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敏 李刚 王艳琳 张琳娜 石凤霞 白洪雁 王旭?杨士德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部位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2例,依照计算机表法分组,各31例。对甲组患者在距腕横纹近端2~3cm处进行穿刺,对乙组患者在距腕横纹近端4~5cm处进行穿刺。计算2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以及平均穿刺操作时间。结果:相比于甲组,乙组穿刺成功率较低,穿刺操作时间较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均较低,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治疗患者而言,在距腕横纹近端4~5cm处进行穿刺,将穿刺成功率予以提升,缩短操作时间,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予以降低。
【关键词】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
现今经桡动脉穿刺治疗,在全国进行迅速开展,经桡动脉穿刺具有较小的创伤性、并发症较少、疼痛感减少、利于护理服务、病人不同保证长时间卧床、有利于恢复等优点,使患者容易接受[1]。现今在我院实施经桡动脉穿刺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其效果显著,且控制并发症发生。
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2例,依照计算机表法分组,各31例。甲组:有15例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年龄选自42~69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6.21±2.47)岁;乙组:有18例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年龄选自42~7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6.18±2.52)岁;以上数据行统计学软件分析,经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对甲组患者在距腕横纹近端2~3cm处进行穿刺,对乙组患者在距腕横纹近端4~5cm处进行穿刺。主要步骤为:在桡动脉脉搏最强的部位选取穿刺点,根据部位不同采取进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将Seldings法对患者进行穿刺。桡动脉穿刺包(Cordis公司生产),穿刺针为21G,穿刺针需与皮肤保持30~45°,对桡动脉进行穿刺,观察到动脉血喷出后,将导引钢丝置入,在引入时不可有阻力,如出现阻力需行透视进行观察。导引钢丝为直径0.021直头导丝,将与动脉平行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予以切开,将穿刺针退出,放入动脉鞘管,鞘管直径为5F。对置入动脉鞘时间进行记录[2]。
计算2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以及平均穿刺操作时间。
以上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使用卡方和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且分别使用(%)率和均数表示,并对以上涉及的相关资料进行检验,组间数据结果显示为p<0.05,证实统计学意义存在。
相比于甲组,乙组穿刺成功率较低,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表 1 计算 2 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桡动脉闭塞发生率
甲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为(4.7±1.1)min,乙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为(2.4±0.5)min,经对比卡方值=10.5982,p值<0.05。
现今对桡动脉进行穿刺,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穿刺并发症等相关研究较多。以往桡动脉穿刺部位据腕横纹2~3cm处,此部位的皮肤较浅、容易触摸,此部位血管相对细小,远端血管具有较多的分叉,穿刺成功率较差,即便穿刺成功,会受导引钢丝进入分支血管,而不能进入血管鞘中[3]。大部分医生担心距腕横纹4~5cm部位的桡动脉,其相对较深,不受医生青睐,但此部位具有较高的耐受性,相对于6F~7F的大血管鞘,可在复杂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与腕横纹距离较远,对桡动脉波动情况予以仔细观察,进而发生指端缺血情况。
以上数据对比得出,相比于甲组,乙组穿刺成功率较低,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性(p<0.05),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为(4.7±1.1)min,乙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为(2.4±0.5)min,经对比卡方值=10.5982,证实统计学有意义。
有关研究显示,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为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于血管鞘和动脉直径之间的关系,如血管鞘直径越大,其发生血管闭塞和痉挛情况越高。对于相对粗大的血管,其血管闭塞和痉挛情况发生率较低[4]。因此桡动脉闭塞需根据出院时桡动脉触诊进行诊断,少数患者会在桡动脉通常后出院。
综上所述,对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治疗患者而言,在距腕横纹近端4~5cm处进行穿刺,将穿刺成功率予以提升,缩短操作时间,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予以降低。
[1]杜晓伟.肱动脉穿刺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4):574.
[2]盛佩华,姚小红.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止血气囊首次减压时间的探讨[J].上海护理,2018,18(9):50-52.
[3]李军,王俊峰,罗丽敏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致桡神经损伤1例[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2):230-230.
[4]施瑞浩,陸英,阎伟伟等.多排冠状动脉CT在鉴别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冠状动脉硬化中的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5(4):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