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图1 2014至2019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注册企业年均增长71.4%;累计引进172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闻名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源、政策、人才和市场机会的聚集,让这里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消费产品供应中心。珠江三角洲的出产,大大改善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催生了华为、大疆、腾讯这样的世界级民族企业。
然而,熟悉珠三角的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里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两个重大要素的缺席。
第一,高端制造产业龙头的缺席。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缺乏一个挑战工业巅峰和极限的制造业及其代表企业,绝大多数是以普通消费品市场为导向,虽然这些成就了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的规模经济,但,航空航天、重型装备、核技术等方面的产业龙头,在广东很难找到。
第二,宇航龙头的缺席。广东在卫星应用领域其实行动得相当早。包括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在内,有大量国有企业和商业企业涉及其中。目前消费市场上的导航应用产品,包括手机、导航仪和穿戴设备,有相当多出自广东企业之手。广东还云集了一大批从事卫星通信终端关键设备和整机制造的企业。但是,广东缺少从事火箭、大型卫星等产品制造的“硬核”龙头企业,至今没有形成产业闭环。
宇宙是人类经济和科学发展下一个必然蓝海,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迈向商业航天全生态,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所缺少的,只是破局前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广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汽车、电子、造船都有很好的基础。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缺失,是计划经济体系下国家对各省分工安排不同所致。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统筹安排下,形成了北京和上海作为火箭总体单位所在地,陕西作为火箭发动机研发中心,酒泉、西昌、太原作为发射中心的基本格局。还有一批配套企业分布在各省市。但是,广东却一直与火箭无缘。
在传统上,火箭是充满计划经济色彩的产品。作为市场经济先锋的广州,是不是能够在商业航天时代,开启新格局?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有必要证明自己可以发展火箭产业的。近几十年来,以广州为中心,在周边城市中培育起了服务于出口经济的发达制造业集群。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的形势变化意味着,广东经济从出口导向转向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必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让广东经济的转型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论指导。
在人类已经创造的诸多产业领域当中,宇航技术的引领作用最为显著。虽然航天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远不如消费电子和互联网服务,但它的技术牵引作用却极其显著,可以强制性激发配套企业的创新能力,极限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火箭技术对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的产业水平提升效应非常显著。任何火箭成功之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属于宇航级品质,这也意味着比一般的同类产品拥有更高的可靠性等优势。
因此,珠三角经济圈是不是可以通过火箭制造业这一空白点的填补,证明自己在代表未来的高端制造和宇航产业中依然能够成为产业先锋?这个证明机会,将给予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什么地方?
如果我们提及南沙,多数人会想到南海南端的三沙市。但在广州市区不远,也有一个南沙区。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南沙区的知名度不算高,远不如佛山、东莞和顺德。如果仅仅从经济指标来衡量,南沙与自己周边的几个行政区相比并不占优。但从地图上看,南沙区正好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它的西北方向紧邻制造业重镇番禺区,西面则是以粤菜发源地而著称的顺德区,隔海相望的就是深圳市。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南沙区似乎落后于周边的几个行政区域。不过在快速多元化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格局下,暂时的落后也孕育着后发优势。因为南沙区保留了足够多的土地资源,距离广州、深圳这两个中心城市又相当近,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得到了格外的重视,2015年,南沙区被确定为全国新一批自贸区之一。
南沙区针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提出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海洋科技、航空、航天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广州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在2019年共同签署协议,在南沙共建一个面积99平方千米的南沙科学城,引入了超过10家中科院研究单位,其中就包括了钱学森回国首先创建的以工程科学、航天基础科学建所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及力学所下设的专门从事飞行器、运载器研究的空天飞行科技中心,及其产业化实体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9日,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在广州南沙区举行,标志着该基地的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建设国际一流的系列化运载火箭产业基地,总规划占地面积600亩,开展系列化固体、液体火箭的研制、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同步牵引宇航动力、卫星、测控等上下游企业落地,打造“产学研政金”一体化、国际一流的航天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
图2 广州第12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的形势变化意味着,广东经济从出口导向转向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必然。
图3 广州南沙科学城规划图
图4 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启动仪式
图5 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示意图
广东已经拥有一大批卫星应用机构和企业,深圳市也已经开始进入了小卫星制造领域。火箭企业的入驻,意味着广东在商业航天方面将形成产业闭环,从制造到应用服务,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对于擅长配套的广东经济来说,这样的生态建设意味着商业航天的启动已经开始。应该说,当前国内几个航天产业集中的城市或者地区,都有自己的缺憾。北京、上海的特点是星箭齐备,但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思维依然占主导地位,商业化步伐还比较谨慎;西安、成都、武汉等地虽然已经拥有航天产品供应链的一部分,同时,地方政府和当地航天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推进商业航天,但是无论从地方财力、制造业基础还是配套能力,尤其是市场化运作来说,都有显著的不足。
广东的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
多年以来,广东的政府和企业之间有高效率的互动关系,能够根据某个产业或者某种产品的需求,迅速组织起地理上相对集中的自适应配套体系,进而形成产业生态。譬如,以广汽集团为核心的汽车产业生态,以多个家电巨头为核心的电器产业生态,以华为等企业为核心的信息电子产业生态。
如果按照南沙区的规划发展下去,将以南沙自贸区为中心、在整个广东形成一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集群,覆盖火箭和卫星制造、卫星应用、技术转移、科研开发,建立集卫星、火箭、宇航动力、测控、发射、航电配套产品等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形成技术创新、实验、研发、制造的聚集效应,架构“航天海岸”的格局,并且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生态迈进。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层非常重视在本土东南沿海形成的“航天海岸”产业带,但是,这个美国航天海岸进展速度并不是很快。考虑到中国政府和企业高效率的执行力,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的“航天海岸”建设速度也许会快得多。
南沙区建立商业航天产业生态,还可能在另一个方向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航天产业及相关科学技术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虽然多数人无法直接参与商业航天活动,但是相关话题却能够在社会上引发长期而强烈的兴趣。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这样的现象就越为明显,广东也不例外。珠海航展的公众日时间段每天爆满,就是最好的例证。
南沙区的商业航天产业园,将为珠三角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长期、持续存在的航天科技知识来源,让航天体验、航天文创、航天乐园等科学普及活动能够服务于广东人民。其本身也将形成另外一个产业子生态。
同时,珠三角人群的文化娱乐消费能力是很强大的。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区域,集中了广州长隆、珠海长隆、深圳世界之窗、香港海洋公园、香港迪士尼等多个大型乐园和大量中小乐园。这为航天文化产业和科普活动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把科普要素融入南沙商业航天产业园的科研活动之中,将是画龙点睛之笔。
总体来说,火箭企业入驻南沙区,将为广东省建立自己的商业航天城创造条件,为广东省产业升级,带动整个华南乃至东南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实现这些,取决于企业的视野,更取决于当地政府与财团的持续投放。考虑到广东省的商业文化与中国科学院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我们对此应当有着乐观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