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委
中办、国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对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方面,规定如下:除教育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得自行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不得简单以留痕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标准,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应用程序)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等方式来代替实际工作评价;不得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如庆典、招商、拆迁等)强制摊派给中小学校,并向教师下达指令性任务,不得随意让学校停课出人出场地举办有关活动,等等。还要求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权益,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事业编制要优先保障农村学校教师需求。
十二部门:所有学校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十二部门日前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明确,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到2022年底,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要通过心理健康宣教行动、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六大具体行动,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
七部门: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严格教师管理,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在日常、严在日常,在教师的招聘引进、考核评价、日常监督与违规惩处等方面,强化师德师风要求,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同时,还在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维护教师依法执教职业权利,加强尊师教育,以及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支持教师工作等多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举措,着力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四部门:非寄宿制中小学不得设置校内小卖部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据悉,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些校外供餐单位、承包或者委托经营的食堂,容易放松食品安全管理。在监管执法中,有关部门也发现因为主体责任不落实,疏于食品安全管理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问题。为有效有力防范此类安全风险,《指导意见》要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原则上采用自营方式供餐,不再签订新的承包或者委托经营合同。非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原则上不得在校内设置食品小卖部、超市,已经设置的,要逐步退出。
教育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的贫困面,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一补”政策覆盖范围,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在确定资助对象时,要与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相结合,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重点人群倾斜。积极沟通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共享与比对工作,全面、准确摸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确保应助尽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管理建设常态化,坚决防范截留克扣、挤占挪用“一补”资金等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双监控”
近日,《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提出:各地各单位须将预算收支、转移支付政策、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并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跟踪机制,对存在严重问题的政策和项目要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各地各单位须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对绩效好的政策和项目优先保障,对绩效一般的政策和项目督促改进,对交叉重复、碎片化的政策和项目予以调整,对低效无效的政策和项目调减预算或暂缓安排,对长期沉淀的财政资金一律收回并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用于急需支持的领域。
教育部:明确六大教育行政执法范畴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教育行政执法工作的六大范畴,其中,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违规招收学生,违规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违规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等学业证书的行为被列入其中。为了“减少对学校正常办学活动的干扰”,《意见》提出要创新执法方式,实施教育系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抽查对象名录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探索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实施行政检查的制度,制定年度规划和检查清单,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减少对学校正常办学活动的干扰。
地 方
天津:出台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细则
近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结合全市教育系统实际,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校落实〈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工作细则》。其中提出:学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师社区工作者和家长代表等人员组成(高中阶段学校还应吸纳学生代表)。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制定防治欺凌计划,组织学校师生开展反欺凌教育培训和专题活动等,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认定,根据相关要求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相应处置等。学校要定期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并作记录。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职工发现学生成绩异常、行为异常或者心理异常时,应当及时调查了解原因,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通知学生的监护人(家长)。对发现的欺凌和暴力事件线索和苗头要认真核实、准确研判,对早期发现的轻微欺凌事件,实施必要的批评教育。
山东:增设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山东省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指导标准》,在基层中小学增设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在乡镇及以下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中从事教学工作、在职在岗领取乡镇人员工作补贴的一线教师可以参评。山东要求,参评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要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达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每周最低课时量要求,能够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班主任工作量按教师标准课时量的一半计入,走教、任教多学科教师课时量应予以适当照顾。还规定,各设区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市具体评价标准。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但长期扎根农村学校,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各设区市可制定相应破格条件。
江西:扩大义务教育生活补助范围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管理办法》,再次扩大义务教育生活补助范围,提出从今年秋季学期起,非寄宿贫困生首次纳入该补助体系,每学期结束前,相关部门通过银行卡或一卡通将生活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或法定监护人)手中,不能以现金、实物、服务等形式发放或抵扣。生活补助将按照“学年评定,学期发放,新增学生,重新评定”的原则审核发放。学校将成立由学校领导、资助工作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校生活补助评审工作。此外,江西还先后建立学生资助工作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学生资助监管长效机制及教育扶贫精准资助专项督查机制,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河南:建500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
河南省教育厅近日决定在全省遴选10个县(市、区)作为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500所中小学校作为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按照“实验一批、示范一批、应用一批、普及一批”的思路,通过指导、培育、总结、评估、提升,系统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可持续发展。提出:以建设区域“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为抓手,打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主阵地。从应用内容、配套资源及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实验硬件、网络平台三位一体资源体系建设。
湖南长沙:出台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近日,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民政局及长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印发《长沙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场所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其办学场所不能超过所在楼栋第五层;校外培训机构的名称中不得出现“国际”等词汇;中小学校及其在职教师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校外培训机构。还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举办者应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无犯罪记录。联合办学者出资计入校外培训机构注册资本或开办资金的,应当明确各自计入注册资本或开办资金的数额、方式以及相应比例。各校外培训机构需有3名以上的专职教师,且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专任教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从事中小学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
云南: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考制度
云南省教育厅日前出台《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20年秋季学期新入学七年级起,國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科开考,共计14门。各科目分值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定的课时、课程容量和科目难度等设定,成绩以原始成绩和等级成绩呈现。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分值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