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林,张艳,黄迎春,官计(通信作者),刘永芳,张洪川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2020年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国卫办医函〔2020〕184号),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但长时间暴露于相对封闭环境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1]。因此,必须对密切接触者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而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即是避免医务人员接触感染因子的屏障用品[2-3]。随着科技的发展,PPE 的材料和功能都有较大改善,且防护性能良好,可有效阻断各种病毒的传播[4-5]。但由于大范围使用PPE 的情景较为少见,及时反馈PPE 使用者的真实感受的报道也相应较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反应PPE 存在交流不畅、呼吸困难等缺点,因此,及时收集此次疫情中PPE 使用时发生的异常情况,对进一步改进PPE 的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自设问卷,从PPE 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医务人员的不适症状、操作难度评价等方面展开调查,并针对性地设计了3个PPE改良方案,现报道如下。
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3月20日至2020年3月30日期间,以参加一线抗疫的306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占大多数;年龄20~50岁,平均(33.65±6.54)岁,“80后、90后”群体占比较大;护士为抗疫主要群体;工作年限>10年的人数占一半以上;初级职称占多数;身高152~183 cm,平均(161.97±5.54)cm,体重40~98 kg,平均(59.10±9.94)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6~37.4 kg/m2,平均(22.26±3.15)kg/m2,32.03%的医务人员身体营养水平异常(消瘦、超重、肥胖);PPE耐受时间2~5 h较为常见;穿或脱PPE需10~20 min者居多,见表1。
表1 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及PPE 使用情况(306名)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国卫办疾控函〔2020〕109号)文件[6],设定纳入标准:(1)进入污染区行诊疗操作的医务人员,于隔离区或医学观察场所工作的医务人员;(2)疫区工作≥1周的医务人员;(3)穿PPE天数≥5 d的医务人员。排除标准:疫区管理人员。剔除标准:问卷答案前后矛盾。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被调查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对研究内容、方式等知情同意。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PPE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医务人员不适症状统计表、医疗护理操作难易程度评分表。其中,医疗护理操作难易程度评分表分为医师版和护士版,采用“完全不影响(0分)、轻微不便(1分)、中等不便(2分)、较多不便(3分)、严重不便(4分)”5级评分。
1.2.2 资料收集
采取匿名调查的方式,发放电子问卷并收集资料。由支援武汉带队组长将电子问卷填写链接转发至工作群,并邀请其他地区符合条件的人员填写,无缺项、漏项方可提交。共回收湖北、四川、新疆、浙江、重庆、江苏、山东、贵州、河北共1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31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7.76%。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
从PPE 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来看,护目镜起雾最为常见;就医务人员不适症状而言,皮肤压痕/伤、出汗潮湿、呼吸困难位列前3,见表2。此外,该调查也涵盖一些开放问题,答案包括防护服头部领口密闭不严、拉链下滑、鞋套易破损、更换手套麻烦、脱防护服易污染、拉链胶布较难撕下、耳朵疼痛、闷热、口渴、交流困难等。
表2 PPE 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医务人员不适症状统计表(306名)
穿戴PPE 后,各医疗护理操作均存在困难,医师认为动、静脉穿刺、查体、气管切开较难,护士认为静脉输血、动、静脉采血、导尿、更换液体、管道护理、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较难,见表3。此外,该调查还涵盖一些开放问题,答案包括下蹲、铺床、推氧气筒较难(由护士提出)及听诊、有创操作较难(由医师提出)。
表3 穿戴PPE 后医疗护理操作难度评分表
接受调查的医务人员中,97.06%(297/306)认为“PPE能有效隔离新型冠状病毒”,62.75%(192/306)认为“穿脱PPE的不便可以克服”,63.07%(193/306)认为“PPE无需改进”,总体评价良好;但95.10%(291/306)认为“穿上PPE后操作不便”,并提出防护服与面屏连接、N95口罩增加滤菌透气孔、防护服增设口袋、防护服为连体带靴款更好等改进意见。
从调查结果看,85.62%医务人员的护目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起雾现象,目前解决措施有涂防雾喷剂、聚维酮碘、洗手液、洗洁精等或使用胶布、棉条、绸布等封闭口罩上缘[7-8];100.00%医务人员出现程度不一的皮肤压痕/伤,预防措施有涂保护药膏、贴保护膜、选质软接触面大的护目镜、松紧调节适度,若已发生压伤则行医学处理[9];出汗潮湿、呼吸困难、气促、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症状的医务人员的占比分别为76.80%、68.63%、44.77%、43.46%、41.18%,这可能与医护人员身体营养水平、过度防护、心理压力大[10-11]及PPE 设计不足有关。不适症状会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12],解决办法有加强医务人员锻炼[13]、PPE 穿戴培训、心理压力疏导和心理干预等[11],此外,对PPE 进行改良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各医疗护理操作的便利度均有所下降。查体为医师的困难操作,原因可能为PPE 阻挡了医务人员的感官。护士认为更换液体为困难操作,原因可能为手臂抬高时手套易从防护服袖口脱离,造成皮肤暴露,此外,平时较为简单的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因需较大身体活动度存在崩裂防护服的风险而同样被护士认为是困难操作,解决办法为平时加强PPE 的穿戴培训,在掌握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熟练地进行各种医疗护理操作,改良PPE 设计也是重要的应对措施。
本研究对PPE 进行了改良,拟解决交流困难、口渴、呼吸困难、防护服头部领口密闭不严、防护服无口袋、手套易滑脱、更换手套麻烦的现状。
连体防护服包括本体及面罩,并于腰部增设口袋,面罩安装于本体上,头套、上衣、下裤及手套、鞋套固定连接;面罩上设置扩音器、吸氧管和饮水管,氧气管和输水管分别位于头套两侧,储氧和储水装置位于左右腰部,见图1~2。护士因长时间穿着PPE,大量出汗且未进食饮水易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而发生晕厥[14]。本研究设计的连体防护服可降低使用者发生此类不适的风险。
图1 连体防护服正面
图2 连体防护服背面
防滑脱医用手套包括手套主体和腕部,主体与腕部固定连接。腕部包括环形松紧和环形防滑部,环形松紧和环形防滑部间隔设置,环形防滑部内侧有防滑凸起,见图3,可解决手套易滑脱的问题。
图3 防滑脱医用手套
易撕多层医用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和固定环,手套本体为多层,固定环位于开口端,固定环与开口端固定连接,开口端有易撕装置,可减少频繁更换手套的麻烦,见图4。层与层之间含有少量消毒液,可对手套进行简单消毒,减少脱手套时对内层手套的污染。
图4 易撕多层医用手套(A 为局部放大图)
综上所述,从整体看,PPE 的防护效果毋庸置疑,医务人员对其总体评价良好,但仍存在舒适度、便利性欠佳的缺点,还具备一定的改进空间。为改善PPE 的防护效果,一方面医务人员可采取做好自身培训、加强锻炼和增强心理应对能力等措施,另一方面可对PPE 进行适当的改良设计。本研究简要介绍了关于PPE 的3个改良方案,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医务人员不适症状的难题。此调查结果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方便其了解医务人员使用PPE 时的真实感受,并继续改进设计PPE,以使医护人员拥有更先进的PPE 来面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严重传染病,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对患者的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