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隆祥,隆海玉,张露源,王伟超,张永成
(广西大学 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产业扶贫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滇桂黔石漠化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有助于带动贫困户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阶段脱贫攻坚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探索出一条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道路。产业扶贫作为重要的“造血式”扶贫开发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引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当前,滇桂黔地区扶贫能力建设对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具有关键性作用,有助于加速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进程。
广西那坡县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与越南接壤,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山地多、田地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水资源极其短缺,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是那坡县特殊的气候条件和极具特色的农业资源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孕育了巨大潜力,桑蚕、油茶、道地中药材、特色养殖及特色水果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挖掘与发展。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精准扶贫政策积极推动着农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且从侧面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但扶贫政策下民族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存在背离预期结果的风险,发掘产业扶贫的政策需求,探讨民族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策略,促使产业扶贫政策符合农村贫困群众需求,对于推进民族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产业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及适用性都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研究,如田丽等[6-8]研究表明,产业扶贫政策在减贫效应、提高农户总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正向积极评价;欧志文等[9-11]指出,目前产业政策多以财政投入为主导,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发挥扶贫效果。闫东东等[12]认为,产业扶贫政策可从提高龙头企业扶贫积极性的角度出发,以奖惩的手段提高扶贫政策效果。农户的人力、土地、资源情况存在差异,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应精准到户[13],建立精准识别、动态监测体系[14],才能发挥产业扶贫政策的最大作用。郭洁珏[15]针对贫困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提出,必须加大道路、饮水、电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破解农户增收与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农户对扶贫政策满意度的研究。如焦克源等[16-20]指出,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满意的关注点主要涉及公平合作、持续增收、透明程度、配套保障等方面。沈芳竹[21]研究了云南省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效果的满意度。邓彩霞[22]认为,从扶贫先扶志和挖掘农村内在优势出发形成内源式可持续增收扶贫机制可以提高农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
农户满意程度是指农户在接受到产业扶贫政策的惠及时,对其所形成的一些主观认识与见解。农户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参与主体,其对于当下产业扶贫政策的关注点和满意度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农户的满意度调查有助于及时调整优化扶贫政策以满足农户发展生产的实时需求,进而助推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实,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兴旺发达。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的丰富素材和可供借鉴思路,笔者等基于广西那坡县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从9个不同角度的变量对农户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准确评估广西那坡县农户对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及现实需求,为产业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借鉴。
数据来源于2019年7月进行的广西大学校级助力那坡脱贫攻坚专项调研。根据不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和产业分布等因素对样本进行简单分层,并最终选取百色市那坡县7个乡镇11个村进行调研。
调查活动开展前,对实践团成员进行入户调查注意事项的专项讲解,使所有人员熟悉此次调研的方法与内容。采用访问调查法,由调查员入户访问,并一对一填答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户对推动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生产技术培训、扶贫政策中关于财政资金奖补、政府协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方面的工作、引导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相合作、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支持、政府扶贫工作公开透明程度、扶贫项目信息传达是否到位及扶贫政策的宣传效果等9个项目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251份(以户为单位,1户1问卷)。
对上述9个调查项目进行描述性统计,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运用SPSS 23.0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样本数据均为分类虚拟变量,且为同一量纲,因此无需将其转化为标准化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时先进行适用性检验,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KMO检验的度量值高于0.7表明数据十分适用;0.6~0.7表明数据比较适合;低于0.5则表明不适合。再按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在80%以上提取公共因子,即对因子载荷矩阵正交变换。最后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将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表达确定组成成分的公因子,计算各因子得分,再将因子得分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相乘加总后得综合得分,并根据旋转后各成分矩阵中各原始变量系数绝对值进行归类并命名。
因子分析模型:
Xi=αi1F1+···+αimFm+εi
式中,Xi=(X1,X2,X3,…Xn),为可观测变量向量;Fm=(F1,F2,F3…Fm),为公共因子向量;αim为因子载荷矩阵;εi为特殊因子。
将公因子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Fi=βi1X1+βi2X2+···+βimXm
式中,Fi=(F1,F2,F3…Fn),为不可观测的公因子;Xm=(X1,X2,X3,…Xm),为原始变量;βim为线性组合系数。
收回问卷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12份,无效问卷39份,问卷有效率达84.46%。从表1看出,调查涉及城厢镇、德隆乡、百合乡、百省乡、龙合镇、坡荷乡和百南乡等7个乡镇,212份有效问卷中,德隆乡念头村的最多,有41份(人),占19.34%。从样本农户特征看,参与问卷作答的男性122人,女性90人,分别占总量的57.55%和42.45%;其中属于贫困户的有139人(户),占总量的65.57%。
表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Table 1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on samples
2.2.1 描述性统计 从表2看出,推动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信息传达是否到位、引导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相合作、政府扶贫工作公开透明程度及扶贫政策的宣传效果的得分较高,均在3.67分以上,表明产业扶贫政策中这些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可。支持农民生产技术培训、财政资金奖补及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支持的得分略高于3分,表明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中该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略高于一般水平。而政府协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得分仅2.97分,低于一般水平,表明农户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帮扶力度,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所有变量的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农户在各变量满意度上的分歧不明显,数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2.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从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得出,信度检验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0,结构效度检验的Bartlett球度检验Sig值为0,显著拒绝不适合作因子分析的原假设。KMO值为0.720,表明,原始变量数据具有可信度及结构效度,即用于分析的原始变量能够准确反映调研区域农户满意度的真实特征。
2.2.3 提取因子 从表3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4个,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089%,表明所提取的4个因子包含了绝大部分的满意度信息。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进一步计算权重,权重是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1~4因子的权重分别为25.811%、19.084%、18.129%和17.065%。
表2 各调查项目的描述性统计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ous investigation items
表3 因子特征值及解释的总方差贡献率Table 3 Contribution rate of factor eigenvalue and explanatory total variance
2.2.4 因子旋转 将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发现,旋转在5次迭代后已收敛,从收敛后的旋转成分矩阵(表4)看出,包含在同一公因子内的各变量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第1个公因子的构成指标主要为对政府扶贫工作公开透明程度的满意度、对扶贫项目信息传达是否到位的满意度、对扶贫政策宣传效果的满意度,这3个变量主要反映农户对政府产业扶贫工作各方面执行情况的满意度评价,因此,将第一个公因子命名为扶贫执行力因子。第2个公因子的构成变量主要为对推动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对引导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相合作的满意度,这2个变量主要反映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的满意度,因此,将第2个公因子命名为产业基础因子。第3个公因子的构成变量主要为对扶贫政策中关于财政资金奖补的满意度、对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支持的满意度,这2个变量主要反映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关于物质帮扶的满意度评价,因此,将第3个公因子命名为物质帮扶因子。第4个公因子的构成变量主要为对支持农民生产技术培训的满意度、对政府协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方面工作的满意度,这2个变量主要反映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关于农户自身生产经营能力扶持的满意度评价,因此,将第4个公因子命名为能力帮扶因子。
结合各因子方差贡献率权重可知,在满意度的整体评价中,各因子权重分3个层次,扶贫执行力因子权重较高,产业基础因子处于中等,物质帮扶因子、能力帮扶因子权重较低,说明农户对其获得生产、销售的实质性扶持的需求最高,其次是对产业发展基础的需求,对扶贫工作透明度及扶贫信息的传达也有一定关注度。
表4 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成分矩阵Table 4 Component matrix of rotated factor loading matrix
2.2.5 综合得分 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和分类统计得出,满意度综合得分分布在低于-0.5分、-0.5~0分、0~0.5分和高于0.5分的贫困户分别有21个、87个、80个和24个,满意度得分小于0分的有108个,大于0分的有104个,农户满意度高于平均水平的户数与低于平均水平的户数相差不多,且绝大多数集中在-0.5~0.5分,表明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满意度整体处于中立态度,农户对产业扶贫政策满意程度的个体差异较大,即产业扶贫政策覆盖不够充分,得益于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干部能力等因素,部分农户能够享受到较好产业扶贫,但受限于地理位置、信息闭塞、政策落实效果等因素,部分农户未能享受到良好的政策惠顾,与实际情况较符合。因此,对于生产经营扶持、扶贫执行力的需求仍然较高,具体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一是农户对生产环节的农资供给、财政奖补、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空间较大。实地调研发现,部分贫困户由于因病因残因学等家庭变故,经济十分困难,对于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十分明显,缺少帮扶则难以开展生产,产业扶贫政策定期向贫困户免费或优惠提供生产资料,能够有效降低贫困户生产成本和时间精力投入,提高其生产效率。
二是农户对营销保障方面具有明显需求,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及能否获得合同保障是农户关注的重点。实地调研中,有部分贫困户发展生产后面临着农产品销售无门、销售价格过低的难题。农户群体总体素质不高,信息相对闭塞,难以紧跟市场,部分贫困户为了发展生产倾力投入,信息不对称造成亏损,严重加剧其贫困程度。
三是农户对扶贫执行力的关注较多。实地调研中,有少部分农户对扶贫工作的公平性提出疑问,认为扶贫工作的公开透明程度有待商榷。农村是熟人社会,在向农户提供优惠农资、成本补贴、务工机会等扶贫项目信息的传达上存在差异,易引发矛盾纠纷。扶贫工作透明度的高低及信息传达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户利益能否获得公平的保障。
依据212户农户样本的满意度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产业扶贫政策满意度指标体系,并计算农户满意度得分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扶贫满意度指标体系可划分为扶贫执行力因子、产业基础因子、物质帮扶因子、能力帮扶因子;在农户对于产业扶贫满意度得分上,得分低于-0.5分、-0.5~0分、0~0.5分和高于0.5分的贫困户分别有21个、87个、80个和24个,主要集中于-0.5~0.5分,表明目前产业扶贫政策为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一定的支持,但总体效果仍待提高,且产业扶贫政策对农户帮扶效果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继续加强完善落实,调整优化政策适应性,惠及农户增收,支持产业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完善产业扶贫制度建设。根据农户资源差异加强产业帮扶精准识别,确保可行性、适用性。加强基层精准扶贫管理,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发挥驻村干部能动作用,对于扶贫项目信息、扶贫资金流向等重要信息,及时宣传解读,避免“应扶未扶”。以实现动态机制为目标,提升扶贫的精准效果,切实杜绝虚假贫困、虚假脱贫。二是强化农户生产经营扶持。全面打赢2020年脱贫攻坚战,“输血”式扶贫必不可少,但加强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培训,实现“造血”式扶贫,是农户持续增收的关键。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可围绕生产技能、农产品宣传营销等方面,为农村培养一批擅长生产、加工、营销、电商等方面的实用人才。三是加强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地理环境条件差是造成地区深度贫困的原因之一,要促进产业发展,必须加强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及相关组织应提供更多对接机会,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同时促进产销双向信息交流,协助农户销售农产品,降低农户经营风险。
不同地区的原始条件差异要求民族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应紧紧围绕农户需求,以进一步提高农户满意度,促进农户持续增收为首要目标,从而实现民族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兴旺,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促进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