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审辩式阅读教学案例

2020-03-23 06:11段小燕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鲁迅文本孩子

段小燕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名著阅读,本就缺乏兴趣和方法,加上社会对鲁迅及其作品多有严肃无趣刻板的评论,对《朝花夕拾》一书有抵触心理,还未静心深入阅读就简单地将其划分为难懂晦涩的那一类,因此在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时,必须以趣味为导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任务,打破学生对鲁迅的刻板印象,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展现一个有趣的、温暖的、普通的鲁迅。

二、教学目标

(1)打破对鲁迅及其作品严肃难懂的刻板印象,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理解文本的两大主题,走进文本,亲近鲁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和鲁迅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屏显三幅不同状态的鲁迅照片,让学生谈对鲁迅的印象。

(2)屏显表情包——鲁迅的关键词。

(3)屏显同行及好友对鲁迅的真实评价,讲述鲁迅和儿子海婴的一则趣事。

【设计意图】打破对鲁迅的刻板印象,给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鲁迅。

活动一:自我领悟·鲁迅的成长世界

1.一读童年之趣

(投影展示)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

(1)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说说童年鲁迅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学生找出其他篇目中的“熊孩子”事例并交流分享。

(3)屏显重要句段,学生齐读品味,结合关键词说说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鲁迅。

2.二读成长之伤

(投影展示)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读《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片段,说说:“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如意的事吗?

(2)学生找出此书其他篇目中“熊孩子”遭受的打击和困惑,并交流分享。

(3)屏显重要句段,学生齐读品味,结合关键词句归纳:大人对儿童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扼杀、学习与自由的不相容、与父母的隔阂、家道中落与流言蜚语。

【设计意图】以“熊孩子”为切入点,新颖有趣,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识了一个天真烂漫、调皮捣蛋的童年鲁迅。同时,《朝花夕拾》对童年的回忆不仅仅只有快乐美好的一面,也有成长的伤痛。中年鲁迅在重新审视往事时有诸多深邃的思考和批判,学生在体味这些“打击”时,也初步领悟其中隐含的批判色彩。

活动二:深度质疑·鲁迅的人生抉择

1.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熊孩子”是怎么成长为大文豪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事、哪些人对鲁迅人生道路的抉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求学之路的那些事

简单列出鲁迅求学历程,并梳理出你认为的关键性事件。

任务二:成长之路的那些人

假设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也有QQ和微信,请帮他为书中主要人物按一定标准设置分组或群聊,取好名称并说说分组理由。

2.自由表达:我们与鲁迅的成长有何异同之处?为何存在这样的异同?

参考句式:我想和鲁迅比比成长中的     (游戏、爱好、烦恼、家人、教育、伙伴、乐园、抉择……),

他的,我的,这让我发现/这是因为。

【设计意图】学生在整理鲁迅求学经历的过程中理解他的人生抉择,尤其是出国学习西医后又弃医从文的民族大义;学生在为人物设置分组的过程中实则就是掌握人物特点及鲁迅对他们情感态度的过程,任务设计较为有趣,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在思考哪些人和事对鲁迅人生道路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过程中,学生可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自由表达的环节则进一步加深对鲁迅成长历程的理解,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联系作者和文本,促进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活动三:共研评价·鲁迅的批判艺术

(投影展示)

找一找句子中巧妙运用“反讽”的词。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藤野先生》

(1)找出片段中巧妙运用“反讽”的词,体会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2)学生在其他篇目中找出关键词句,谈谈被网友戏称为“周怼人”的鲁迅是怎么“怼人”的?“怼”了哪些人?又为何而“怼”?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理性批判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之一,同时也是大部分人认为鲁迅作品严肃晦涩的重要原因,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既要讲,还需讲得有趣,故以“周怼人”这一形象引入。为降低难度先,从《藤野先生》的片段着手,让学生体味语言的反讽意味,再让学生结合关键词句对鲁迅的批判艺术展开分析和评价。

活动四:修正诠释·鲁迅的精神世界

1.归纳主题

“熊孩子”和“周怼人”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鲁迅?

明确:“熊孩子”(童年鲁迅的天真烂漫)+“周怼人”(中年鲁迅的冷静批判)=朝花夕拾

2.感悟柔情

“朝花夕拾”比原名“旧事重提”好在哪?

明确:“朝”“夕”象征着童年和中年两个时期,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花”“拾”表达了对温馨往事的深情回顾。

3.再识鲁迅

屏显与导入环节相同的三幅图,学生再谈鲁迅的形象,并用一句话向朋友推荐《朝花夕拾》。

参考词:温馨回忆、理性批判、熊孩子、周怼人、成长历程、好玩有趣的鲁迅

参考示例:一名民族斗士对往事的深情凝视。

【设计意图】从“熊孩子”和“周怼人”两个形象中,学生可自主归纳出相应的两大主题。在解释书名变更的过程中,学生能感悟鲁迅创作的意图及倾注的柔情。用相同的三幅图在课程前后对比,检测一堂课下来学生对鲁迅印象的转变,检测是否达到走进文本、亲近作者这一教学目标。学生用一句话向朋友推荐《朝花夕拾》实则是让学生高度概括书的内容和主题,促进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四、审辩式阅读教学设计思考

在本课教学设计上,力图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考虑各种可能性,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走进文本,亲近作者。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自我领悟

学生运用跳读、扫读的阅读策略,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又在细读关键词句的过程中领悟鲁迅的童年之趣和成长之伤。

2.深度质疑

学生合作学习,对鲁迅的成长抉择进行探讨,理解文本中关键性的人和事对鲁迅的重要意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他人并学会质疑,在形成个人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对鲁迅和自我的成长异同进行自主表达。

3.共研评价

在理解鲁迅成长历程和人生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进行研讨。学生基于自身对话题和文本的解读,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品味语言的反讽意味,并对蕴含在社会批判背后的民族大爱进行分析和评价。

4.修正诠释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情感做出独立判断和评价,自主修正课前对鲁迅及其作品晦涩难读的刻板印象,而非由教师强制灌输结论。学生从“熊孩子”和“周怼人”两个具体形象自主归纳文本主题;从“旧事重提”到“朝花夕拾”这一书名的变更体悟创作背后的柔情;从设计推薦语中学会运用,以实现文本与现实生活、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联。

【本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区域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辩思维培养策略研究》(立项编号zdzz1703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鲁迅文本孩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孔乙己
阿迅一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