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战时执纪陷入“五大误区”

2020-03-25 08:15吕德文
南风窗 2020年6期
关键词:士气督察组执纪

吕德文

这次疫情防控,各地是以战时状态应对的。在武汉等核心疫区,为了让战时体制高效运转,纪委监委等执纪机关开展了战时执纪,这对严明纪律,督促党员干部的抗疫起了关键作用。但是,战时执纪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党员干部的士气。笔者调查发现,战时执纪普遍存在五大误区:

一是“蜻蜓点水式”执纪。在疫情防控前期,纪委和各部门都增加了检查督查,这增加了基层负担,基层干部三头六臂的形象流传于网络。此后纪委采用暗访,虽减少了基层负担,却多了“蜻蜓点水式”督察问题。纪委督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甚是普遍。比如,有两个远郊的街道反映,现在是春耕时期,督察人员发现下地干活的农民不带口罩,也拿来通报。基层解释,干活时没必要戴口罩,也不适合戴口罩,其实很多农民也没地方买口罩。督察人员其实是不够了解情况。

二是“抓小放大”式执纪。执纪监督很可能陷入一个困境,督察到了问题,便是成绩;督察不到问题,似乎就是督察组的问题。因而,为了证明自己履职了,督察组通常都要尽力发现“问题”,结果揪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核心问题反倒督察得少。比如社区在开展封闭式管理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防控措施和记录。但督察人员却要求出入记录要工整,对表格要求严格到了畸形的程度。这不仅对改进防控无济于事,反而是增加了重复劳动。

三是“欺软怕硬”式执纪。受属地管理等体制的影响,纪委执纪很容易陷入只督基层落实情况,不督部门履职情况的陷阱。在疫情防控中,很多问题根子都不在基层,在上级部门。平时不合理的体制,如“属地管理”这个部门甩锅机制,在疫情防控中显得更加突出。基层很多防控不到位的问题,都不是基层不积极主动作为的结果,而是客观条件所限。比如口罩、体温枪等不足,导致基层容易被抓把柄。“直插现场、直到基层”看似是一个务实的执纪作风,却无法全面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基层更容易背锅。

四是“不讲情理”式执纪。执纪很严肃,但只有合情合理合法的执纪,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基层多次满足不了,可以适当问责;对不合理诉求,问责基层反倒助长了不合理诉求。比如,很多地方发出禁足令、封城令后,市民出城、回城都要严格审批,出小区也要严格管理。但客观上存在少数群众不服从管理。但是,基层只要不满足其要求,就不断打电话投诉。而督察部门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给基层施压,让基层做解释。如果是在平时,基层还有空间转圜,但战时情况下,基层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做工作。基层面临的问题是,要么违规违法满足群众要求,结果被问责;要么严格执行防控规定,上级继续督办,还是被问责。

五是“左右摇摆”式执纪。战时状态下,执纪机关往往陷入一个困境,要么是无法让被问责干部心服口服,从而影响了疫情防控的士气;要么是无法回应民意,无法平息社会舆论。故而,很容易出现同样性质的错误,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方说,社会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往往会从重从快处理;而同样性质的问题,往往就一般处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破坏了执纪的严肃性。

执纪机关需要充分认识到,战时执纪有其特殊性,相较于严明纪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士气。精准执纪,处理了“临阵脱逃”者,是在保护“老实人”,有利于激发士气。但如果执纪不精准,看似“鐵”的纪律,却会反过来挫伤基层士气。

猜你喜欢
士气督察组执纪
探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A team that transcends generations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执纪不因事小而“散光”——不“大小统管”的执纪,就是对企图违纪者的纵容
执纪监督蒲城破解熟人圈
第四批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年内将实现31个省份督察全覆盖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士气”说探微
2016年中央第一批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情况反馈
当前环境下如何凝聚行业人心和提振士气
万荣县:“三措并举”强化执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