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奎林 曾宪芳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着作者本人的身影,就如郁达夫所说,文学作品是作家本人的自叙传。如果说要真正走进《远山如梦》这部诗集,首先就要从了解作者开始。周承强,生于七十年代,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现任解放军某部政委。其一直以特定的身份和独特的视角,在军旅诗歌中穿行。了解了这些,对于理解这部诗集是十分有帮助的。军旅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军旅生活本身与民族命运、人民命运、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远山如梦》这部作品也将这一特点沿袭。《远山如梦》分为《期待亮过槐花》《兔子跑散视线》《是谁渐入佳境》《煌煌中国梦》(长诗选辑)四辑,一首首诗歌承载着他沉稳且温暖的军人情怀,也表现了他以军人的独特视角,对战友,对军人,对军人生活,对个人人生,对社会及国家的思考。
周承强有他独特的军人身份,同时他也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的诗透露出强烈的军旅情怀和军人朴素的品质。他在边关哨所待了多年,对军人生活有亲身体验,所以他是了解军人的情思的。军人的生活是艰苦的,需要经受得住日常训练,执行任务的艰苦,也要耐得住独对漫漫山林的寂寞。但军人身份又是值得骄傲的,他们和战友并肩作战,脚踏祖国的土地,身后是日渐强大的国家,所以在军人心中,那段在边关生活的日子会是他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身着军装,军旅情怀埋藏在心头,脱下军装,军人情思涌上心头。诗人就以这样的内在情感为路径,通过敏锐的感受力和高度的表达力,将军人平凡的日常生活入诗,描摹了他看到的边关哨所的部队军营生活以及在那里工作生活的人。
在《石山向西》中,诗句“骂过班长的列兵早已不知去向/有人说他的懊悔如豁口的风团/整夜呜咽像咽气不下的伤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因骂过班长而自责的列兵形象。在《在深秋错过相遇一片枫叶》中,诗句“你走在砾石道上回声清脆/那片女友曾经拍过的枫叶荡然无存/它脉络清晰的扇形条纹亮过梦境/却在枫叶的树杈上了无踪迹”,展现了诗人所塑造的形象的孤寂与无奈。在《一棵与花无关的铁树》中,“孑立哨所一隅影只身单/没有青松挺拔没有杨柳婀娜/五短身躯衬托出的是敦实和忠厚……落榜的哨兵遥望一挂残月/说月宫里的桂树夜夜花开满枝”呈现的是哨兵执行任务时的孤独与落榜哨兵的落寞。可以说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诗的内容便是来自生活常态的真实写照。诗人以第一、二、三人称视角的替换,来陈述他对军人身份的理解。因多是亲身经历或是身边所见所闻,所以情感自然流露。
诗人的军旅情怀主要表现在呈现军人生活的《期待亮过槐花》一辑中,但他的感情自然流露体现在诗集中的每一首。他的每一首诗都是源事而发或是源景所感,是由意识到内心的发声与创作。尽管有些情感比较细腻,读者难以理解,但因作者将事情的源尾呈现为诗歌的内容,则避免了矫揉造作,读者的误读。而是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对边关哨兵生活的同情,对社会生活现象的爱与憎,对边关生活与军人身份的敬意。
《远山如梦》
诗人通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对军旅风景物象的感受表现出来,表达了他对当代军人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的赞颂,也向我们呈现了立体饱满,真切忠诚、坚毅勇敢的军人形象。军人的形象在《期待亮过槐花》这一辑中随处可见。如新兵(列队的新兵、新兵小王、新来的战友)、老兵(守山的老兵、卧病多年的老兵、身处窘迫的老副师长)、哨兵(山峰上的哨兵、冒雨登山的哨兵),这些兵的形象,诗人除了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向我们呈现,还通过一些坚硬刚强的诗歌意象来呈现。
坚硬的诗歌意象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名称中。例如《瞭望孔》《松树的某种气息》《一棵与花无关的铁树》《车过大峡谷》《雾夜哨所》《犀鸟在青枝上打盹》《秃鹰再次飞过头顶》。石山,峡谷,高地,丛林,铁树,水杉,苍鹰这些挺拔坚毅的形象来比拟军人再合适不过了,可见诗人观察之敏锐。其次,在诗歌的内容中,也呈现了坚硬的印象。例如“峰上的哨兵身姿笔挺耸入云霄/使人看到一种松树的锋利劈山削云/哨兵一动不动的定势叫人着迷/好像飞翔的树干不折不弯”。对哨兵的站姿进行正面描写,并通过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暗含作者的内心情感。再次,细读诗作可以发现诗歌的周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抹不开的忧伤和悲壮,这种氛围则是通过一些冷色调的意向来营造的。例如“瘦矮的灌木下低姿匍匐”,“月光里劳雁分飞”“黑暗愈大覆盖愈深”“枯叶煽动风车走过月夜窗台,像别离私语又像抗争宣告”这样的冷色调堆积于诗人不紧不慢的语言描写共同形成了忧伤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与军人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形成对比,烘托出军人的忠诚,坚毅,勇敢。
诗人周承强的作品画面感极强。画面感与他由远及近的写作方式和对画面的直接白描有关,还与他丰富的想象力,多样的形式有关。例如在《在红伞下随风游走》一诗中,诗句“山路被一朵红云牵着四处奔走”足以显出诗人想象力丰富,不仅将山气朦胧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也体现语言的灵动与俏皮;《丛林深处的呼唤》中,“他把枯枝舞成一柄长剑/在空谷深涧涂成珊瑚花/粉尘洒落一地,条虫由软变硬/苍鹰的鸣叫日见雄浑……天籁的声息自古以来隐若不散/艾蒿琴弦一样抖动红色小花/浆果的音符跳跃草尖树巅/树林拉直的视线直连云霄……”这段诗,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艾蒿的抖动比作琴弦抖动,浆果的摆动比作音符跳跃,想象力十分丰富,也将欢喜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身临其境。而且诗人似乎用一种既定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诗歌的结构美。在每一首诗中,每一句的字数相近,而且没有标点,没有分节,每一行的短句自然断句且字数一致,足以见诗人的功底和心力,让人感受到结构美。例如“秋天高悬九天云朵蓝得发亮/唐昌蒲根中透红橘子黄遍山峦”“一棵水杉挺立溪畔直耸云天”等句子,以散文的描述方法呈现诗歌的形式。
诗人周承强的作品,总体来说是优秀的,将自己的军人情怀融于诗歌内容,且想象力丰富,选择的意象恰当,让读者能够较为轻松的读懂。但以散文的写法叙写,就使得作品缺少一些诗歌本有的灵动和跳跃性,不足以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有思考,而是仅限于阅读层面的思考了。个人以为,优秀的作品不仅是以我手写我心,更重要的是将以我手写我心上升到思考的传递,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的境界和独立的判断,这也是文学与社会的最本质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