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盼 巴素玉 时瑞坤 王 楠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 东营257022)
前第三系潜山是车西地区重要的含油层系,前震旦系、寒武-奥陶系、石炭- 二叠系、中生界等均可成藏[1]。潜山勘探大体经历了两个勘探高峰:上世纪80 年代初,勘探目标为凸起残丘山和坡上断块山,发现车古1、车古9 块;本世纪初,勘探目标为二台阶潜山及潜山内幕油藏,发现富台油田;已累计发现10 个下古生界含油区块,且主要集中在北部二台阶潜山,南部坡上山探明的区块主要在高台阶顶部,含油范围都较小,呈零星分布[2]。由于古生界潜山油藏勘探的复杂性,导致多口井钻探失利,阻碍了勘探进程。为此,笔者在充分利用测井、录井、地震、试油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车镇凹陷车西地区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地层结构、有效圈闭类型、油气运聚等进行再分析,重新认识了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
车西洼陷叠前深度偏移资料与车西连片资料相比,潜山顶面与内部反射特征得到明显加强,断面反射清晰可靠。针对车西地区潜山断层的构造展布情况,通过高精度相干技术通过立体显示进行了有效落实。车西整带为一断陷盆地,受燕山期反向断层控制形成多排北东向潜山,喜山期南北断层分隔断块山,形成纵向成排,横向分块的构造格局,平面上呈棋盘状的断块山。整体潜山地层由北向南抬起,北部发育顺向断层将古生界切割大的台阶山形成宽缓的二台阶潜山,南部斜坡带构造破碎,形成一系列反向断层控制的反向断块山。
车西南坡潜山地貌形态自东向西呈高低起伏状态,进而形成了多个鼻状构造,在这些具有长期油气运聚指向的鼻状构造背景作用下,已经有车古56- 车古53 及东部的车古52 鼻状构造背景已经成藏,中部的车古54 块发育微幅的鼻状构造背景,是下步勘探方向。
断层、奥陶系内部疏导层以及不整合面是本区最主要的三大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运移通道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潜山构造特征及不同的地层接触关系导致的。其中工区内北部由于潜山埋深较大,大部分被沙四段、孔店组所覆盖,难以直接进行油源沟通,主要靠部分断层沟通油源,沿奥陶系内部疏导层向潜山高台阶运移。而南部则不同,由于潜山埋深较浅,上古生界地层剥蚀殆尽,潜山顶面直接覆盖着第三系地层,但与潜山对接的沙三段地层往往不生油,洼陷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进入潜山。不整合面型是指沙三段油气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疏导运移至潜山成藏,主要分布在以车古32、无古2 潜山为代表的南部石炭二叠地层剥蚀区,南坡潜山发育多条北东- 南西向反向断层,形成反向断块圈闭,南部反向断块的较高部位地形较缓,遭受剥蚀形成了潜山风化壳圈闭。
车57 井取芯及镜下特征显示:下古生界断裂带结构中的破碎带普遍被方解石所充填,早期形成的老断层内部滑动破碎带被方解石充填形成封堵层,具有分隔油藏的作用。高部位的车571 末期已高含水,低部位的车571-3 仍在产日油53.5t,说明两个油藏相对独立,断层起分隔作用。车572 井见显示底界4415m,位于油源之上,油源条件有利,探明区内无井钻遇油水界面,具有满块含油的特征。保守估计含油高度>150 米。南坡潜山也同样具有断层分割油藏的特点,南北向靠反向断层封堵,东西向上顺向断层、反向断层均能封堵。
依据油源对接关系分为直接运移带和间接运移带:直接运移带是指潜山紧邻生烃中心,油气供给条件优越,潜山地层与洼陷的沙三、沙四段生油层直接对接,生成的油气直接进入圈闭成藏,主要分布在车57 以西及北部高台阶潜山块,成藏规模大;如车571在下古生界获日产油252 吨的高产工业油流。间接运移带是指侧向不能直接对接油源,沙三段深洼区油气通过二台阶断层破碎带沟通、油气沿潜山内幕储层横向运移至潜山,奥陶系潜山内幕缝洞做为疏导层在浮力作用下向高部位运移成藏,以车古201 潜山为代表,分析认为低部位的车古208 与南坡潜山通过断层对接,同样在浮力作用下在南坡山上也能成藏。沙三烃源岩可能的最大埋深底界5500 米左右,油源底界之上的圈闭均有可能成藏(图1)。
图1 新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
图2 古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
本区上古生界地层纵向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与下古生界之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顶与中生界、新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于自三叠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大期次强烈构造运动,使各潜山、同一潜山不同部位在不同时间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和各种构造变形,造成了地层分布的不均衡。高度越高的潜山由于出露的地层也越老导致地层关系更加复杂。整体上西部石炭二迭系地层保存较完整,车古29 井石炭- 二迭系地层厚度达1000 余米,顶部钻遇了大套上古生界石千峰组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高部位遭受剥蚀顶部直接被沙四段地层覆盖;中部潜山地层抬升迅速变陡,南部高部位遭受大角度剥蚀;向东上古地层较缓,广泛遭受剥蚀地层明显减薄,高部位多为石炭系地层直接被沙三段地层所覆盖。平面上地层依次向南抬升减薄,车古1 断阶以北残留二叠系地层,车古10 断阶以北残留石炭系地层,至车古30 断阶奥陶系地层剥蚀尖灭,向南出露的主要寒武系地层。上古生界c-p 地层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石炭系煤层、碳质泥岩埋深大,4000米地层广泛分布。石炭系煤层与北部深洼区断块山均可侧向对接,提供气源。将埋深大于4000 米、厚度较大C-P 划分为有利气源范围(图2)。
4.1 车西潜山呈纵向成排,横向分块的构造格局,平面上呈棋盘状的断块山。北部发育顺向断层将古生界切割大的台阶山形成宽缓的二台阶潜山,南部斜坡带构造破碎,形成一系列反向断层控制的反向断块山。
4.2 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运移至各残丘高部位形成风化壳油藏,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有利指向,下古生界断层分割油藏。(3)区内主要发育来自沙三段油源的新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和来自C-P 气源的古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两种成藏模式,油源底界之上的圈闭均有可能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