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安翠娟
孟州市植保站 林开创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由禾谷孢囊线虫引起的一种土传线虫病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0 年,许昌市首次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后来又陆续在禹州市、延津县、洛阳市、博爱县、商丘市发现该线虫,严重威胁着河南省小麦的安全生产。据调查,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孟州市危害逐年加重,防治难度大,防治成本高。因此,筛选出对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具有积极影响的药剂十分必要。笔者分析了4 种药剂对小麦生物学特性、产量及防效的影响,旨在为孟州市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药剂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试验地点设在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试验地多年种植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严重。试验田于10 月12日播种,播种量11.5 kg/667 m2,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地力水平、管理方式等同一般大田,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供试药剂有75%噻唑膦乳油(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3.4%甲维盐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5%阿维菌素微乳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线虫克星(有效活菌数≥5 亿/g)(鹤壁市人元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试验设计。本试验设5 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3 次重复,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法,每个小区面积为667 m2,试验地四周留保护行。
表1 不同药剂拌种处理
2.小麦生长情况的调查方法。于小麦分蘖前,调查基本苗数,采用单位行长调查法,在各处理区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若干个,每点量1 m 双行,两端插棍,并数行内苗数,然后算出平均每米的苗数,在每个处理区量取n 行的宽度,用n 行宽度除以n-1,算出平均行距,利用下面公式算出基本苗数。
每小区随机取样5 株,将植株连根挖出,尽量保持根系的完整,将取来的样品根系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晾干,分别调查分蘖数、次生根数。
3.小麦产量调查方法。理论产量:在小麦收获时,调查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每处理采取5 点取样法,调查亩穗数;每处理5 点取样,每点20 株,共取100 个穗,调查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并根据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计算理论产量。
由表2 可以看出,各处理区基本苗数差距较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处理2 表现较好,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区,分析原因有可能是播种质量不均匀或土壤条件的影响;在群体指标和次生根中,处理4 均表现最好,说明线虫克星处理对小麦的分蘖及次生根的发育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他处理药剂作用不明显。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产量是衡量一种药剂使用效果和小麦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由表3 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各处理亩穗数均高于对照,其中,以处理2 表现较好,其次为处理1。穗粒数指标中,除处理4 外,其他各处理较对照均有所增加,处理2 表现最明显,处理1、处理3 差异不明显。处理2 在千粒质量指标中表现较好,处理4较差。在产量指标中,与对照区相比,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增长率在9.3%~18.9%,以处理2增产效果最好,增长率为18.9%,处理3 次之,增长率为14.1%。
表3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通过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可知,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抑制作用和增产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在生长指标方面,处理2 在基本苗及次生根发育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处理4 在小麦的分蘖及次生根的发育上表现较好;在增产效果方面,处理2 表现最好,增长率为18.9%,处理4 表现最差。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也是一种目前在小麦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由于目前我国种植的绝大多数小麦品种都对小麦孢囊线虫有不同程度的感病,未发现有免疫品种,而且目前市场上化学试剂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效普遍不高。因此,在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在小麦播种前,用3.4%甲维盐按种子质量的1%进行拌种处理,同时,必须结合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等综合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