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意与之谁短长

2020-03-25 04:07汪婷
课外语文·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晚辈意象情感

【摘要】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尝试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教学,让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形成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送別诗;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067-01

【本文著录格式】汪婷.别意与之谁短长——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教学[J].课外语文,2020,19(07):67,69.

古时交通不便,通信不便,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十载才能相见,所以古人将离愁别绪寄托在诗歌中,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选了初盛唐时期三首送别诗: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其一)、李颀《送魏万之京》、李白《送友人》。教学中,笔者尝试单篇教学,将同题材诗歌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送别诗感怀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让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形成整体的认识。

一、从选取意象看表达情感的异同

中国古典诗歌是通过意象传情达意的。虽然三首送别诗在题目中出现“送”或“别”的点题词语,但三首在选取意象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自身的特点。于是教者可以从意象入手,先让学生在初步诵读中,找到三首诗的意象,来比较他们的不同,初步体会三首诗传达的情感。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选取了“银烛”“青烟”“金樽”“绮筵”意象展现了一场华美的离别宴。作者即将启程去洛阳,朋友设宴款待。精美的筵席可见朋友对他的深情,以及“银烛吐青烟”一个“吐”字让人相见分手在即,两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金樽对绮筵”的“对”字写出了两人频频举杯却再无言语,于沉静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颔联转入想象,颈联写到了“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从室内转入室外,时间从晚上到第二天早上,都是一些美好的意象。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美好的景色却要“隐”“没”,表明美好即将逝去,时光催促着别离。

《送魏万之京》中首联“微霜”点明季节是深秋,给人萧瑟、凄凉之感,写出晚辈魏万“昨夜微霜初渡河”旅途的艰辛。颔联和颈联转入对魏万路途的想象。“鸿雁”是传统惜别思乡的意象,旅途中魏万可能看到孤身南飞的鸿雁倍增思乡的孤独之情。“云山”,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做客他乡、前路茫茫的担忧之情。“树色”这里是秋天的寒树,更增凄凉萧条之感。“砧声” 即捣衣声,秋天了,家家为游子赶制寒衣,在长安听到这样的声音,思念之情肯定会再次涌上心头。加上一个“催”和“向”字,又表达一种催促之感,使人深感时不我待、年华易老和家人对自己的期盼。李颀的这首诗,选取深秋时节,萧条凄凉的景物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晚辈的担忧关切,作者的深情就蕴含在这深沉的景物之中。

李白的《送友人》又不一样,“青山”对“白水”,色彩明丽,“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写出了山环水绕的告别地点,一个富有静态美,一个富有动态美,描摹了一幅辽阔秀丽的图景,一改送别诗的悲伤。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云“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落日故园情”这句写出了落日好像不愿意离开大地,隐喻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夕照的背景下离别,特别令人留恋而难舍难分。“萧萧班马”,形象新鲜活泼。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马似乎也理解主人的心情,不愿和同伴分开,发出萧萧长鸣,依依惜别之情就在这场景中传达出来。

三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所选的意象不同,描绘的画面也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尽相同。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离别的时节在春天,开篇选取典型意象描绘了华美筵席,景物色彩明亮。然后由室内到室外,视野投射到天空,在夜的笼罩下神秘朦胧。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离别宴的雅致和情感的深厚。《送魏万之京》选取秋天萧瑟之景,离别的凄凉油然而生,想象晚辈魏万路途的景象也是倍添愁绪的“鸿雁”“云山”“树色”“砧声”。整首诗充满离别的悲凉和长辈对晚辈的关切。李白的《送友人》开篇的意象色彩清新明丽,一洗送别诗的凝重。“青山”对“白水”,山环水绕,写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又选择“孤蓬”“浮云”这些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写出了自己和朋友漂泊的命运。用落日不愿意离开大地来象征自己和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样是送别,李白的这首诗并不让人伤感,反而充满离别的诗意美。

二、鉴赏送别诗的艺术技巧

诗歌是语言凝练的艺术,它通过有限的字数传达意味深长的情感,势必会借助一些艺术技巧。笔者认为比较这三首诗艺术手法的不同旨在让学生对送别诗的艺术技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春夜别友人》围绕时空转换来写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推移来抒发离情别意。送别的时间从晚上到第二天黎明,“银烛吐青烟”,二人面对金樽华筵,怅然无绪,一直到天明(“长河没晓天”),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人不得不离开了,这里也可见二人情深。空间由室内的“离堂琴瑟” 到户外“别路山川”,再到遥不可及的“洛阳道”,空间由眼前之景扩张到不可见的想象之景,这也是古人送别诗常用的虚写手法,想到自己将要到达的洛阳,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自己和朋友又何时相见。在情景关系上,这首诗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离别在美好的春夜,面对华丽的筵席,二人的离别之情却挥之不去。正如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道:“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

《送魏万之京》这首诗主要用了想象的手法,通过别后山程水驿的描写使时间产生跳跃,造成眼前情景与未来情景乃至过去之景的变换,丰富了送别诗歌的内容。作者李颀早上听到晚辈魏万唱着离歌准备离开,想象昨天他冒着微霜渡过黄河,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晚辈的关心。作者接着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想象对方孤身一人在路途中看到发出哀鸣的孤雁,一定倍感孤独;旅途劳顿,面对云遮雾绕的群山一定更感茫然吧。这里是一位长者真切的提醒和关怀。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他一些现实的提醒,并进一步想到长安,在时间和空间上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虚实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关切之情。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对朋友的关心勉励呼之欲出。

李白的《送友人》也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开篇写景,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摹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寥廓秀丽的图景,反衬了离别的伤感,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接着用了两个意象“孤蓬”和“浮云”,用漂泊不定的特点,来比喻在苍茫大地四海为家的游子,包含对朋友前途的关心。诗人这里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同样那迟迟不愿落下的夕阳也是隐喻诗人和朋友不愿分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两人分别,离群马发出嘶嘶哀鸣声,也是表现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整首诗做到了情景交融。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由于交通通信的不便,山长水阔的阻隔,古人对别离这种情感的体验尤为深刻。文人常常用诗歌相赠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为我们留下了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诗篇。而唐代的送别诗又不仅仅表现离别的伤感,也与作者独特的经历相关,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表现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学习这些作品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获得美的体验。

猜你喜欢
晚辈意象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过年世相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玉人”意象蠡测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