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家景、郑重、祭器……”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的方法,体会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机智勇敢、善良淳朴的形象特点。结合自身特点,反思新时代的自己该成为怎样的少年。
3.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迁移运用“人景合一,动静结合”的描写画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的方法,体会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机智勇敢、善良淳朴的形象特点。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特点,反思新时代的自己该成为怎样的少年。
迁移运用“人景合一,动静结合”的描写画面的方法。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育人的课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始终紧紧围绕“培养怎样的人”这一核心。语文又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在育人的大背景下,又需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抓手,将育人的目标无痕地渗透到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少年闰土》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基于“培养怎样的人”的育人总目标,笔者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努力寻找本篇文本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所在。本篇课文,编者在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由此,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时代的少年身上自私、懒惰、不懂得感恩等一些特点,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在内心深处做一个深度的自我剖析吗?能从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上获得哪些积极的性格启示,来促进自我的生命成长?于是,笔者当机立断地设定了“了解课文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的方法,体会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机智勇敢、善良淳朴的形象特点。结合自身特点,反思新时代的自己该成为怎样的少年”这一教学目标。此目标将育人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反思新时代的自己该成为怎样的少年)架构在语言学习(了解课文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的方法,体会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机智勇敢、善良淳朴的形象特点)的基础上,以期达到育人无痕的教育目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入手,初识单元内容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单元主题——走近鲁迅,了解本单元课文均与鲁迅有关。说说你了解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
2.梳理语文要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一件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二、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課件出示预习单)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预习单:
读下面的句子,完成以下练习。
1.请将带点字词的现用写法填在括号里。
(设计意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要坚持一个原则——先“学”后“教”。课前设计预习单,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保障学习真实发生的手段。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处于白话文刚起步时期的作品。文中有些词语沿用的是文言的用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3]。基于这一学情,将预习单的内容定位在难懂字词的辨别与理解上,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鲁迅作品半白话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想象画面,回忆美好形象
过渡:《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中的“我”,每次回忆起故乡,脑海中总会浮现起这个画面。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画面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你想给这幅画面取个怎样的名字?(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画面命名后,老师选择其中之一,板书:瓜地刺猹。)
2.以读代讲,了解作者描写画面的方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用两种颜色分别标示描写景、人的相关内容部分。)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画面带给你的独特美感?
(2)反复朗读,体会海边沙地独特的景美和闰土的少年形象美。
预设一:
请学生朗读第一段,相机引导:
你为什么将蓝色部分读得那样舒缓?(因为蓝色部分内容呈现出静谧、美好、色彩鲜明的画面美。)谁再来读?
你为什么把红色部分读得那么轻快?(因为红色部分内容表现了闰土勇敢、机敏、阳光、自信……的特点。)谁再来读?
预设二:
蓝色部分描写的是静谧的夜、美满的月、碧绿的海边瓜地,置身于此情此景,你该以怎样的心情、语气来朗读呢?
红色部分闰土机灵、勇敢,猹灵活、狡猾,如果你亲身体验有趣的刺猹过程,会怎样朗读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我”对少年闰土记忆的最美好画面,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描绘的画面景美人更美。“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成的逆向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就叫‘语境还原。读者凭借作品中的语言描述,设身处地地像作者当时那样地去想,就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作品中蕴含着的独特思想与情意,进而更加真切地领会作者如此说、如此写、如此遣词造句的奥秘所在。‘语境还原方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方能进入作品的深层结构,领略到阅读的无限乐趣,获得语境中的言语智慧。”[4]对于这段经典的美文,应避免琐碎的分析讲解,一切应以读为媒,努力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过程中实现“语境还原”。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趣味,读出滋味,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为下一环节的从阅读中学表达做好充分的铺垫。)
3.从阅读中学表达,迁移描写画面的方法。
(1)猜猜老师为什么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标示这一段的内容?(蓝色部分写景;红色部分写人;景、人合一;静、动结合。)
(2)小结写法:描写画面有方法,可以景、人融合,可以动、静结合。
(3)当堂练习,迁移运用,描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拿出课前准备的自己挑选的照片。)
(4)交流分享,互相评价。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试着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设计意图:“学生的言语智慧正是在学得与习得的融合过程中生成的,这个融合的过程就是‘迁移运用。”[5]相似论认为:为实现迁移而教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类似”的能力,因为发现类似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人的大脑不管是在显意识中,或是在潜意识中,都是按照相似性进行激活、联系、匹配、重组的。此环节意在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引导学生在“语境还原”的反复朗读中,自主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描写画面有方法,可以景、人融合,可以动、静结合。然后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描寫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当堂练习,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学生订正,教师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词,如“缚、羞”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过渡: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我”脑海留下深深的烙印,除了瓜地刺猹这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课文中“我”和闰土相处的这段时间,还有哪些新鲜稀奇的事呢?
二、品少年闰土形象特点,感受快乐相处之乐趣
出示任务驱动一:默读“我”和闰土相处部分内容(6-18自然段),找出作者叙述了哪几件事?请仿照“瓜地刺猹”的表达样式,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件事内容。
1.学生自主学习,用小标题形式概括事件。
2.交流反馈,梳理出与“瓜地刺猹”表达样式(在哪里干什么)相同的小标题,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看鱼)。
(设计意图:形成良好的概括能力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做过单元专项训练,如: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内容;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等。本篇作为六年级教材内容,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的学情下,以“在哪里干什么”的表达范式,在思辨的内在认知活动中,训练学生更高层次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出示任务驱动二:从以上四件事例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两件事,细细品读,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特点?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学生自主学习,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收获。
2.交流反馈,巧抓关键词句,体会闰土美好的少年形象。
预设:
(1)品读“雪地捕鸟”,相机板书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①巧抓闰土捕鸟的动作词——扫、支、撒、看、缚、拉……,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
②巧抓标点省略号,体会闰土对鸟儿知之甚多。
③结合课文插图二,想象讲述趣事的情境:闰土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感受“雪地捕鸟”这件新鲜事的无穷趣味,体会闰土自信大方等美好的少年形象。
④情境表演,感情朗读,再现闰土讲述“雪地捕鸟”的画面。
(2)品读“瓜地刺猹”,相机板书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①比较文中的两处“偷”,体会不同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点。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句中的“不算偷”表现了闰土淳朴善良的农村少年形象。
“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句中的“防偷去”表现了城里人互相猜忌的不信任的自私情感。
②巧抓闰土刺猹的动作词,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
③关注省略号,体会闰土对猹知之甚多。
④结合插图一和二,情境表演,感情朗读,再现闰土讲述“瓜地刺猹”的画面。
⑤思考:为什么作者两次写到“瓜地刺猹”这件事?(最能突出闰土的美好少年形象,给作者留下难忘的美好记忆。)
(设计意图:“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向、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6]以上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品味对闰土动作细节的描写,自觉关注省略号运用的特殊含义,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借助课文插图,通过朗读还原情境,体会“我”与闰土快乐相处的无限乐趣,从而实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言”“意”兼得。)
(3)“海边拾贝”“沙地看鱼”略写部分,以读代讲,体会闰土见多识广、热爱生活等特点。
3.结合板书,了解作者通过几件事写人物形象的表达特色。
(1)小结:作者正是通过描写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和沙地看鱼这几件事,刻畫出少年闰土美好的少年形象。(相机用简笔画勾勒出一棵成长树。)
(2)梳理写法:要写好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你从鲁迅的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好方法?(相机板书:精选事例、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本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习作要素为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习内容的总结,更是对名作家写作方法的总结,让学生初步感知精选事例、有详有略地安排事例的习作方法,为落实语文要素的目标奠定基础。)
三、聚焦“我”的表现,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除了描写闰土这个少年形象,还写了一个少年形象,就是文中的“我”,当闰土跟我绘声绘色地讲述每一件新鲜事时,“我”的感想分别是怎样的,请你读一读,品一品,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课件出示表现我的感受的句子。)学生自主朗读感悟,试着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交流反馈,相机指导。
3.预设:“我”肯定觉得生活很无趣,较之见多识广的闰土,“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很多很多事物都不知道。
4.思考:作为少爷的“我”,是读过书学过知识的,而海边农村长大的闰土没有机会读书,肯定没有“我”的知识丰富,为什么作者会觉得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像井底之蛙呢?(我们只是在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里学习书本知识,每天读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缺乏亲近自然的生活实践。我们多么向往自由,向往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学习不一样的知识。)
5.感情朗读,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四、反观自我,树立正确的少年观
过渡:同学们,你们跟闰土年纪相仿,正当少年。现在,请你认真地思考,与少年闰土相比,你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改造自己?
1.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3.小结:少年闰土具有许多美好的性格特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设计意图: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融合在教科书之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科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本篇课文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当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每个孩子心中时,那“少年闰土”就不仅仅只是少年闰土了,每个孩子都能在闰土这个形象中看到自己或同伴的影子,教材“育人”此刻正是时机。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这一目标,教学就戛然而止,显然大大削弱了教科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此环节意在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将熟悉的“少年闰土”形象与自我形象进行比照,深入剖析自我,直面内心真实的自我,以达到从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上获得积极的性格启示,促进自我生命成长的最高目标。新时代的教学应该培养怎样的少年?新时代的少年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想,从“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上,学生定是能吸收到许多正能量的。)
五、拓展延伸,以一篇带一本
过渡:可是,时隔三十年,“我”再见闰土时,中年闰土却是这个样子。(课件出示《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内容节选。)
1.请默读资料,此时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2.交流阅读感受:少年闰土的勇敢乐观,中年闰土还有吗?(逐一擦去板书中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少年闰土的许多美好的性格特点,中年闰土都不具备了。)
3.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查阅鲁迅创作《故乡》的相关资料。相信你能找到答案。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7]此环节,先让学生默读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节选内容,学生读后必定心生疑惑——为什么少年闰土身上许多美好的性格特点,中年闰土都不具备了?学贵有疑。学生有了困惑便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从而有效达成“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有助于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信,在阅读经典作品《故乡》的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的核心人物鲁迅、对《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对作品表达的情感等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
注释:
[1][2][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第2页,第2页,第12页,第23页。
[4][5]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4-55页,第62页。
[6]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68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