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贫血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例妊娠期贫血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孕妇作为对照,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50例妊娠期贫血孕妇孕早期贫血12例,其中4例大细胞性贫血,8例小细胞贫血;孕中期贫血24例,其中18例大细胞性贫血,6例小细胞贫血;孕晚期贫血14例,其中10例大细胞性贫血,4例小细胞贫血。研究組MCH与RDW高于对照组,RBC、Hb、MCV与MCHC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贫血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高,有助于明确贫血类型并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妊娠期;贫血;血常规检验;价值。
妊娠期贫血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妊娠反应、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均会导致该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而使得孕妇抵抗力降低,影响胎儿营养的正常供给,严重者危害胎儿健康发育,导致胎儿早产或死亡等不良事件[1]。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辅助诊断贫血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评估妊娠期贫血程度[2]。本研究探讨妊娠期贫血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纳入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例妊娠期贫血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孕妇作为对照。研究组年龄范围为23岁~38岁,平均年龄为(28.7±4.8)岁,其中孕早期12例,孕中期24例,孕晚期14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4岁~37岁,平均年龄为(28.9±4.6)岁,其中孕早期11例,孕中期26例,孕晚期13例。两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1)患者临床上确诊为妊娠期贫血,病历资料齐全。(2)患者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愿意承担相关风险。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2)合并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3)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
对纳入的所有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查。抽取孕妇空腹静脉血于抗凝管,采用同一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相关指标分析,检验采用的试剂为配套产品,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检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
观察两组妊娠期贫血的分类情况;对比两组孕妇RBC(红细胞)、Hb(血红蛋白)、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C(血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和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等血液指标。定义贫血为Hb<100 g/L;大细胞性贫血为MCV>99.1 fL;小细胞性贫血为MCV<82.6 fL。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比分析相关指标,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50例妊娠期贫血孕妇孕早期贫血12例,其中4例大细胞性贫血,8例小细胞贫血;孕中期贫血24例,其中18例大细胞性贫血,6例小细胞贫血;孕晚期贫血14例,其中10例大细胞性贫血,4例小细胞贫血。
研究组MCH与RDW高于对照组,RBC、Hb、MCV与MCHC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表 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x±s)]
妊娠期贫血发病率高,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使得胎盘来源的营养供应不足。母体为了适应胎盘血液循环的需要,自身的血浆容量会增加,从而造成血液稀释,导致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水平下降。同时,孕妇免疫力下降,对于分娩的耐受程度降低,分娩风险增大,重度贫血可以导致妊娠期心脏病的发生,引发重大医疗安全事件[3]。小细胞性贫血是妊娠早期评分的常见类型,主要与早孕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导致铁元素摄取不足有关,从而消化孕妇原有铁元素储备量。孕中期后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进一步增加了铁元素的需求量,从而加重贫血的程度。孕晚期由于叶酸摄入不足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发病率明显上升。本研究探讨妊娠期贫血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50例妊娠期贫血孕妇孕早期贫血12例,其中4例大细胞性贫血,8例小细胞贫血;孕中期贫血24例,其中18例大细胞性贫血,6例小细胞贫血;孕晚期贫血14例,其中10例大细胞性贫血,4例小细胞贫血。研究组MCH与RDW高于对照组,RBC、Hb、MCV与MCHC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采用相关预防措施在孕期针对性地补充铁元素、叶酸、维生素B12等有利于减少贫血的发生,避免导致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妊娠期贫血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高,有助于明确贫血类型并指导临床治疗。
[1]李玲娟.孕期营养保健对妊娠期贫血产妇的应用效果观察及营养改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111+113.
[2]宓恬,陈碎朋,杜兵,陈晓晴,缪祥祥,李宝青.妊娠期女性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参考区间的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23):2912-2914.
[3]李兴焕.妊娠期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