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秀,肖娟,顾丽琴,庞秀贤,黄雪梅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目前,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认为,可能与性激素、正常肌层的细胞突变及局部生长因子等的共同作用相关[1]。多数该病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于盆腔或超声检查时发现病情。该病的发病率较高,易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且部分患者的肿瘤类型存在恶性倾向,故积极干预治疗至关重要。现阶段,宫腔镜切除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主要手段,该手术疗效理想,但属侵入性治疗,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可能性较高。有相关研究指出,宫腔粘连是导致炎性渗出、月经不调、不孕、腹痛的主要原因[2]。因此,积极寻找宫腔镜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后发生宫腔粘连的相关危险因素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宫腔镜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接收的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有无发生宫腔粘连分为未发生宫腔粘连组(31例)与宫腔粘连组(29例)。患者年龄21~59岁,平均(40.27±3.19)岁;体质量指数39.78~65.75 kg/m2,平均(52.77±4.25)kg/m2。其中,合并子宫内膜增生症10例,子宫肌瘤5例,有刮宫史10例。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宫腔粘连组经宫腔镜确诊[3];均存在月经量较少、痛经甚至停经等临床症状;不孕、月经不调、闭经等;发生于人流或其他子宫手术后;子宫有压痛感。
纳入标准:无手术禁忌证、有孕史及性生活史;无意识障碍,可交流;自愿接受宫腔镜切除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任何类型),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因其他因素未能顺利完成规范治疗的患者。
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发生宫腔粘连分组,统计并分析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是否绝经、有无盆腔炎、孕次是否≥2次、有无剖宫产史、有无刮宫史、有无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最终即可获取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盆腔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常常因感染诱发患者持续性下腹坠痛、腰骶部酸痛、阴道分泌物(量、颜色均异常,有异味)增多、子宫压痛、月经紊乱;病情严重者盆腔会出现包块或积液;四肢无力、精神萎靡;血液炎症因子的水平高于正常值;反复发作或发病较急。刮宫史包括人工流产及诊断性刮宫史。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 回归分析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及绝经、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次≥2次、刮宫史、剖宫产史、有盆腔炎的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单因素分析
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 回归分析证实,有盆腔炎、孕次≥2次、有剖宫产史、有刮宫史均可能是发生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影响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发生宫腔粘连的多因素分析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30~50岁),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殖系统功能,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子宫黏膜下肌瘤是指突向子宫腔内生长的子宫良性肿瘤,因肿瘤表面被子宫内膜完全覆盖,增加了子宫内膜的范围,影响子宫收缩,致使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采用宫腔镜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4]。因此,临床中有效识别诱发宫腔粘连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时进行术前评估,对降低宫腔粘连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对于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回顾性分析较少。国外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为2.5%~11.5%,这可能与宫腔镜切除术属侵入性操作有较大联系。正常情况下,发生宫腔粘连的同时会存在相互粘连、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等现象,极易引起慢性粘连[5-6]。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 回归分析证实,有盆腔炎、孕次≥2次、有剖宫产史、有刮宫史均可能是发生宫腔粘连的影响因素。(1)盆腔炎:盆腔炎属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炎症,是指发生子宫结缔组织、生殖器官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导致宫腔粘连的常见原因,若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则会快速转换为慢性盆腔炎,蔓延至宫颈口,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则增加了宫腔粘连的可能性[7]。(2)孕次≥2次:流产和足月分娩均会对子宫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风险,且随着孕次的增加,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越高[8]。(3)剖宫产史:剖宫产极易导致妊娠子宫的内膜基底层受到损伤,进而导致子宫壁互相粘连,增加宫颈粘连的发生风险。(4)刮宫史:妊娠子宫壁相对较软,刮宫时难以控制深度,易出现刮宫过度或在吸宫过程中负压过大、时间较久,且刮宫时子宫内膜基底层基本被刮除,极易发生宫腔粘连。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样本量较少,导致研究数据可能存在偏差,影响研究数据的可信性,后续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有盆腔炎、孕次≥2次、有剖宫产史、有刮宫史均可能增加子宫黏膜下肌瘤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故临床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积极制定早期预防对策,以预防术后发生宫腔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