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0-03-25 00:55李国霞苏军德
甘肃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型职业院校

李国霞,苏军德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金昌 737100)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的链式突破,全面驱动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加速跃升[1]。尤其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加速融嵌教育领域,深刻改变着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吸纳方式。其次,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培养理念还是在培养方式上都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技能人才规格与素质的要求[2],进而导致创新型技能人才短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技工荒”[3]。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深入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对提升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本文就是结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针对甘肃省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实践,深入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试图为人工智能学科群和产业群的建设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及在生产服务中的全方位应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有的人才储备已远远满足不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4-5]。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产业集成化能力、核心技术创造以及相关政策与制度制定方面与其他省份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省内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集成化能力相对较弱,且大多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还尚未完善,难以形成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加之我省创新型技能人才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致使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落后于其他省份。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孵化等众多使命[6]。“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自适应自主学习、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自主操控等特征,能够有效地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和多元智能市场的转换[7],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对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适应力与服务力,满足自动化、个性化的工作岗位群对高智能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等职业院校已对人工智能学课体系进行了构建和研究,2020 年2 月,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的170 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如图1 所示),广东、河南、江西和江苏数量较多,分别为20 所、19 所和11 所,而甘肃省只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3 所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的相关专业,且均没有明确的学科规划和发展目标,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的孵化平台,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和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等国家战略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结合人工智能大背景,科学规划,构建“人工智能+”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打造校企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8]。由此可见,在职业教育链、智能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创新型技能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智力保障。

图1 我国第一批开设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分布

2 “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和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合理的规划“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

2.1 时代需求与多重属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 号)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曾多次强调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加快构建产教研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推进建立紧密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院校要结合当前区域发展,以开放共享、互利共赢为理念,紧紧围绕人工智能综合产业链和创新链,并将其融入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促进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结构布局,使专业设置符合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衔接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职业教育贯穿终身学习,进而实现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双向转化,虚拟平台与实体平台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工匠精神,学徒本位和需求导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教育性、交叉性和技术性等高度融合的特性[11],其主要培养符合智能科技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追随性。因此,“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就必须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力度,同时还要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和潜在风险进行研判,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职业院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行业政策,最终实现联动育人和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机制,进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校企合作、企业培养、人才供给和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新形势。

2.2 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产教研深度融合、创新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和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结构要素。因此,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驱动深化产教研融合的系统改革,与企业共同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队伍,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并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根据“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属性特点和构成要素可知(如图2 所示),教学管理与督导、资源集聚和平台打造是其微观智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是其中观智能,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是其宏观智能,三者的深度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的提升了“人工智能+”在现代教学管理、学习督导、师资培训、制度建设、综合治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打造立体化的教学场景和智能化的教研体制,能够有效的实现资源聚集、数据共享、教研成果转化和离散式自主学习,进而形成数据驱动、开放共享和人机协同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图2 “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框架

3 “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路径

3.1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结合甘肃省重点发展产业,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能环保、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商务和智慧金融等领域进行布局,坚持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推进教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并在人工智能发展较好的区域设立产业应用示范区,以技术突破带动周边区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机电工程学院等首批开设人工智能的职业院校为示范点,针对我省重点发展产业,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全面提升省内其他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进而促进传统学科的智能化应用,提高省内职业院校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效能,为推动地方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3.2 推进“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和“双师型”队伍培养

根据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在首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职院校建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并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有重点,差异化的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研究,合理布局“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和大数据学科,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物理学、生态学、旅游科学、化学工程学、园林工程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12],构建“人工智能+X”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加快建立企业人工智能人才的准入机制,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聘请和精准引进的方式吸纳社会高端人才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团队[13-14]。其次,职业院校应加强教师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创新研发、教学设计、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培养与培训,搭建人工智能教学专业化平台,推进多学科交叉和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激励人工智能的创新与改革,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完善传帮带机制,协力共建人工智能“双师型”教学团队。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的重要时期,加强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国际化双向交流机制,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认定标准和职业院校人工智能教学的资格标准,制定人工智能专业化技术水平的考核体系以及晋升制度,进而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构建智能化、定制化的创新融合发展的校企双主体体制机制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常常会出信息孤立、数据割裂等“两张皮”问题[15],不能有效地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进而导致治理结构僵硬,治理效能低下,不能充分地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服务,而人工智能在学科交叉、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可共建共享智能化、制度化、数字化的多资源平台,打通信息壁垒,拓宽数据的关联度和融合度,通过关联分析,对现行的招生就业、教学管理、科技创新、实训实践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深度挖掘。同时,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追踪分析,并对其发展进行预测和研判。其次,可根据甘肃省产业科技的运行模式,地方政府可设立“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引导资金,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为依托,实施“变革创新”“战略创新”计划,重点支持甘肃省重点产业的痛点技术与共性研发技术,同时完善过程监控机制,实施绩效考核,构建项目创新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校企双主体下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致使多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更是密不可分,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在各行业中的不断渗透,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和教学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6],因此,职业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破除原有的发展瓶颈,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完整形。首先职业院校可打造“个人+平台”的治理组织形态,将原有治理组织结构中的单元进行细化,使组织形态呈现出个性化、创新化和社会化特点,例如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平台,虚拟开放式学习平台和实训空间,将原有的师徒团队改变为“个人+平台”的微学徒制创新型组织形态,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最终形成以个人需求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私人定制式智能组织形态。其次,职业院校应与政府和行业等社会机构加强沟通,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体系,实行“人工智能+”项目问责和人工智能应用监督的双重监督体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教研创新全周期的监测。同时,还要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动态的评估机制,确保“人工智能+”的实时调整和发展前景。

4 结语

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5G 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使其成为了推动社会各行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本文结合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针对甘肃省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群的建设和产业群的发展,以及其体制机制完善和布局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智能化、定制化的创新融合发展的校企双主体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学科的建设和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高技能创新型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