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莉(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欧美研究中心)
考察西方史学界对英国新社会史学派主要代表E.P.汤普森工人阶级史观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史学界对汤普森阶级史观研究远及政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从整体上看,他们都认可E.P.汤普森作为一代英国新左派与新劳工史学学术大师与理论奠基者地位,并从多学科视域对其阶级史观及史学史意义进行反思探讨。在全球史学日益发展的今日,汤普森工人阶级史观研究呈现出全球性特征。
在英国新社会史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E.P.汤普森开创了其独特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与历史书写范式,其主要亮点在于辩证地看待文化意识形态概念因素对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影响。他的英国工人阶级史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补充。本文围绕英美史学著作,概述自80年代以来,其在国际新社会文化史、新马克思主义、新左派和文化研究四个领域的学者,对其工人阶级史观及其史学贡献的探讨。
20 世纪 80 年代新文化史领域,整体而言都给予E.P.汤普森较高的评价。凯伊在其《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认为,E.P.汤普森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成就居功至伟。麦克利兰和凯伊总结了80年代以来国际新文化史学界在“文化转向”的旗帜下,对E.P.汤普森的阶级史观发动的批评,在其论文集《E.P.汤普森:研究观点文集》中补充了其对19世纪早期英国工人阶级研究的空白。
新文化史领域采用八十年代英国女性主义史学中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社会性别理论的观点,基本肯定了E.P.汤普森阶级史观对于英国新劳工史书写的重要价值。90年代以后,国际史学界大都是将E.P.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史观重点放在英国新左派政治运动的历史中,力求将其阶级史观、新左派政治活动、史学研究经历一并进行考察。凯伊在总结性专著《欲望的教育》中,评述了E.P.汤普森对历史批判主义的追求,认为他的政治活动、史学研究实践及其阶级史观等都成为了英美批判史学的典型。布莱恩 ·帕尔默的《E.P.汤普森:异议与反对》中,深入研究了E.P.汤普森 50 年代以来的政治思想与工人阶级史观的形成,在阶级史观研究方面,他重新肯定了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在战后新社会史学劳工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丹尼斯·德沃金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在“文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E.P.汤普森的生平、思想和政治活动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认为E.P.汤普森开启了60-70年代劳工史和社会史学的新篇章。
90年代中期,E.P.汤普森阶级史观的研究重心在于重新分析思考他的阶级史观,并且注重强调“文化”与“结构”两个因素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以至于在具有全球性的跨国和跨区域的综合比较视角内重新看待E.P.汤普森的阶级史观。D·汤普森在《本质的E.P.汤普森》中称他是“他那一代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全书在回顾了E.P.汤普森阶级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2013年,在每个召开的纪念《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出版50周年座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分别探讨了E.P.汤普森阶级史观在全球的传播与应用。S·林恩德的《做自下而上的史学》中比较了60年代新社会史领域,与E.P.汤普森同一时代的劳工史家,认为他们都采取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视角,并指出很大程度上,E.P.汤普森于60年代形成了新社会史工人阶级研究的动力观点,包括工人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变革这些生产关系的动力。林登和霍夫米斯特在其全球史著作《全球历史研究手册》中认为,E.P.汤普森的阶级史观向全球范围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传播形成于90年代初期。
除了社会史研究之外,关于E.P.汤普森的阶级史观的研究还集中在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的著作中。P.安德森在《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的左与右》中总结了E.P.汤普森的经验主义与第二代新左派结构主义观点之间的矛盾,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有指向不明的缺陷。S.汉密尔顿的《理论的危机》考察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写作前后的新左派运动发展,尤其关注了围绕工人阶级研究而引发两代新左派近三十年的论争。G.麦考恩的博士论文《理论与历史》中论述了E.P.汤普森的威廉·莫里斯研究对于其工人阶级史观
( )( )中道德维度的传承问题。
在文化研究领域,霍尔在《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中认为,E.P.汤普森将“经验”作为“存在”与“意识”的中间范畴……工人阶级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要素。2016年霍尔在其著作《文化研究1983》中对E.P.汤普森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文化研究应注重“结构”与“文化”结合,而且在普通群众的经验中很难看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严格的界限,故而对工人阶级结构主义的分析法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通过西方史学界对E.P.汤普森研究综述我们不难发现,在他逝世之前人们的关注焦点主要是其历史学思想及其对总体地位的总结,而在他逝世之后,国际学术讨论交流频繁,研究深度和广度较国内成熟,研究视域也呈现多学科交叉。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专家学者的个人知识结构、阶级立场、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E.P.汤普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即许多学者研究视域局限于E.P.汤普森的阶级史观的个别观点和部分理论。加之E.P.汤普森的学术活动多限于历史学,同时他又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西方史界在著作领域偏重于对其阶级史观在新左派政治运动的兴衰史语境中进行考察。
今年年初,新社会文化史热暂告一段落。“超越文化转向”之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研究中“结构”与“文化”同等重要。而对E.P.汤普森阶级史观的关注则更多从跨区域跨文化的视角。全球史观在千禧年之后加速发展,故笔者认为,在全球视阈下探讨E.P.汤普森工人阶级史观与各国新社会史理论本土化,构建更具全球联系性与比较视角下的整体新劳工史,或许是今后E.P.汤普森工人阶级史观研究与工人阶级史书写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