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振鸣 郎永
《辞海·会馆》条说: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事处”。明清时期,会馆非常兴盛,北京有500多所会馆,其中400多所在宣武区(现归西城区),在近现代史上,这一地区文人荟萃。鲁迅于1912年5月起到北京教育部工作,曾住南半截胡同的浙江绍兴会馆有7年半之久。鲁迅在教育部任佥事,回来后就寓在屋里抄写古书和碑文。还经常到琉璃厂、小市等地方搜集古玩、书籍和碑帖拓本。鲁迅在北京时还去过江西会馆、安庆会馆、吴兴会馆、南通会馆等地,看望朋友、参加婚礼、祝寿和听戏等。考察鲁迅与北京会馆,可以观照民国北京的镜像,由此对比北京今昔之变迁。
一条胡同承载无数故事
绍兴会馆位于南半截胡同7号,于1990年12月定为区级文保单位。曾经是大杂院,如今已经腾退,准备修复。观察门墩,破坏严重,仅存一边。
1909年8月,鲁迅结束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后,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生理学,又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并教博物学。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在教育部工作的好友许寿裳向蔡元培举荐鲁迅,蔡元培说:“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许寿裳即连写两信给鲁迅,催促鲁迅到教育部赴任。2月中旬,鲁迅即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担任了部员。5月初,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与许寿裳一起随教育部北上,5月5日晚7点到北京。在现存的《鲁迅日记》中所记第一天的日记,他这样描写北方的景象:“途中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鲁迅就在这样的观感中踏上祖父曾生活过的地方。
这一年,是民国元年。刚刚经历过辛亥革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1日为民国建元的开始。2月12日宣统皇帝退出皇位,清王朝寿终正寝。3月10日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4月初,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至北京,教育部也随之北迁北京。鲁迅也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一年,鲁迅32岁。
鲁迅初到北京,暂住在骡马市的长发客栈。当夜,就到山邑会馆访问许寿裳的长兄许铭伯。山邑会馆又称为绍兴县馆、绍兴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山阴、会稽两县在京官员,为方便来北京应考或官员到京候补而建,原名山阴、会稽两邑会馆,宣统年间废除府制,山阴、会稽两县合为绍兴县,会馆遂改名为绍兴县馆或绍兴会馆。会馆坐落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有大小房屋84间,会馆前厅称仰蕺堂,供奉着汉代以来越中先贤240人的牌位。在祠堂门口,有一对会稽学者李慈铭撰写的楹联:
“溯君子六千人,自教演富中,醪水脂舟,魁奇代育,有谢氏传,贺氏赞,虞公典录,钟离后贤,暨孙问王赋以来,接迹至熙朝,东箭南璆,三管毫耑长五色。
表镇山一十道,更瑞图王会,篑金嵞玉,钟毓尤灵,況浙名江,镜名湖,宛委洞天,桐柏仙室,应婺宿斗维而起,翘英遍京国,殊科合辙,一堂辇下共千秋。”
会馆内还有两联也是李慈铭所题:
“先贤后贤其揆一;
在上在旁如见之。
——题京师浙绍乡贤祠”
“鉴湖八百里,望气遥来,书入帝城云物;
君子六千人,闻风兴建,勖成王国贤才。
——题京师浙绍乡贤祠”
李慈铭(1830—1894),是著名的清代文史学家,祖籍绍兴,光绪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鲁迅曾读过他的《越缦堂日记》。李慈铭曾在绍兴会馆居住过。这里还住过许多绍兴名贤,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1829—1884),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都在这里居住过。许铭伯当时在财政部任主事,他送给鲁迅一部李慈铭所著《越中先贤祠目》。鲁迅一向留意搜集乡邦文献,这是鲁迅到北京后得到的第一本书,况且又是同乡所著、所赠,所以一直珍藏。
鲁迅到北京的第二天上午,就搬进了绍兴会馆中的藤花馆。藤花馆东面有一藤花池,屋子前院生长着一根古藤,看上去环境优雅,但居住条件很差。鲁迅到藤花馆的第一个晚上,没睡上半小时,就看到有三四十只臭虫,只好挪到桌上去睡。周围环境也很差,常使鲁迅很难工作和休息。鲁迅的日记有这样的记载:9月18日,“夜邻室有闽客大哗”。9月20日,“邻室又来闽客,至夜半犹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1911年11月28日,“下午移入南向小舍”。1916年5月6日,“下午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补树书屋在会馆的西部,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对补树书屋有这样的描写:“这补树书屋便在会馆南边的两个院子的里进。一进大门的过厅,右手的门里就是第一进的一个大院子,北京房屋在城外的与城内构造大不相同,城里都是‘四合房,便是小型的宫殿式,城外却是南方式的,一个院子普通只是上下两排”,“从南边过道进去,是为第二进的院子”。院中有棵大槐树,因是补种的,所以称为“补树书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过描述:“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
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期间每日到教育部上班。1912年8月,被教育部任命为佥事,继而又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分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美术展览、文艺、音乐、戏剧、通俗教育及演讲会和搜集古物等事宜。鲁迅先后参与了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分馆、通俗图书馆及历史博物馆的建设。1915年8月,被教育部指定为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1915年9月,又被教育部指派为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鲁迅在此期间对中国现代文化、美术等方面的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除了工作,鲁迅用了大量的时间抄校辑录中国古代典籍、研究佛经、搜集勘校历代石刻拓片、研究金石学、小说史,写出《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著作。
1918年4月,以鲁迅的笔名创作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第一篇反封建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以后又创作了白话诗数篇,小说《孔乙己》《药》《明天》,杂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及多篇杂文、随感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回忆这段历史:“我做小说,是开手于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个革命的运动。”“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这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在绍兴会馆,鲁迅一直住到1919年11月21日,与周作人一家搬入八道湾。在绍兴会馆,整整住了7年多。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鲁迅曾经历了失望、颓唐、参加“文学革命”到创作“革命文学”,最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一员猛将。
现在,绍兴会馆成为一个居民大杂院,门口墙上镶有“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匾。
海昌会馆位于教佳胡同,如今胡同仅残存2-12号院落,另外一边被住宅小区占据,会馆早已无处可寻。
海昌会馆又称海宁会馆,位于宣武门外西草厂胡同内的教佳胡同,原名敫家坑,1816年林则徐曾在这里居住过。1965年以谐音改称教佳胡同。会馆早年由宁波的定海、昌国两地在京的官员修建。
1912年5月13日,这是鲁迅到北京后的第8天。鲁迅日记载:“夕与季茀访燮和于海昌会馆。”季茀即许寿裳,燮和即张燮和又作张协和。张协和是海宁人,早在南京矿路学堂时,和鲁迅就是同班同学,同住一个宿舍,一同毕业后,同赴日本弘文学院留学。1909年回国后又与鲁迅同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1912年,他们又一同到教育部工作,同为教育部佥事和科长。鲁迅在北京期间,二人过从甚密。他和许寿裳等几个教育部要好的同事经常一起饮酒吃饭,一起购物,生活上常互相关照。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晚年。鲁迅日记中还有三次去海昌会馆的记录:
1912年11月16日:“过敫家坑海昌会馆看张协和,不值。”
1913年1月2日:“同季市访协和于海昌馆,坐一小时。”
1913年4月26日:“往海昌会馆访戴芦舲,见沈君默、朱逷先,而马幼舆亦在。”
戴芦舲当时也住在海昌会馆。戴芦舲名克让,字螺舲。也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供职于社会教育司,与鲁迅交往十分密切。他们经常一起办公务,而且有共同的愛好,常一起逛古玩市场。生活上他们也互相关照。戴芦舲还善绘画,鲁迅曾向他索画一帧。此画现在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海昌会馆现已成为民居。
吴兴即今湖州,吴兴会馆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北半截胡同(对于吴兴会馆原址问题,各方均有不同见解,有待进一步考证,作者参考民国地图及史料寻找到此答案),建于明嘉庆年间,清光绪初年改名吴兴会馆。吴兴会馆距鲁迅居住过的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很近。
鲁迅的好友杨莘士就住在吴兴会馆。杨莘士,名乃康,字莘耜,浙江湖州人。1907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生物系,回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与鲁迅同事。1912年5月,鲁迅与许寿裳、张协和、杨莘士等6位日本留学生一同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又到北京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任职。鲁迅在北京时他们交往很密切。鲁迅第一次到吴兴会馆是在1912年6月8日,鲁迅日记记载:“晚访杨莘士于吴兴会馆。”这也是鲁迅到北京后第一次访杨莘士。1913年杨莘士任教育部视学,1913年后经常被派往四川、陕西等地视察教育情况。鲁迅那时正搜集金石拓片,杨莘士便为鲁迅到处寻购,有时还亲自拓下赠与鲁迅。鲁迅日记显示,杨莘士与鲁迅见面次数不多,书信往来却不少,鲁迅到吴兴会馆去过3次,都是为访杨莘士。1917年9月杨莘士任吉林省教育厅厅长,1918年鲁迅与他通过一次信,以后便失去来往。
现在吴兴会馆因拆迁已荡然无存。
资料显示,南通会馆位于宣外大街94号、南昌会馆位于宣外大街164号,原址已经成为高档写字楼及购物中心
南通会馆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路东,鲁迅日记中还有“南通州会馆”“南通州馆”和“南通县馆”的提法。有一副有名的对联,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其中所说的南通州指的就是江苏南通,北通州指的是北京的通州。
鲁迅第一次到南通会馆是访问季自求。1912年12月1日,鲁迅日记载:“至南通州会馆访季自求,以《或外小说》两册托其转遗刘雳青。而季自求则以《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铭》一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暨碑额碑侧共四枚见赠。”季自求名季天复,字自求,江苏南通人。1902年曾在南京水师学堂与周作人同学,通过周作人认识鲁迅。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的参谋本部从事军事谍报工作,后在袁世凯总统府任侍从副官、参谋部参谋。1915年至1917年入四川任军务处一等参谋,回京后任陆军秘书。1912年至1920年鲁迅与他交往很多次。这天他送给鲁迅的碑帖是鲁迅到北京后首次收藏碑帖拓片,以后几年,鲁迅的碑帖收藏便多起来。季自求和鲁迅有共同的爱好,经常互访,互赠书籍,同游书肆。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去南通会馆9次,都是访问季自求。季自求还是一位集邮爱好者,鲁迅曾送他十多枚日本邮票。1917年后,他们的交往就比较少了。
南通会馆现在还在,只是变成了普通的民居。
全浙会馆位于长椿街附近,大概位置为长椿寺以南,街心花园的位置,如今胡同及建筑早已无存,此图为20年前拍摄。
全浙会馆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中段路西,原是高阳李文勤的别墅,称李园。乾隆年间归赵吉士所有,改名寄园,后捐作全浙會馆。会馆内有正院、跨院各三进,有房281间。院内有紫藤精舍,是清嘉庆年间浙江人朴紫泉所建。会馆内有戏台、假山等景物。会馆中有两副由李慈铭撰写的对联,题为《题京师全浙会馆》:
其一:“丹碧出蓬瀛,须知玉宇琼楼,俯仰何如天上乐;
烟霞满栏槛,奚啻青帘画舫,东西尽看浙中山。”
其二:“旧记续名园,略参东浙西湖,别有洞天开日下;
先贤传胜事,相勖文章道德,长留典录照寰中。”
李慈铭是鲁迅的乡贤前辈,清代文学家,祖籍绍兴,光绪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鲁迅曾读过他的《越缦堂日记》。
1913年鲁迅曾到过全浙会馆。1912年9月,教育部决定在次年夏季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1913年3月征集的展品陆续送到,鲁迅与夏曾佑司长等曾前往考察场地。1913年3月31日鲁迅日记记载:“午后同夏司长及戴螺舲往全浙会馆,视其戏台及附近房屋可作儿童艺术展览会会场不。”后因“二次革命”爆发,展览延至1914年4月才展出,展览会会址最终选在教育部礼堂等处展出。
全浙会馆现为普通民居。
安庆会馆位于骡马市路北铁门胡同,如今胡同西面是车水马龙的大街,其余三面均为楼宇,胡同现状残破,仅残存一段,会馆已无寻。
安庆会馆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路北的铁门胡同,建于清宣统三年。在会馆林立的宣武门外,安庆会馆是一个较小的会馆,四合院内有3层小楼,刻花的砖雕墙,抄手游廊,还有假山花园。在旧京城,铁门胡同因靠近杀人的法场菜市口而很有名,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这条胡同的南口被砍头的。陈独秀反对袁世凯统治,鼓吹革命时常住在这里,孙中山也曾在这里应北京报界的邀请作过演讲。
鲁迅在1913年和1915年两次到过安庆会馆。1913年11月2日,鲁迅日记记载:“午后王仲猷在铁门安庆会馆结婚,往观。”王仲猷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主事,兼京师图书馆主任,与鲁迅关系很好。鲁迅兄弟失和后,曾陪鲁迅到处看房并帮忙办理购房手续。1915年10月19日,鲁迅日记记载:“晚常毅箴招饮于安庆馆。”常毅箴也是社会教育司主事,曾任京师图书馆分馆主任,与鲁迅关系很好,经常去看鲁迅并一同逛小市。
安庆会馆现因拆迁已踪影不在。
左:大荔会馆位于铁鸟胡同30号,与红线胡同正对。此处院落已经成为大杂院,但院内经过环境整治,还算整洁。不过因历史原因,此院已经成为重点低洼院落。
中:铁鸟胡同与附近的魏染胡同因为《京报》渊源颇深
右:大荔会馆院内已为居民杂院
安庆会馆在宣武门外铁鸟胡同南口,因原有一铁老鹳庙而得名。乾隆时称铁老观胡同,清末称老鹳庙直至民国,1965年改称铁鸟胡同。陕西大荔会馆、湖北襄阳会馆,都在这条胡同里。胡同的内聚兴报房是北京最早的报房,著名的《京报》也曾在这里出版发行。
大荔会馆建于清代,是一座有十几间房的三进小院。
鲁迅曾到大荔会馆一次,访问章介眉。鲁迅日记记载:
1916年10月6日:“下午章介眉先生来。”
1916年10月10日:“访章介眉先生,不值。”
章介眉是鲁迅姑祖父章介倩的族人,1907年做过浙江巡抚张曾敭的幕友,后因秋瑾被害案被捕,捐田产后获释放。又任过袁世凯政府财政咨仪等职。鲁迅在被访后一般都有回访,但这次访时未见,回访时也未见。这是鲁迅在北京与章介眉仅有的交往记录。
大荔会馆后成为普通民居。
江西会馆位于香炉营四条22号,穿梭在楼宇之间,已经难寻胡同踪影。观察地图,分析位置,应该是“庄胜二期”工地的位置。
江西会馆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路东,紧邻南通会馆,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是一所规模较大的省级会馆。会馆有四合楼、戏台等,可供2000人集会。辛亥革命著名将领蔡锷和鲁迅的好友、画家江西义宁人陈师曾的追悼会都曾在这里举行。江西会馆的牌匾为搞帝制复辟的张勋所题。张勋也是江西人,曾常在这里召集名角为他演出堂会。蔡元培、李石曾等在这里出席过会议。
鲁迅有3次光顾江西会馆的记录。鲁迅日记记载:
1920年4月16日:“下午赴江西会馆,赴国乐研究会。”
4月25日:“晚赴高阆仙招饮于江西会馆。”
5月2日:“上午以高阆仙母八十寿辰,往江西会馆庆祝,观剧二出而归。”
鲁迅为高阆仙母八十大寿,于4月10日还送份礼3元,并在寿辰之日前去祝贺。高阆仙即高步瀛,字阆仙。1901年毕业于日本弘文师范学院,1912年到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主事,后任编审处入任。1915年8月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和通俗教育研究会经理干事,是鲁迅的上级。后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到1925年以前,与鲁迅交往很多,经常互赠书籍,研究学问。1929年鲁迅回京探亲时在直隶书局买书时见过高阆仙一次,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热闹一时的江西会馆现已无存,代之以高楼大厦。
南昌会馆在宣武门外大街路东。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清末辫帅张勋捐资在南昌会馆大力修造并命名为瑞园,将南昌会馆看作自己的府邸,所以又称其为张勋花园。南昌会馆由三个院子并连而成,在会馆众多的宣武门外,属较有规模的一个会馆。
鲁迅曾去南昌会馆访问过北大同事张凤举。1921年8月23日,鲁迅日记记载:“上午往南昌会馆访张凤举。”
张凤举,名黄,字凤举、定璜,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女师大、中法大学等校任教。本年8月22日与张凤舉相识。鲁迅日记载:“晚尹默在中央公园招饭,并晤士远、玄同、幼渔、兼士及张君凤举,名黄。”第二天,鲁迅就去南昌会馆拜访张凤举。以后他们的交往颇多。张凤举还是周氏兄弟的朋友,1924年鲁迅兄弟失和时,还请张凤举出来主持公道。1925年底至1926年4月鲁迅与张凤举按月轮流主编《国民新报》副刊乙刊。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二人都被当局通缉。鲁迅1926年离京南下后,他们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1930年张凤举去法国,还给鲁迅写过信。这以后便无联系了。
南昌会馆现已成为百姓的大杂院。
郢中会馆位于宣外红线胡同,居民提示为16号院内,入院发现,被民房包围,夹道如“八道湾”,很难发现原来的格局风貌。16号旁的18号大门保存完好,分析位置与院内格局,两院原来应同属会馆一个院落。
郢中会馆位于宣武门外红线胡同,南面是琉璃厂大街,北面是西琉璃厂。郢中在湖北荆州钟祥市,春秋战国时期,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曾有辉煌的文化。郢中会馆是湖北人进京的落脚地。郢中会馆建于何时已不可考。鲁迅曾到过这里一次。鲁迅日记记载:“1914年3月2日,晨往郢中馆要徐吉轩同至国子监。”
徐吉轩名协贞,字吉轩,湖北钟祥人。1912年起任教育部佥事、科长,兼任历史博物馆馆长。对金石文字颇有研究。鲁迅日记中最早出现在1914年1月10日,“午后与齐寿山、徐吉轩、戴芦苓往益昌食面包、加非(咖啡)。过石驸马大街骨(古)董店选得宋、元泉十三枚,以银一元购之。”这几位教育部同事都有共同的爱好,一起工作、聚餐、逛小市购古玩。徐吉轩为父祝寿、设奠鲁迅都出资参与,一般鲁迅在同事或朋友婚丧嫁娶时,都是两块大洋,可徐吉轩的事,鲁迅出了三块大洋,说明鲁迅和他关系非比寻常。徐吉轩还在鲁迅搬迁时帮鲁迅四处看房、办手续和修建房屋。鲁迅与徐吉轩的关系一直保持到1925年。1929年鲁迅回京探亲时还特意拜访了他。再以后他们就失去了联系。
郢中会馆现已破损成为民居。
番禺会馆旧址在宣武区上斜街50号,为龚自珍故居。此处曾经为居民杂院,现在正处于腾退阶段,还有少数居民居住。院门及构件已经无存,仅有青条石台阶还依稀可见。
番禺新馆即番禺会馆,位于宣武门外上斜街。清道光年间龚自珍曾在此地居住,前有住宅,后有花园。1831年他将这所宅院卖给广东番禺人潘仕成,后又赠与番禺同乡会,成为番禺会馆。鲁迅曾到这里买过书。
1924年8月27日,鲁迅日记记载:“往番禺新馆买《晨风阁丛书》一部十六本,八元。”沈宗畸(1857—1926),晚清文人,广东番禺人,曾在袁世凯手下做官,后为南社社员。1926年逝于番禺会馆。《晨风阁丛书》,沈宗畸于宣统元年(1909年)辑校刊刻,共23种48卷16册,多为旧抄本或稿本,其中许多珍本秘籍,如其中有王念孙撰《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极为稀见。鲁迅无疑看中了此书的价值,所以花重金买下。
如今番禺会馆已成为民宅。
(编辑·郎永)
332178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