应当重视苗种的质量选择,要求苗种色泽亮丽、表面光滑、无病害、无损伤、无残缺、规格整齐。在投放、运输等鱼苗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小心拿放。防止鱼体受损磕碰,并且要注意在鱼体入池前进行食盐水浸洗。

4.2.3 抓好饲养管理 为了保证黄颡鱼饲养质量,应当采用高营养、全面的饲养料进行喂养,同时需要使用人工饲料进行配合,保证鱼饲料内有充足蛋白质。必要时需要在饲料内添加一定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同时结合必要的训练保证鱼体可适应季节转换。鱼体生长到不同阶段时,应选择适宜径粒的人工饲料进行配合,保证饲料鲜嫩、无霉变,坚持科学喂养,促进鱼体吸收营养,增强鱼体的抗病性,增强体质。

4.3 治疗

养殖黄颡鱼时,常见的感染疾病为肠炎病、腐皮病、线虫病、纤毛虫病等。主要是受到水质不佳、鱼体异常、味投不洁、养料配合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对此类问题的主要诊治办法包括:对池底杂质、淤泥、病原进行去除,此时可选择配置后的福尔马林进行鱼种浸浴,随后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全池泼洒。此时还可选用二氧化氯配置融合剂对鱼池进行消毒。在治疗肠炎病时,不仅需要使用消毒剂,还需要使用内服药饵,此时投放顺序为先投放原饲料,再投放定量药饵,可持续5 d 左右,每天一次。注意捞出病情严重、离群独游的鱼,保证鱼塘每日都有新鲜氧气、新鲜注水。

5 安全越冬

5.1 增加池塘水位

越冬期间,水温不断降低。此时,要及时在晴天提高池塘水位,有利于池塘水温的保持。水温越低,黄颡鱼的集群性越强,过浅的水位、过低的水温会使得越冬期间的黄颡鱼更加紧凑地聚集在一个个小坑里,黄颡鱼是无鳞鱼,身上有3个硬棘,紧凑地聚集在一起时容易刺伤彼此皮肤,形成伤口,感染水霉病。冬季池塘水位一般保持在2 m 左右为宜,水位过浅不容易保持水温的稳定,水位过深容易造成池塘底部水体缺氧。

5.2 肥水越冬

水体的肥度直接影响黄颡鱼越冬期间的健康程度。越冬期间水体保持较好肥度的池塘,黄颡鱼不容易发生病害,而越冬期间水体清廋、滋生青苔的池塘,黄颡鱼往往容易发生水霉病、腐皮病等严重病害,甚至全部死亡。黄颡鱼越冬期间要保持水体有较好的肥度、较好的藻色,透明度尽量保持在25~30 cm,根据水体肥度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不定期泼洒生物肥、有机肥等肥水产品。

5.3 定期消毒、改底

如果黄颡鱼越冬期间很少投饵,也很少开启增氧机,更加不会换水,那么就容易造成水体老化,在池塘底部滋生有害细菌,恶化池塘底部黄颡鱼的栖息环境,容易引起黄颡鱼发生腐皮病等病害。要求在黄颡鱼越冬期间每隔1个月左右,消毒或改底一次,消毒与改底轮流进行。

5.4 适时开启增氧机

越冬期间,水温很低,上下水体分层,底层水体里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不容易扩散,池塘底部水质进一步恶化。而在传统的水产养殖越冬管理中是很少开启增氧机的,这是越冬管理的误区之一。需要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适时开启增氧机,促进上下水层交换,通过增氧机的曝气作用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挥发进入空气,从而活化池塘水质,营造一个更好的池塘底部水质环境。

5.5 坚持巡塘

冬季水体水温上低下高,出现逆分层现象,黄颡鱼集群滞留底层,正常情况下观察不到鱼类活动,不容易察觉到危险情况的来临。事实上,冬季溶氧下降速度比较慢,不像夏季变化突然,而是逐渐来临的。因此,养殖户要坚持每天中午巡塘,仔细观察水层下鱼类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巡塘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定期测量池水含氧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般的补救措施有安装潜水泵循环池水、开启增氧机等。

5.6 尽早投饵

在刚开始进行黄颡鱼养殖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养殖户往往要到每年的3月底,甚至4月中下旬才开始投喂饲料。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发现,黄颡鱼在水温5~8℃的时候还能进行少量摄食。所以,每年的2 月下旬到3 月初,就要开始少量投饵,逐渐把黄颡鱼诱食到饲料台集中摄食。及早开食,尽量减少停食时间,有利于黄颡鱼体质的恢复,减少开春后死亡的可能性。

6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措施

6.1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清明、入秋等换季时期是黄颡鱼疾病的多发期,必须要做好黄颡鱼疾病防治工作,减少黄颡鱼养殖的损失。首先需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及时清理病鱼用过的工具,消毒处理捕捞网、水桶等,避免将病原体带入鱼池引起交叉感染,并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然后,需要做好鱼塘的消毒工作,在鱼苗进入养殖池之前进行池塘的全体消毒,通过硫酸铜杀灭池塘中的有害微生物以及致病细菌。在鱼苗进入鱼塘之后,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此外,黄颡鱼的饲养过程需要采用优质的饲料,提高黄颡鱼自身的抗病能力并及时进行黄颡鱼养殖水环境的管理,避免水环境被污染,减少水环境中的病菌与病原体含量。

6.2 细菌性疾病和病虫害防治

6.2.1 肠炎病 黄颡鱼肠炎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的,患有肠炎病的病鱼肛门红肿,腹部变大,轻轻按压病鱼的腹部会有黄色黏液从病鱼的肛门流出。病鱼食欲不振,行动相比于健康鱼来说较为缓慢,喜欢离开鱼群独自活动。

肠炎病的防治首先要对养殖池塘进行系统全面的消毒,投喂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并用3%左右的氯化钠溶液对活饵进行消毒,在饲料中可以适当添加食盐投喂鱼群,缓解病鱼的脱水症状。将二溴海因泼洒到池塘中进行药物治疗。

6.2.2 “一点红”病“一点红”病主要是因池塘环境变化引起的,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之后表现出头顶部出血与充血的症状,严重的出现头顶裂开和穿孔。“一点红”病在亚硝酸盐与氨氮含量较高以及水质不佳的环境下容易发生,“一点红”病的控制可以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来进行。

“一点红”病的防治首先要从养殖池塘的水质调节入手,对池塘水质环境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明确池塘中主要的盐类物质,并合理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以改善养殖环境。工作人员在第一天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苯扎溴铵溶液以及戊二醛溶液进行全池喷洒,第二天喷洒增氧宁、底净宁以及降氨宁,第三天喷洒EM 原露、高效复合芽孢杆菌以及益水宁,并将氟苯尼考粉或者恩诺沙星粉拌入饲料中进行投喂,一周为一个疗程。

6.2.3 细菌性烂鳃病 细菌性烂鳃病通常由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病菌引发,患有该疾病的黄颡鱼鳃部苍白、有黏液、鳃丝腐烂、头部乌黑,患病严重的黄颡鱼鳃盖骨灰腐蚀脱落。

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方法:使用水稀释400 倍的聚维酮碘进行整个池塘泼洒,每2 d用一次,连续使用3 次左右;用恩诺沙星粉拌入饲料,根据黄颡鱼数量合理选择投喂的饲料量和药剂拌入量;使用水稀释1 000 倍的溴氯海因粉进行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 d。

6.3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

被车轮虫寄生的黄颡鱼表现为焦躁不安的状态,寄生严重的病鱼会沿着池塘边疯狂游动,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病鱼皮肤黏液与鳃丝中寄生有大量的车轮虫。

车轮虫病的防治可以通过硫酸亚铁铁合剂与硫酸铜联用全池泼洒,也可将水稀释3 000 倍之后的中水车轮净全池泼洒。

6.4 黏孢子虫病

黏孢子虫病是因黏孢子虫感染造成的,患病的黄颡鱼体表出现一定数量和形状的小白点,皮肤出现溃烂,严重时病鱼会慢慢死亡。

黏孢子虫病使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进行治疗,每2 d使用一次,一个疗程为3次;也可以使用灭孢灵全池泼洒来治疗,并根据池塘水深合理确定药物的用量。

6.5 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是由于饲料营养结构失衡所造成的,饲料中的营养过多或者过少都会造成黄颡鱼的生长和发育失调,影响黄颡鱼的产量。黄颡鱼营养性疾病表现为维生素缺乏和脂肪肝病,患病的黄颡鱼肝脏变色,胆汁发黑,胆囊变大。

营养性疾病防治主要是通过改变原有饲料配比来实现,结合黄颡鱼的生长习性和养殖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饲料的配方,保证饲料质量满足黄颡鱼生长发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鱼体鱼苗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应避免在低于10℃水温条件下给温水性鱼类接种疫苗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如何提高鱼苗下池后的成活率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高原地区青海湖裸鲤鱼苗运输注意事项
别克商务车发动机水温高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