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莲,于 浪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随着当今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地区乃至一国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学者们侧重从知识流和信息流等角度对创新网络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但目前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即知识)居中上等水平,可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却差强人意。因此,作为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金融资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作用尤为突出[2-3]。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成果,在其研发、成果转化至产业化等各阶段,都存在着不断放大的资金需求。为此,高效的实现资金合理配置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学者们对科技金融的研究兴趣不断升温。
目前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主要围绕科技金融的涵义、科技金融绩效评价与科技金融政策等方面展开探讨[4-8],但采用网络分析这一研究范式的并不多见。随着科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支持规模不断扩大,科技金融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科技金融网络化研究将是未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李乐等[9]最先提出了“科技金融网络”,他们重点关注了政府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网络与金融网络间的链接作用。马丽仪等[10]认为科技金融网络是科技系统与金融系统的有机结合,并提出了科技金融网络系统研究框架的构想。Wu等[11]基于中国科学园区的实证研究认为网络的结构特征对技术有直接的积极影响。但这些研究没有区分出科技金融网络与创新网络的区别,而且对于科技金融网络的定义在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CAS理论认为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并将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定义为科技主体和科技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包括科技型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机构、科技担保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内通过资金、政策等关联在一起的复杂网络。而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与创新网络的最大区别在于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主要研究的是资金流和信息流,即科技金融主体在网络中如何有效地配置资金,提高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成功率,进而促进网络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那么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是如何生成的,又是如何演化的,这些问题的解答对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纵观国内外对网络演化问题的研究,多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和抽象分析方法。Karna等[12]、Buchmann等[13]分别通过班加罗尔集群和德国汽车工业对网络的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但网络演化是一个历史较长的过程,大样本连续时间数据的获取难度限制了此类研究的深化、细化及可重复性[14]。随着复杂性和网络理论的发展,运用仿真方法对创新进行研究成为更接近现实的一种研究方法[15]。Baum等[16]和Konig等[17]提出了知识交换网络演化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了网络的性质。陈金丹等[18]基于多主体仿真的方法对网络的演化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其演进规律和特点。Purchase等[19]就网络主体适应性行为如何推动网络演化进行研究。叶斌等[20]在给出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之后,运用仿真分析方法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赵志华等[21]对目标差异情形下高规格创新网络演化路径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对于网络演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方向。
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是一个复杂性过程,网络中的参与主体是有目的性、主动性和适应性的主体,能够根据外界信息进行预期、采取对策、改进自身及其与其他主体、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网络整体的演化。由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创新主体、科技金融主体以及政府等机构有机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紧密结合网络组织结构,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水平。通过对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复杂性分析,深入了解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并通过对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机理分析,探寻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的本质,进而提出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演化阶段及特征。
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是不同层次的组织基于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科技金融主体通过实现对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协助创新主体高效的达成创新目标,实现自我创新与合作主体共同获利,从而提高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过程中,其网络节点、网络联结关系和网络结构会随之发生改变,使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22]。
(1)网络节点复杂性:科技金融网络中的节点包括政府、科技型企业、商业银行、风险机构、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等等各个行为主体。可划分为资金需求节点(科技型企业)、资金供给节点(商业银行、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等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政府各部门节点(科技厅、财政厅等)、风险分散节点(科技担保与科技保险)、中介节点(知识产权评估中介、企业信用评级中介等)。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节点的数量和种类繁多,且各网络节点相对独立,具有不同的自我属性。
(2)网络联结关系复杂性: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资金关系,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联结使得对网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网络中资金从资金供给节点流向资金需求节点,政府作为特殊的资金供给节点与资金需求节点也具有联结关系;资金需求节点即创新主体,会以资金的形式回馈与之联结的各节点。当然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不仅考察资金流的流动,信息流的变化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在网络演化过程中,政府各部门节点、中介节点和风险分散节点提供的信息等非正式联结对网络整体演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3)网络结构复杂性:由上述分析可知,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结构的组成要素是复杂的,伴随着节点不断的进入和退出,网络节点数量以及合作对象的不断变化,网络结构也会随之产生变动,使得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具有了不同的空间演化性[23]。同时,网络节点为了在网络演化过程中长久的存活下去,会不断弥补、改善其自身属性,使自身得以成长并不断扩大自身声誉,吸引其他节点与之进行长久的联结,由此触发网络内部结构进一步发生改变。由于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演化过程中网络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网络的复杂性特征进一步凸显。
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会频繁出现一些网络演化活动:新节点的不断加入以及旧节点的退出,合作关系的建立、转化甚至是消失,节点的自我改善等,这些活动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累积而呈现出网络的变化。复杂系统从形成以后,区域科技金融网络要经历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即从小到大、从优到劣的过程。参考刘国巍[24]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的分析,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演化机理主要包括增长机理、择优机理和增效机理,它们共同作用于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整个过程,阐释网络成长和完善的动因。对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机理的深入探究,有利于明晰网络的复杂演化过程和阶段特征。
自变革两次行政收费和罚款以及没收收入后,固然尚未彻底,但普通行政机关曾经施行了局部城市的行政收入,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制度。经常账户包含在金融账户的管理中。这带来了一个问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预算费和对付账款不能反映这些经济活动。这局部行政费用和罚款以及没收行政会计制度不应该反映出来,如何反映,做法也因地而异。
(1)增长机理是指区域科技金融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包括网络节点的增加和联结关系的增加[25]。根据CAS理论,正是由于主体选择合作者、建立和解除合作关系等一系列行为导致网络结构的演化[26]。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资金需求节点为实现创新活动,存在着不断放大的资金需求,资金供给节点也需要依托实体经济发展。网络主体基于自身的需求,需要建立联结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能适应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发展的节点存活下来,而实力弱的节点会逐渐被网络淘汰。存活下来的节点不仅提高了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科技创新水平,其获得的高额收益还会吸引大量新的节点的涌入,进而促进网络中资金总量的不断提高。网络中新节点的加入,也会增加新的联结关系形成,最终将会扩大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规模。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增长机理表明: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过程中,会伴随着新节点的加入和旧节点的消亡。在网络演化初期,新节点的加入总是大于旧节点的消亡,网络联结关系建立和保持的数量也总是大于联结关系解除的数量,因此网络规模将不断扩大。
(2)择优机理是指网络节点在建立联结关系时会进行适当的选择。良好联结关系的建立是网络演化升级的关键,而这一过程指的就是网络节点的择优(对合作节点的优先选择)过程。网络节点搜寻可能的关联对象并通过选择过程决定是否“形成”网络联结关系。资金需求节点和资金供给节点之间建立联结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那么高效的实现创新活动的成功就成为他们的直接目的。资金供给节点在联结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理性的网络节点总是希望可以准确的测算出网络联结关系的收益和成本,并以此进行择优选择。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一理性选择的过程往往是非标准性的,它还会收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故大多数资金供给节点会考虑资金需求节点的声誉效应。但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难题,其高风险性和高失败率,一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资金需求节点为增大与资金供给节点的合作机率,可以通过建立以下3种关系途径来提高企业声誉:1)科技型企业寻求政府扶持,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支持还能吸引其他资金供给节点;2)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公司可以向中介节点提出申请,如委托评级机构进行评级,能更加直观地表明自己的实力,争取到更多的资金;3)刚刚起步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向风险分散节点购买金融服务,如购买科技保险,降低创新活动过程中的高风险。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择优机理表明:网络节点在选择建立联结关系时,首先需要考虑资金需求节点的声誉情况,即综合考虑网络节点的能力和关系多种因素,其中能力因素主要是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关系因素主要考察网络节点与其他网络主体的合作关系;然后,通过网络的择优连接作用,资金流实现高效配置,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增效机理是指网络绩效的增效,表现为科技创新和信息等的涌现。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涌现主要强调的是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不同科技金融主体之间进行联系时而呈现出的复杂特性,以整体网络的构架服务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每一个创新主体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过程中都会产生创新行为以及声誉效应,与之联结的节点可以进行信息传递。但在初期网络中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公开的,信息随着网络的演化越来越丰富。在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各主体参与下,正负反馈机制共同作用而促进整体网络创新水平的逐渐涌现,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当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失败,会增加负面评价,与之联结的节点基于自身需求和利益会思考是否继续保持联结。科技型企业节点创新活动连续失败,或者科技型企业节点濒临破产,与之联结的节点就会放弃联结,这是负反馈过程,可以帮助网络剔除一些无法适应网络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当创新主体创新目的达成,会增加正面评价,与之联结的节点获得收益,节点之间合作达成且信息更加公开,并开始建立信任等非正式关系,网络关系质量不断强化。随着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不断演化,创新主体在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复杂演化中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优势,不得不进行新的学习,进行新的创新活动,进而又形成新的涌现。这是正反馈过程,可以促进网络整体绩效的增加。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增效机理表明:网络通过正负反馈过程,不断促进网络信息的公开,促使网络向着高效有序的方向演化。
参考Ahokangas等[27]和盖文启[28]学者对创新网络演化阶段的划分,本文也将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划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体现了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从劣到优的一个发展过程。不同演化阶段的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网络规模、网络绩效、网络节点关系质量和网络环境几个方面来分析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动态演化阶段的特征。其中网络规模是指网络节点数量规模;网络绩效包括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网络资金总量,用于反映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网络节点关系质量指科技型企业与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承诺与满意度情况;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结构体系的完善情况,用于反映与网络主体投融资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市场中介培育和风险分散丰富等。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阶段及特征
(1)形成期。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形成阶段,网络中的节点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网络主体结构体系不健全,只有资金需求节点、资金供给节点和政府节点为网络联结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在演化初期,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较低,资金缺口较大,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科技金融机构数量以及投资金额皆受到较大限制,节点间关系质量较差,各节点间并未形成大规模的网络联结关系。网络中的科技型企业实力参差不齐,网络信息公开程度低,即使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可能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从而放弃创新活动。该阶段核心特征为:网络规模指标较小,科技创新水平波动幅度比较大,资金总量增长缓慢,节点间关系质量较差,网络外部环境不健全,呈高度无序的网络状态。
(2)发展期。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发展阶段,网络规模逐渐扩大,资金需求节点和资金供给节点的数量疯狂增长,各资金需求节点加强了与其他资金供给节点的联系,并通过资金的流动,不断加强联系,创新网络的规模也得以快速扩大。这时网络主体不单单满足于资金的融通,网络中涌现出新的主体,如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评估中介和企业信用评级中介等新的科技金融网络金融服务主体,网络环境逐渐改善,缓解了资金供需节点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结构的变化体现在节点之间联结数量的增多,联结形式也变得多元化,同时也伴随着网络节点之间联结趋向有序,资金流动效率得以提高。在该阶段,伴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总量得以快速增长,网络节点中剔除了一些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的网络节点,提高了网络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网络节点关系质量提升较为缓慢,网络外部环境有一定改善,呈低度有序的网络状态。
(3)成熟期。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的成熟阶段,科技金融网络的规模逐渐完善,企业、政府、银行等网络节点的数量相对稳定,此时,各节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大大加强,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结实现了资金的高效、快速流动。科技金融网络中新涌现出的主体不断发展完善。他们虽然不直接向资金需求节点提供资金,但资金需求节点可通过建立非正式联结加强其与其他资金供给节点的关系质量,使得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环境不断完善。科技金融网络的组织结构较为完善,各类节点之间的网络联结数量、联结频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联结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合理有序的科技金融网络得以建立。该阶段创新网络的具体特征为:网络规模仍持续扩张,科技创新水平和资金总量皆稳步增长,网络节点关系质量持续改善,节点相互信任、投融资满意度较高,并且愿意长期投融资合作,日益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保障了网络外部环境的有效性,呈高度有序的网络状态。
科技型企业和以银行和风险投资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两大直接参与主体,分别是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的双引擎。其中科技型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源泉,是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形成乃至产业化的容器。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创建、成长提供资金支持,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资金支持,因此本文初步将金融机构划分为银行和风险投资两类。政府作为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重要角色,并不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而是间接地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支持。在仿真模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各科技企业相关行为主体,此外,政府还可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而中介节点和风险分散节点与资金需求节点的联结关系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提供上,因此为了简化仿真模型,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政策仿真模型中设置4类Agent,即政府Agent,科技型企业Agent,银行Agent,风险投资Agent。而中介节点和风险分散节点放到网络环境中进行考察。
在多Agent系统的建模方法中Agent的交互规则是实现仿真实验模型的关键。根据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仿真流程,如图2所示,各Agent的交互规则如下:
(1)科技型企业融资规则。当科技型企业的资金低于一定程度时,无法实现创新活动就需要寻求融资。不仅如此,不同类型的融资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科技型企业也分为不同的行业,为了体现政府补贴的引导作用,本仿真模型将科技型企业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即政府扶持行业与非政府扶持行业。政府研发补贴除了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现金收益外,还能够为其他投资者提供企业优质的信号传递效应,从而缓解企业研发的融资约束。政府扶持的科技型企业,可通过政府获得资金,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声誉,在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的成功概率更大。
图2 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仿真流程框图
(2)金融机构择优连接规则。当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金融机构将企业的声誉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主要参考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型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风险投资相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银行偏好和更加稳健大型企业合作。中小型科技企业公开程度较低,在创新活动中风险偏大,银行在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机会成本大。而风险投资在这方面就比较专业,风险投资较银行追求更高的风险、更大的收益。综上所述,银行在进行择优连接时的选择标准更为严格,而风险投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择优连接的发生率更大。同时,本文依据不同的创新能力将科技型企业评为不同等级,等级越高的企业,其声誉越大。当然一些其他非正式联结也可以提升科技型企业的声誉,如政府的政策性扶持。金融机构择优连接就是选择声誉较大的企业建立联结关系。
(3)科技型企业利润分配规则。本文依据能量值划分了企业的规模。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率。科技型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时会消耗更高的创新成本,但技术创新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越高,创新活动成功概率越高。创新活动成功,企业可以支付经营成本、融资的回报、其他服务费用并获得超额利润,并在资金供给节点处积累正面评价,与之升级为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会加强节点之间信息共享和关系质量;创新活动失败,企业首先要偿还银行的资金,其次才是风险投资的资本回收,不过一般创新失败的案例,风险投资很难全身而退,只能在资金供给节点处积累负面评价,节点之间关系变弱。 科技型企业利润分配后,网络节点发生了资金的转移。状态转移律(transformation function) 是确定由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演变过程的方程,因此可以利用状态转移律计算利润分配后各节点的能量值
(4)科技型企业自增长规则。每一次活动成功可以视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应提升。科技型企业在创新活动结束以后,创新成功的科技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会继续进行新的创新活动;而创新失败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位,仍然会选择继续创新活动,其创新能力维持在原有水平。
(5)科技型企业进入退出规则。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此不断会有新的科技型企业加入和退出。科技型企业Agent的属性均为一定范围内的随机设定,而节点V是否可以在网络中继续存在,要判断表示的各节点能量值与表示节点状态的给 定 阈 值(Threshold-firm)、(Threshold-bank)和(Threshold-venture)的大小,如果小于给定阈值,则节点V退出网络,且该节点的所有边都消失。
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可以从网络规模(节点数量)、关系质量(网络平均距离)及网络绩效(网络平均创新能力和平均收益)3个方面进行测度。
(1)节点数量。节点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网络结构的状态。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节点数量表示某时刻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容量,其中又可分为资金需求节点数量和资金供给节点数量。因为每个时刻均有节点进入和退出,故该统计量为带有时间属性的变量,即:
(2)网络绩效。本文主要考虑的是金融机构通过网络的优化实现对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使区域内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企业的平均创新能力和平均收益,来体现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情况。可以说相比于收益而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网络平均创新能力反映的是网络中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平均水平,对初始值在一定范围内随机赋值(下文会具体给出),即可在Netlogo仿真平台中直接得到;而网络平均收益呈指数增长,不易比较。故参考曹霞等[29]对网络平均绩效的测量指标选取,使用网络中所有企业节点收益的加权平均值的对数,设企业的收益为 ,平均收益系数公式如下:
(3)网络平均距离。使用网络平均距离来反映的任意两个已经连接的节点的关系质量。资金需求节点和资金供给节点之间距离表示资金需求节点和资金供给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和信任程度等,距离越短表示关系质量越好,距离越长表示关系质量越差,当关系差到一定程度时,联结会自动断裂。而政府节点和企业节点的联结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对企业引导作用,故本文在计算平均距离时不予考虑。
运用Netlogo建模仿真软件对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在建立的基础框架内,所有主体在轨道上随机分布,主体属性中资金、创新能力等信息也均是一定范围内的随机取值,如表1所示。以区域科技金融网络规模、网络绩效以及关系质量几个方面作为网络考察的特征度量,分别分析政府节点、资金供给节点和中介节点对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的作用,探寻区域科技金融演化的规律和特征。
表1 参数初始值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经济一直是广大学者争论不休的辩题。那么政府节点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政府节点的一系列行为决策又对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演化过程有何影响呢?
仿真中主要设置政府节点的功能设置如下:(1)对资金需求节点提供资金支持;(2)进行产业创新引导,为资金供给节点提供科技创新计划信息。因此,分别探讨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政策扶持性资金投入规模不同情形下的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状况。方案一(A)表示政府在网络演化过程中无作为的情形;方案一(B)表示政府在网络演化过程中提供较小额度的资金支持,并引导资金需求节点进行投资的情形;方案一(C)表示政府在网络演化过程中扩大支持资金额度,并引导资金需求节点进行投资的情形。
图3 方案一仿真结果
由图3可知,当ticks=500时,3种情况下节点数量和平均收益变化比较明显,且政府有作为情况显然优于无作为情况,扩大资金支持规模效果更优。但平均距离和创新能力结果并不容易进行分析,这两个特征度量值在演化次数达到150后趋于平行x轴,故截取ticks=150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从创新能力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仿真演化初期,方案一(A)的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方案一(B)和方案一(C),但在ticks=31以后,却实现了反超,且方案一(C)在ticks=61是出现了严重震荡。在网络演化初期,资金需求节点难以获得融资,此时政府扶持性资金进入市场,会吸引更多资金供给节点的加入,有助于更多的创新主体得到相关资金的支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初期作用至关重要,且适当的扩大资金支持规模效果显著。但随着网络演化,政府并没有必要进行过多干预,市场可以自我良性发展。在演化初期之后,政府的过多干预反而会引起网络的震荡。在平局距离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曲线由最初的大幅度震荡慢慢趋向稳定,意味着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不断向着有序的方向演化。
图4 方案一平均距离和创新能力前150步结果
融资一直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融资模式对科技创新活动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融资活动的另一个方向,投资规模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资金供给节点扩大投资规模可以表现为资金供给节点数量的增加和投资资金额度的扩大。方案二(A)表示银行节点数量为2,风险投资节点数量为2,投资额度同初始值;方案二(B)扩大资金供给节点数量:表示银行节点数量为5,风险投资节点数量为5,投资额度不变;方案二(C)扩大风险投资投资额度:表示银行节点数量为2,风险投资节点数量为2,银行节点的投资额度不变,扩大风险投资节点的投资额度;方案二(D)扩大银行投资额度:表示银行节点数量为2,风险投资节点数量为2,扩大银行节点的投资额度,风险投资节点的投资额度不变;方案二(E)扩大资金供给节点的投资额度:表示银行节点数量为2,风险投资节点数量为2,银行节点的投资额度和风险投资节点的投资额度均扩大。
由图5可知当ticks=500时,5种情况下变化比较微弱。但我们仍能发现,在节点数量结果中,方案二(C)的值一直居高不下,但在ticks=450时反倒是方案二(B)达到最大值,其次才是方案二(C),方案二(D)和方案二(E)水平一样。扩大资金供给节点数量使得区域科技金融网络节点数量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具有一定规模,网络节点不可能无节制的一直增加下去,因此资金需求节点规模数量可能与资金供给节点数量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扩大资金供给节点数量使网络规模扩大。扩大风险投资投资额度对网络规模正向促进作用也明显高于其他情况,风险投资除了对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支持还会进行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活动,因此扩大风险投资的投资规模要优于扩大银行的投资规模,这也与现实比较符合。在平均距离和创新能力结果中,方案二(E)的效果均为最佳。而在平均收益结果中,方案二(E)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其中方案二(E)扩大风险投资投资额度使平均收益达到最大值,但周期较长;方案二(D)扩大银行投资额度的效果次之,但周期较短。
图5 方案二仿真结果
信息公开程度代表着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环境。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的中介节点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中介节点发展水平体现了网络信息的共享程度。本文使用随机连接和择优连接来体现信息对称情况在科技金融网络演化发展的作用。其中随机连接表示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各方面都无从考察,风险较大;择优连接表示信息对称,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验情况、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等有所了解,在众多科技型企业中选择能力较强、风险较低的企业进行合作方案三(A)表示在银行节点和风险投资节点的择优连接发生率分别是0%和0%;方案三(B)表示在银行节点和风险投资节点的择优连接发生率分别是30%和10%;方案三(C)表示在银行节点和风险投资节点的择优连接发生率分别是80%和50%;方案三(D)表示在银行节点和风险投资节点的择优连接发生率分别是100%和100%。方案三(A)和方案三(D)均为理想状态,因为在现实中择优连接发生概率为0和1都是难以达到的极限,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两种情况的演化仿真结果只是为了对比。
由图6仿真结果可知,当资金供给节点对资金供给节点的信息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网络达到了最大规模,获得了最大收益。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实力程度的资金需求节点均有可能获得的投资,进行创新活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规模得以迅速扩张。而金融机构在信息完全公开的情况下,会放弃一些具有创新能力、风险偏大、投资回报高的企业,许多中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存活。但我们仍可以看到,信息公开有利于区域科技金融网络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的中介节点和风险分散节点,为创新主体融资提供更便捷的环境,多给中小企业一些机会,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益。
图6 方案三仿真结果
本文基于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过程分析,通过对多Agent系统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仿真模型,模型通过对相关Agent的属性与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模拟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演化过程。基于Netlogo平台对模型想进行仿真,通过改变各类Agent属性观察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特征度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 政府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演化中扮演的更多的是引导者的身份,在完成引导使命以后,应当把主动权归还给市场。但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初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扶持性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政府可以利用其巨大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的跟进,放大资金规模,发挥政府扶持性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而引领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
(2) 在市场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面临着融资缺口,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中也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加大风险投资的培育能极大的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但风险投资也较其他融资方式而言,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因此在大力培育风险投资行业的同时,也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
(3) 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目前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尚不健全,区域科技金融网络的环境搭建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分散机构等也可以依靠金融科技。科技和金融本不分家,科技可以推进金融的发展,金融也可以更优质的服务于科技,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本文在设计区域科技金融网络演化仿真模型时,针对金融机构主体的划分不够完善,只考虑了银行和风险投资。在网络环境设计中,弱化了风险分散节点,这将是本文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