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一个剖面(外一篇)

2020-03-25 04:07单昱衡
天涯 2020年1期
关键词:倒影爱情

关于爱情的讨论即使是在最世俗的时代也不会衰减。在现代性给人内心留下的空洞里,爱情有足够理由取代过去由神占据的位置。没有哪个年轻人会否认自己曾经或正在渴望一段完美的浪漫关系。有些时候,他们甚至无意识地将一段完美关系视为令自己超脱于庸常世界的拯救。完美的罗曼蒂克关系似乎成为了有可能在现世中兑现的彼岸极乐。但是另一方面,爱情也在迅速地沦为一种商品和服务。在手机约会应用上,爱情发生于一种迅速而高效的匹配。男男女女们通过展示生物学上的优势和物质条件迅速地完成配对,而这个过程往往发生于将手指划过三分之一屏幕所需要的时间里。古典浪漫主义的“一见钟情”颇具讽刺意味地被现代化的产物——芯片和算法成全并决定了。网络上充斥的泡妞教程无一例外地对我们宣称存在一套方法,掌握它你就能在情场中无往不胜。甚至在有意无意之间,这些说辞隐隐指向.人类只需要像动物一样按照一套微妙精确的求偶步骤来实行,就能得到理想的爱情。

西方文化语境下,婚姻一度被视为男女在神面前所立的神圣盟约,但现如今这个传统已渐渐式微,婚姻的神圣性已被芸芸众生所遗忘。同时,在大多数的传统社会中,婚姻具有世俗化的社会功能,那就是两个个体、乃至两个家族的联合并共同作为一个单位承担社会责任,其中当然有根据自身条件互相匹配的部分。在这点上,现在和过去并无不同。

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被整合到一套宏大叙事中来陈述和研究,但其魅力也因此被理性的叙述所消解,而个体的爱情又往往在精妙的叙事中沦于一种高妙的媚俗。因而我想更多地谈论个体爱情中反映出的普适性。

从生活经验来看,男性对待爱情大概有两种态度,或者说是出于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在这里由于自身性别限制,我只能从男性视角出发):第一种人是“情场老手”型,他玩世不恭,自如地游弋于各种女性之间,但却似乎从来不会“爱上”她们,相反他倒总是容易得到女性的爱。他们永远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在情感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冷静。爱情对他们来说好像一场游戏,在无趣可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及时“止损”。第二种人爱就爱得轰轰烈烈,爱上一个人就不可遏制地燃烧自己的生命。他们以女性的保护者自居,随时准备充当骑士骑着白马出现在女士面前。在他们的自我暗示中,自己就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随时可以为保护罗丝而沉没于北大西洋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然而他往往不能像想象中一样成功开始一段男女关系,换言之,在刚刚认识一个女性时,他就根据自己对于爱情的想象,先入为主地爱上了自以为是的她,一旦深入接触了解,往往会美梦碎了一地。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初涉情场的人身上,所以,我斗胆以“初哥型”来命名这种类型。当然以上不免有过度简化的二分法嫌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此展开对这种现象的讨论。

可以说,以上两种情况代表了人性中的两种倾向。一种把爱情看作是一场无伤大雅的游戏,并以熟谙其规则而沾沾自喜。他们的行动和信念都是对爱情神圣性(如果有的话)的彻底否定,因而也弃绝了把爱情作为一种永恒之物的偶像崇拜,相反他们的信条是要在这个此岸世界活得快乐潇洒。就像《唐璜》中的主人公一样,彻底离弃了由神代表的终极价值,转而过着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他并非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而是成为了自己欲望的同谋。因而与其说他们在追求爱情,倒不如说他们在追求世界上的享乐。

第二种人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将爱情过度理想化。爱情仿佛成为了他们自我实现道路上的一条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许并没有爱上任何人,而是爱上了自我所投射出的倒影。这个倒影是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映射,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喀索斯,他在水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爱上了倒影里的那个形象,但却没有认出那就是他自己。他的毁灭发生于他扑向那个倒影的瞬间,想要和它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他死于自恋和对自我的盲目。所以我们看到第二种人在爱情中,或是爱情尚未开始时,总是容易沉溺于浪漫的想象和自我感动。他们可能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但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常常出于对自身独一性的一种不满足,而非他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他们架起祭坛,准备向那个古老幽邃的神坛献祭。他们把自己摆在祭坛上,却没有认识到在冥冥中接受他献祭的对象就存在于他们内心的空洞之中。或者说,这些巧妙伪装的自恋者们总是会爱上一个人,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如同命运女神的诅咒一样,他永远得不到那个人的爱——因为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这两种极端化的情况构成了光谱的两端,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其中的一些特质。我们有时候爱一个人爱得发狂,有时候又发狂般地不停爱上很多人。一个爱情上的理想主义者有可能变成一个情场上游刃有余的老油条吗?这可能是一个爱情观的问题。爱情可以被程式化吗?决定一个人爱情姿态的是他的特质还是他所处的环境?爱情是一种自然条件的匹配还是两个人在特定机缘中的相遇?我的经验还不足以做出判断。

可以肯定的是,在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之前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内心深处的那个冲动:吻她,还是拜她?

表达也许愚蠢,沉默的确可耻

您今天过得怎么样?

您没有义务回答我,但您的确有义务回答自己。

如果不天天扪心自问,也许我们会慢慢失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能力。

开心也好,郁闷也罢,希望我们在午夜都能意识到这只是一些小情绪,然后把它放在一边。就像放-瓶红酒,或者一块啃过的面包。

它们都是天空中飘过的云,没什么好焦虑的,飘过来飘过去,但是天空永远在后面,我们知道它在。运气好的话,还能从云的缝隙中看到它。

这也是发牢骚、唱反调的前提。若是没有一个“佛系”的心境或者至少是态度,是没法好好说话或者听人说话的,这点我深有体会。

但是矫枉过正,也无异于另一种捆绑。一个朋友曾经说过,沉默并不代表彬彬有礼。

如果一定要保持沉默,我也希望是一种狡猾的沉默,让我们不至于在沉默的基础上还被骂笨蛋。

在这狡猾的沉默中,我们可以尽量利用造物主的设计,鼻子以下的器官,当一个不那么无聊的嘴力劳动者。

听一位年长的女士说她的外孙女。妈妈带着她去超市,小姑娘要这要那。妈妈说,囡囡要這么多东西,妈妈没有钱买啊。囡囡说:那妈妈你买点钱好了。

不幸的是,我们在沉默中已经失去了这种反讽的能力。我们的口中,满是硬邦邦的抗议、粗鲁的诅咒和拙劣的玩笑。

哈罗德·布鲁姆说:反讽的丧失即是阅读的死亡,也是我们天性中宝贵教养的死亡。

所以,我并不是在召唤一种愤世嫉俗、嘻哈式的话语体系,而是在努力帮助我自己找回反讽的能力。我相信这对于我们的表达和交流非常重要。

单昱衡,自由职业者,现居海口。已发表随笔、诗歌若干。

猜你喜欢
倒影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