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鸿辉 王德加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二区 516001
颈椎骨折并脱位常常由于高处跌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所致,其是临床骨科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外科疾病,此类患者常常会伴颈脊髓损伤,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诸如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当前研究表明,在临床治疗中对颈椎骨折并脱位伴有或不伴有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时,手术作为重建颈椎稳定性和及时的解除颈脊髓受压情况的唯一可选方法,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较多,但是却缺乏标准和统一的手术治疗方式[2]。因此,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接受颈椎前路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并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6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全部患者接受颈椎前路减压、钛板联合钛笼内固定治疗,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为20~66 岁,平均年龄为(42.5±3.2)岁;51 例患者伴脊髓损伤。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病例患者均存在外伤史和临床体征,经X片、CT或MRI检查证实颈椎骨折并脱位伴或不伴颈脊髓损伤。排除标准:此类患者伴有严重原发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或有明显手术禁忌证患者或其家属放弃手术治疗的患者。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减压、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前诱导及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平卧位,颈部稍微后伸,保持中立位,选择颈前右侧斜切口。术中将患者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切开,从胸锁乳突肌内侧与气管间小心地分析筋膜组织,术者借助手指对颈部血管鞘和内脏鞘间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钝性分离,结扎止血并让椎前筋膜得以充分显露。后将椎前筋膜切开,充分地暴露责任节段的椎间盘,在椎间隙插入定位枕经C-臂X光机定位,将牵开器钉桩置入到病变节段上下正常椎体,将Caspar 牵开器安放好,合理撑开,直视下将椎间盘或椎体逐步切除,直到后纵韧带,适当潜行扩大椎间盘相邻椎体后缘,让脊髓受压得以有效减压。根据术前计划,如需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在对椎间盘进行切除的同时,在颈长肌内缘内侧缘间开槽将椎体切除,分离粘连,将残留的椎体后壁逐口咬除,直到后纵韧带。如果后纵韧带与椎体后壁存在严重粘连,则可以一并切除后纵韧带和椎体后壁,让脊髓受压得以有效减压,并且需要对开槽底部四周进行潜行扩大减压。对开槽大小进行测量,选择合适的钛笼填充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嵌入颈椎所开槽内。植骨完成后,选择合适长度颈椎前路钛板放入病变相邻节段前方,各孔位依次攻丝后锁定固定,C-臂X光机透视后见位置正确。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并留置负压引流管一枚,对伤口进行常规缝合,完成手术。
1.4 观察指标 (1)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观察)进行统计记录;(2)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选择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表对患者的颈髓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3],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等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颈髓功能的恢复程度越高;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选择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评分对患者颈椎损伤程度进行评估[4],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颈椎损伤恢复程度越好。
2.1 手术情况 本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00.3±5.4)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9.5)ml;术中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2.2 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和ASIS评分比较 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 评分和ASIS 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1<0.05,P2<0.05),见表1。
2.3 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恢复情况比较 60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均常规接受X线复查查看内固定植骨融合情况。3个月随访患者共55例,X线显示植骨开始融合,植骨区域骨密度增加;6个月后随访患者共50例,X线显示植骨融合率良好为47例(94%),愈合不良均为女性,骨密度显示患者骨质疏松。
表1 治疗前后60例患者的JOA 评分和ASIS 评分比较分)
现阶段临床治疗方案中对颈椎骨折并脱位患者进行前路充分减压和植骨融合时,还需要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已往在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时常常选择头颈胸石膏或颈围等外固定治疗,然而在长时间随访后,结果提示外固定措施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医学技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此类颈椎骨折并脱位患者接受颈椎前路充分减压的同时颈椎前路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应用颈椎前路自锁钛板联合钛笼植骨能让减压融合节段得到即刻的稳定性;颈椎前路自锁钛板具有横向和纵向的预定弯曲,满足颈椎生理前凸的特点,合理折弯后能和颈椎附贴固定,能让颈椎即刻稳定,有效固定钛笼和植骨物,具有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将减压范围适当扩大,进而来充分减压,让患者能在术后及时活动。除此之外颈椎前路自锁钛板选择松质骨螺钉,不需要在术中将椎体后缘骨皮质穿透,不会对脊髓造成损伤,纯钛材质也不会对术后MRI 检查造成影响,方便术后MRI 复查。以颈前路钛板联合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进行前路颈椎的重建,有利于恢复颈椎椎体的曲度和高度,达到生物力学平衡。颈椎前路手术行椎体次全切并行钛板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与传统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减压更广泛、更彻底[6]。在行前路次全切减压后,植入钛网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新的颈前路手术方法,但植入钛网有可能出现钛网下沉。具体有效的预防对策为尽量选择内径稍大点的钛网,并且于钛网两端植入松质骨碎骨块时尽量多出0.5~1.0mm,其目的是增加钛网上下缘与植骨床的接触面积,提高融合率。同时应将椎体终板刮成点状出血,不要完全刮出相邻椎体的椎体终板,避免颈椎椎间隙的过度撑开。本文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JOA和ASIS评分明显提高,说明患者颈部疼痛、四肢麻木无力、下肢踩棉感以及胸部束带感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效果佳。说明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给予颈椎前路减压、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的疗效十分明显,减少传统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及出血量多等现象,缩短手术治疗时间,提高颈椎功能的恢复程度,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预后。这一结果与王欣等[7]在对颈椎病患者实施两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观察中所得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板联合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能取得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但需关注植骨融合及内固定装置沉降情况,老年患者术后应常规补钙及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