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隆 王思方
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的办学状况持续受到全社会关注。虽然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生源等问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农村乡镇初中教育仍处于一种较为艰难和尴尬的状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大多选择到县城中学就读,农村初中生源大幅减少,部分乡镇初中只好停办或者合并,能够坚守在这些学校的教师也大都送自己的子女到县城就读。在此背景下,农村乡镇初中学生的学业整体表现呈现出哪些新变化,又存在哪些急需改进的问题?2018年暑期,笔者进入我国东北地区一所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初级中学(以下简称“A校”)进行支教活动,得以近距离了解这里学生的学业发展状态。
A校距离县城有两小时左右的车程,在校生以本乡生源为主,部分来自与其相邻的两个乡镇。几年前,该校也曾面临生源流失的困境,近几年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积极改善校园环境、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生中考成绩显著提升,生源流失问题基本得到缓解。笔者支教期间,A校三个年级学生总计近190人。为深入了解其学业发展情况,笔者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了深入接触。其中共计183名学生(男生111名,女生72名)参与问卷调研,对应有183名家长同步参与调研;另有少数学生参与访谈。笔者也深知,相比我國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庞大体量,仅选择A校进行分析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我们若将A校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一个缩影来研究,则多少可以从中管窥这一类初中学校的发展状况。
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A校也不例外。根据部分学者的界定,留守儿童通常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1]据初步统计,A校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是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有2/3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其家庭收入主要来自父母外出打工所得。
近年来,国内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和学业表现的研究很多,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也令人担忧。对于A校的这些留守儿童而言,其留守状况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业表现会有多大影响呢?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学习成绩和心理状况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并不大。同时笔者通过支教期间的日常观察也发现,A校的学生能够主动与支教团队教师进行交流,呈现出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在活动课“梦想职业”中,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且具体明确地选择梦想职业,关注对应所需技能,制订较为明确的个人学习计划。此外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扰时,也乐于向老师敞开心扉,寻求有针对性的帮助。
A校的留守儿童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积极状态,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关怀程度等方面的投入发挥了主要作用。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家长每年回家的次数很重要;而A校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也很注重回家看望孩子,其中有57.7%的父母每年回家看望孩子的次数超过四次。进一步访谈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对于能够在父母回来看望自己时“给爸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十分重视,这也激发了他们的外部学习动机,由此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升。
笔者通过对家长的调研得知,近年来,A校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相比校园环境、学校教学设备和学生成绩而言,超过半数的家长(54.1%)认为学生能否在学校获得全面发展更为重要,也有部分家长(28.4%)依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大多数家长(81.8%)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表现出关注和期待,并且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匹配的,是家庭在孩子学习费用方面的积极投入。以常见的课外补习费为例,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课外补习费用基本发生在寒暑假,主要是针对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短期补习,且收费基本一致。此外A校免收学杂费、住宿费,每个学生每月伙食费在200元左右。基于以上情况测算,每个学生加上学习用品等费用,在校学习的直接费用每年大约在2300元左右;加上寒暑假课外补习费,多数家庭每年用于孩子上学的直接费用在3500元左右。
而基于对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A校超过30.0%的学生家庭没有稳定收入,10.0%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足12000元。如果以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为准,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43元,[2]那么该校仅有29.4%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能够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即便如此,多数家庭还能支持学生的课外补习费用,可见对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视。此外调研还发现,A校学生课外补习费用年均多在1000元以下,有17.6%的学生在1000~2000元,3000元以上的仅占4.5%,可见家庭间投入差异不大。
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业表现。从调研结果来看,A校超过80.0%的学生“非常”和“比较”喜欢学习,表示“不喜欢”和“讨厌”学习的学生占比为18.9%。同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会努力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仅有3.9%的学生表示“不想完成”;学生最想与教师谈论的内容是与其达成近期学习目标密切相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怎样学好数学”“怎样提高成绩”等,可见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好。此外,从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来看,大多数学生可在两小时内完成课后作业,课外作业负担不明显。
学习动机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或解释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关于学习目的的调研中,A校学生选择“为了改变现在的环境”的占比60.8%,选择“为了以后上大学”的占17.6%,选择“为了达到父母要求”的占6.3%,表明学生改变现状的愿望比较强烈。就近期目标而言,更多学生倾向于考上高中(33.3%)和重点高中(40.6%),另有10.6%的学生希望考上职业高中并尽快就业,还有15.6%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多样化、多层次的近期目标呈现,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较为明确,进一步求学的渴望也很突出。
但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日常观察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不高,羞于或不愿意表达的行为较为普遍。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如超过半数的学生面对课堂提问会选择“等老师叫到再回答,不会主动举手”,还有12.5%的学生“不希望老师提问自己”。
近年来,很多农村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拓展外部资源,改变了学校办学封闭、资源匮乏的状况,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如最近三年,A校充分調动校友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学生除了伙食费外,在活动中不需要承担其他任何费用。同时A校校友还设立奖学金,每年用于奖励那些家境贫寒但积极向上的学生。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能力,也逐渐敢于表达自我。访谈中笔者发现,A校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态度也较为满意。
当前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促动作用,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就A校而言,该校在新的教学楼建设完成后,布置了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墙,同时每个班级都在走廊处设置一个简易书柜作为流动图书角,里面摆放的都是校友和社会人士捐赠的图书,学生可以在班级内申请借阅。但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图书的利用率一般,仅在开学初和各类考试后有“一阵子热闹”。
与此情况对应的是,A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情况不够乐观。如调查结果显示,“经常”阅读的学生仅占19.0%,“很少”(24.0%)、“偶尔”(52.0%)、“从未”(5.0%)阅读的学生总占比为81.0%。即便是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很少”和“从未”阅读过课外书的也大有人在。进一步访谈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知较为片面,如有学生表示“我们学习好的从来不看课外书,那样会影响学习”,“看课外书就是为了好玩,和成绩没什么关系”。
与学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形成呼应的是,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外学习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做练习题等)呈显著正相关。学生普遍把学习仅仅定义为完成知识的学习,并以做题和提高分数为主要目的。对于他们而言,学习就是拼时间、甘于吃苦、大量做题,并获得好的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学生在正确认知学习本质、拓展多样性学习活动等方面还有极大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90-99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全体及分城乡居民收支基本情况[EB/OL].[2019-12-20].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 n=C01&zb=A0A01&sj=201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