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学习实践的思考

2020-03-24 08:45石莉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题学习意蕴意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2019年9月6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下半年重庆市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研讨活动中,笔者面向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以“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为主题给高二学生讲了一节小专题学习课。

笔者的初步设想是:选择几首含有月意象的古诗词,以“月”为切入口,通过分析月的特征进而解读月意象在不同诗词中传递的意蕴,并对意蕴进行分类概括,再挖掘此意象背后的文化,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唤起其对生活中熟悉事物的深度观照,促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思考。

课后,笔者根据教学录像整理了教学实录,按照专题学习开展的先后顺序,整理如下。

一、专题起点:依托教材,顺学而教

高二学生学过多首有关月的古诗词,但学生普遍对月的意象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基于此,简单导入后,笔者第一个环节就是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让学生行“逐月令”。学生背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夜,短松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诗句。教材中有这么多关于“月”的古诗词,课外阅读中有关“月”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由此让学生形成一种印象:“月”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后,笔者提出问题:“在你原有的知识储备中,月意象融入了哪些主观情思?”学生的回答多是:月寄托思念,思念家乡、亲人、朋友、恋人;月代表团圆离愁。而实际上,诗人寄托于月的情思远不止这些。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其未知的月的意蕴。笔者引领学生聚焦4首有关月的古诗词:《山居秋暝》《短歌行》《春江花月夜(节选)》《月下独酌》,去探寻月意象有别于相思离愁的其他意蕴,让学生对月意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现状,仍将学生的起点设想为零,将月意象承载的意蕴全部细讲,小专题学习的重难点也不会突出。

二、专题推进:主问导引,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可见,问题导向是专题学习实施的根本。能够统领所选篇目鉴赏的主问题才能让小专题学习收放自如。主问题能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于是,在品读上述4首有关月的古诗词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这是一轮什么月?这轮月传递了怎样的意蕴?”要求学生紧扣每首诗词中写月的句子,置身其中,结合诗词展開思考。

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上述4首有关月的古诗词,若学生每首都去赏析,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允许。于是,笔者采取了分小组品读的形式,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重点品读一首古诗,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下面选取一个小组展示的片段。

师:张若虚笔下的月有何特征,有何意蕴呢?我们一起朗诵《春江花月夜》。

投影:

《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

师:请第5组品读。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轮悠久之月,也是一轮永恒之月。首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意思是,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这里在追溯人类起源和宇宙起源,表达对人生哲学的追问。

师:那他最终探索出了什么奥秘?

生2:他探寻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说明月不变,是一轮永恒之月高挂天空。

师:永恒是江月的特征,那望月之人呢?

生3:望月之人是“代代无穷已”,代代有变化。

师:如何理解“代代”二字?

生4:“代代”意味着,个体生命短暂。但能代代相传,说明整个人类是无穷无尽的。

师:人类无穷无尽,也就刚好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这里也用一轮明月阐明了宇宙永恒、个体虽短暂但人类长久的哲理。

师:江月启迪了诗人对宇宙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李白也有。一起读读。

投影: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师:古月照今人,今古一轮月,人生何其短暂!李白和张若虚这一刻的心意悄然相通,都用月阐释了哲理。

(板书:借月说理)

经过这样的主问题牵引,充分对话,分析月的不同特征,并挖掘出月的丰富意蕴:有借月抒情,抒发相思离别、孤独失意等情感;有借月造境,营造清幽明净、雄浑壮阔等意境;有借月说理,阐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人类长久之理;有借月喻人,比喻贤才美人、高洁雅士。当然,对这几首诗的探讨不可能穷尽月的意蕴。这一环节主要是教会学生抓住意象特征去挖掘其传递的意蕴,使学生建立起诗词语言、意象、意蕴等要素之间的关联。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有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挖掘出了月的意蕴,笔者又适度拓展了现当代作品中月的意象,随后提出了一个主问题:“古代诗人和当代作家为什么喜欢用月传递丰富的意蕴?”让学生结合自我体验和助读资料思考探究。下面是学生与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探讨。

生1:在我看来,日月星三光中,太阳是温暖的,一轮圆圆的太阳,散发的光是金色的,一种暖色调,让人感觉很舒服。而月亮是在夜空中出现的,黑白对比,更加鲜明,给人的感觉更强烈一点。星星虽然也是在黑色的夜空中,但它们总是相聚在一起结伴而行,而月亮每次出现的时候,总是孤零零的一轮,给人孤独的感觉,月亮洒下的光辉,更容易引起共鸣。

师:真好,回答问题层次清晰,而且善于运用比较思维。你也启发了老师,月亮是很有特征的,越是有特征的物象,就越能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刻内涵。

生2:我分析出三点原因:一是月亮变化多样,时而圆满,时而残缺;二是,在月下更宁静,这样的环境能引发人更多的思考;三是,古有上九天揽月的梦想,月亮有一种神秘感,人们对月充满了渴望。

师:真好,不仅抓住了月的特征,还看到了月的神秘,越是神秘的东西,我们也越想去探究,落在诗人笔下也就成了美丽的月的诗篇。

生3:我觉得是受民间习俗和嫦娥奔月这类神话的影响,文人喜欢把情感寄托在月上。

师:哦,这是文化对诗人的浸润、影响。

不同的作者有他借用月意象传递意蕴的理由。这其实都说明了我们独特的思维与表达方式,那就是喜欢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当语言不能完美表意时,借助形象可感的物象,可以言说作者想要抒发的无尽之意,最终达到韵外之致的境界。

可以看出,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自然,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和思考,说明专题学习吻合真实情境。通过探究,学生建立起了文学世界与自身生活体验之间的关联。笔者的点评小结提升了学生对月文化和中华民族独特思维与表达方式的认知。

三、专题目标:表达创造,以读促思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探讨了月文化的根源,希望學生运用“月”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为此,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微写作:请将“月”与1—2个意象(如荒城、大漠、草原、窗、路灯、桥、白发、楼阁、珠帘、琴、酒、残卷、歌谣)有机组合,写一段文字,或造境,或喻人,或说理,或寄情,写出心中的月。现摘录三位学生的课堂练笔。

生1:一壶残酒微冷,一卷冷书微残,一轮新月依旧,一眼旧人重换。

生2:塞外的夜总是来得格外早,夕阳还未完全褪去,月已经挤出了一条勾。清冷的月辉与似血的残阳相交,映着底下连荒草都不屑给予的黄沙大地。远处一座荒城,像一堆孤坟立在那儿。荒城前,有两个小小的点杵着。“师父,我们还等吗?”“等吧,中秋总会有故人余魂,月夜归乡的。”

生3:幽深的月光,倾洒在珠帘上,月般的女子,望向远方,轻吟歌谣。

这些片段,凸显了学生对月的意蕴的深入理解。不过,写月的作品还有很多,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笔者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晒月亮》(池莉)、《月牙儿》(老舍)等文章,阅读《金锁记》《月亮与六便士》《穆斯林的葬礼》等书籍,强化其对月文化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思维更进一步提升,笔者建议学生阅读大量有关月的文本后思考:“当嫦娥一号、天宫一号等现代科技揭开月亮诗意的面纱时,月亮其实是一个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大气、没有磁场的星球,那这时你还觉得美吗?你怎么看?”

总之,通过本次小专题学习,笔者深切感受到:小专题学习能整合学生零散的知识,构建系统的认知;小专题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自身也要起到主导作用,师生才能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石莉(1983—),女,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专题学习意蕴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关于西藏高校党校创建专题学习网站的几点看法
运用多元智能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