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李洁 钟巧诗 陈婉嫦
1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产科 523900; 2 东莞市麻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即妊娠期或者产后4周内出现的重性抑郁发作,是产后妇女常见的产褥期综合征。产后抑郁患者多表现为睡眠紊乱、焦虑、易激惹,严重者出现强迫、自杀或伤害婴儿的观念,严重影响母亲、婴儿及其家庭[1]。此外,产后抑郁还能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发展,研究表明产后抑郁患者的孩子,5岁龄时情绪和行为困难程度都将有增高的风险[2]。因此,对产后抑郁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干预尤为重要。认知行为干预及心理健康保健是临床用于抑郁症患者心理辅助治疗的常用方式,本文探讨了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健康保健对于产后抑郁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足月自然分娩的464例产妇,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筛选出产后抑郁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例。筛选标准:产后EPDS评分≥13 分,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产后抑郁。纳入标准:(1)足月分娩产妇,单活胎,无胎盘前置、子痫及胎膜早破等产科疾病;(2)产妇沟通能力可。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新生儿畸形或新生儿重度窒息;(3)产前有精神疾病史。对照组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9.7±3.9)岁;初产妇 24例,经产妇 17 例。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4±4.1)岁;初产妇 22例,经产妇 19 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设计:采用本院自主设计的相关问卷,收集产妇社会学及心理学相关基础资料,包括孕前情绪状态、分娩应激反应程度、孕期知识掌握状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产后角色转换适应情况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其中产后抑郁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
1.2.2 EPDS量表、PSQI量表及GQOLI-74量表评价方法:EPDS量表:共10项内容,4级评分(0、1、2、3分),总分30分。EPDS总分≥13分即诊断产后抑郁症。PSQI量表:计分的18个条目共7个成份,每个成份4级评分(0~3分),总分21分,得分越高者睡眠质量越差。GQOLI-74量表:量表包括4个方面(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总分60分,得分越高者生活质量越好。
1.2.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产后均予以常规护理,包括进行产后生活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健康保健治疗3个月。认知行为干预:每周1次,50min/次,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心境检查,从产后抑郁患者对自己、对所处世界以及将来三个角度温和地引导纠正认知歪曲,诱发患者对治疗期望的同时了解其目前心境障碍。协助患者建立自我活动计划表(包括控制感和快乐的练习、认知排练、自我独立训练、角色扮演及转移技术等方面活动内容),鼓励其定期向医师反馈并调整。在后期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病史的回顾,将过去的经历与目前的问题相联系,运用图式工具及个人经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评估患者认知、经验、人际关系及行为改善的情况。心理健康保健:护理人员通过与产妇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通过分析产妇的文化、家庭及社会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宣教,稳定患者产后焦虑情绪,在患者抑郁状态发作时陪伴患者,适当给予情绪支持,同时可以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等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帮助其走出抑郁情绪。产后对患者加强护理,引导其母乳喂养,协助其完成产后身份转变,同时发挥社会作用,与产妇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积极沟通,增加家庭成员对产妇的社会支持度,改善其负面情绪状态。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产后抑郁患者产后初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PDS评分、PSQI 评分及GQOLI-74 评分。
2.1 产妇产后初期抑郁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因素主要为孕期知识掌握不足、家庭及社会支持不足、无法适应产后角色或自身改变等。见表1。
表1 产妇产后初期抑郁的影响因素[ n(%),n=8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PSQ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EPDS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EPDS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PSQI 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GQOLI-74评分各项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产后抑郁是一种常见、致残性、可治疗的生育并发症,在我国发病率为7.3%~63.8%,大大增加了社会的负担[3]。近期的一项研究[4]表明,产后抑郁患者病情发展可有三条轨迹,包括逐渐治愈型(50.4%)、部分改善型(41.8%)和慢性严重型(7.8%)。逐渐治愈型患者病情较轻,多在1年内恢复。部分改善型患者产后1年再次评估,一半患者获得临床治愈,40%患者仍存在症状,但较前有所改善。慢性严重型随访期间症状逐渐加重,3个月后甚至达重度抑郁标准,并长期持续。虽然大部分患者产后抑郁症状在1年后能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长期维持抑郁状态,甚至逐渐加重,进而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这就使得产后抑郁危险因素的预防及治疗成为了临床工作的重点。
产后抑郁致病因素较为复杂[5]。一项纳入110例产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6]表明,产前激素水平(胎盘类固醇、雌二醇、雌酮及孕酮)、待产准备不足和担心分娩等问题是产后抑郁的主要致病因素,产后的健康教育及产中心理支持和疏导也能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本文结果发现产后抑郁患者产后初期出现抑郁症状受孕期知识掌握不足、家庭或社会支持不足、无法适应产后角色或自身改变等影响。
临床常用认知行为干预及心理健康保健辅助治疗抑郁症患者。1960年,Aaron Beck创立认知治疗,直到目前已形成一个治疗体系(包括合理情绪疗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治疗等)。在认知行为干预中,治疗师通过观察来访者的临床表现、主观需要和内省力,评估治疗动机和治疗进展情况,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抑郁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多项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及心理健康保健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后抑郁患者的病情。临床研究[7]表明,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降低产妇产后抑郁量表得分、血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减轻抑郁状态。另一项研究[8]表明,对产后抑郁患者加强心理健康保健治疗,能有效降低其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提高患者产后生活质量。
本文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健康保健后,患者EPDS评分显著降低,表明患者抑郁状态得到改善,同时PSQI评分也显著降低,表明患者睡眠质量增加,从侧面反映了病情的改善。治疗后4个方面的GQOLI-74均显著升高,表明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均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健康保健能有效改善产后抑郁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