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漫游者》

2020-03-23 05:56刘琳琬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互文性

刘琳琬玉

摘  要:苏联作家温·卡维林为贯彻“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其作品中不拘一格地充满了浪漫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与叙事技巧,20世纪20年代作家在《第五个漫游者》中极尽实践自己所掌握的叙事手段,从人物、情节与叙事风格三层面,卡维林对《格林童话》、《浮士德》与《项狄传》进行了互文与否定互文,由此破坏读者的惯性认知与思维,推动具备相应知识背景的读者在其他诸多文本与历史文化中不断跳跃,阅读就此成为了一种动态的审美游戏。

关键词:卡维林;实验写作;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20世纪20年代是温·卡维林初涉文坛、为成为独立作家而进行创作实验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卡维林在高尔基与导师什克洛夫斯基的鼓励下进行实验写作。作家拒绝当时盛行的以政治立场而为纲领的创作理念,致力于贯彻“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在作品中不拘一格地使用了各种主题与叙事技巧,并构建了魔幻荒诞的世界图景与古怪离奇的角色。其中典型作品为《第五个漫游者》,小说中作家使用了互文与否定互文的技巧,使之具有极其复杂的诗学特征。“互文性”一词最早是法国符号学家克莉丝蒂娃向西方世界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使用的,随后在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中,互文性被广泛应用与拓展。通过互文与否定互文的技法,在《第五个漫游者》中,作家对原有的文本进行解构与重构,赋予了文本新的意义生成,干扰了读者的惯性认知,予以读者新的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审美愉悦。

《第五个漫游者》的副标题是木偶戏,换言之,整个小说就是一出盛大的木偶戏,小说由第五个漫游者的自述和在他手下操纵的其他四个漫游者(木偶)的故事组成:江湖游医、经院哲学家、玻璃人与浮士德。他们在符腾堡立下誓言,进行为期一年的旅程,寻找各自的目标:江湖游医期望自己的驴能产出金子;经院哲学家寻找复活瓶中小人的方法;玻璃人希望证明有形之物毫无意义;而浮士德则在寻找贤者之石,当四个漫游者的故事讲完了,第五个漫游者则收起木偶背上盒子,踏上属于自己的旅途。在《第五个漫游者》中,卡维林通过对《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与命运进行否定互文,提出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是否已走向末路的疑问;通过对《格林童话》中得到金驴的情节进行否定互文向传统真善美题材与“有因有果”的情节模式提出质疑;通过对《项狄传》的叙事风格互文在离题叙事的文本中尽情书写人类对肉欲的渴求、对持恶行事的纵容。这对习惯了传统的德育训诫式小说的读者们造成了冲击,促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焦虑,主动踏入再创作的文学实验中,与作家一同抵达审美的极乐彼岸。

一、夭折的浪漫主義者

在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自白道:“同时我也没有产业没有钱财,没有荣耀也没有社会的光彩,就是狗也不愿再这样活下去。所以我决意献身给魔术。”因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一无所获,浮士德在年迈时选择弃科学而奔赴魔法,在《第五个漫游者》中的博士(以便区分,下文将第四个漫游者称为博士)却倾其一生追求炼金术的科学产物——贤者之石。卡维林为博士书写的命运是因无法求得贤者之石,于是喝下毒药欣然赴死。“他喝下葡萄酒和毒药,就这样踏上了寻找点金石之路。”这就与《浮士德》中,浮士德一开始无法得到满足而想到了自杀的想法不谋而合,博士的命运在此戛然而止,博士的形象与通过魔法而体验人间百态的浮士德形成了否定互文。《浮士德》作为是12111行之多的诗剧,卡维林为第四个漫游者博士设置的章节却极短,仅有三个部分,每部分不过几句话草草交代。

博士与浮士德都是求知旅途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起初两个形象都是垂垂老矣,在理性与科学的道路上一无所获,而随后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踏上了更离奇、又充满浪漫主义的体验性的人文求索之路,而博士的人生却在科学一道的尽头走向死胡同,没有魔鬼帮助的他不过是在实验室里:经历实验失败;调配毒药;喝下毒药。作家显然是有意将博士潦草而短暂的一生与浮士德形成对照,用以嘲弄人们对理性与终极真理的追逐已走进死胡同。作家通过否定互文将博士塑造成有违以往的艺术形象,破坏了读者的惯性认知与文本间的边界性,博士这一形象显然有暗喻知识分子因在科学一道上找不到出路而深陷焦虑的意图,引发读者对此进行深思。

二、“真善美”叙事情节的破裂

小说中,江湖医生期望驴能产出金子这一情节取自于《格林童话》的《桌子、金驴、棍子》,童话中的三兄弟被说谎的羊陷害逐出家们,二哥凭借勤劳得到了师傅的赏识,被赠予了能产出金子的驴,随后金驴被恶人偷走,最后在弟弟的帮助下夺回了金驴。木偶戏中的江湖医生本是魔法师的后代,因触犯色戒而丧失魔法,于是他踏上了寻找金驴之路。作家将驴的主人这一形象置换变形,童话主人公深受谎言的迫害:被赶出家门和丢失金驴,因勤劳而得到好报。而小说中渴望得到金驴的江湖医生是一个浪荡、卑琐还善于玩弄骗术的高手,他从旅店的姑娘那骗得同情,“借”钱上路,因触犯色戒而丧失魔法依旧不肯摈弃色欲,要与女佣交欢、调戏旅途中遇见的姑娘,还从金匠手中骗取了黄金。在作家笔下,小说与童话的情节形成了否定互文,破坏了原本童话中善恶有报的故事链。在结局上,童话中金驴的主人最终过上了快乐富足的生活,而江湖医生却费尽心机一无所获,陷入癫狂后他只能回到木偶的身份,第五个漫游者关上了他的盒子。真善美的故事在此被消解,一切都成了一场空,漫游和旅行成为了毫无指望的寻觅。

金驴的故事,其表象核心是真善美故事的破裂。无论是借钱给江湖游医的姑娘,还是相信他的金匠,他们的好意与信任都得到了辜负,作家通过对“好人得好报”模式童话的戏仿,对传统真善美叙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在木偶身上书写了人性中的恶意。小说的深层核心是结局与中心的空缺,因为一无所获,所以一切以寻觅为目的的漫游都失去了意义。通过对《桌子、金驴和棍子》的互文与否定互文,卡维林破坏了原本故事的叙事结构,促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熟悉感与不适感,找不到文本的终点在何处,文本因此成为一个无限开放的网络。

三、欢愉的离题叙事

卡维林对斯特恩的崇拜是显而易见,《第五个漫游者》是对《项狄传》最大限度地致敬。叙事技巧上,作家继承了《项狄传》中的戏剧情节观、时空混乱、章节长短不一与违背必然律等特点,风格上,作家像斯特恩一样不惮书写人对欲念的追求。年轻的作家毫不避讳地在《第五个漫游者》中描写情事,江湖游医因行了房事失去魔法,不得踏上自救之路,即便他吃尽苦头仍不收敛,在旅途中依然要调戏农家的姑娘:“‘姑娘,他喊道,‘除了母鸡,你想不想再捉住一只公鸡?我有一只公鸡,这样的公鸡,你在别人那儿是看不到的。”在旅馆留宿的时候也不忘同旅馆的女佣春宵一度:“今天晚上女仆路易莎对我说,我的两条腿细得就像织针,肚子冰凉冰凉的。这可真是没法儿解释。大腿太细,还可以用体格消瘦而个子又太高来解释,但是肚子冰凉是为什么呢。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路易莎是不是搞错了,是不是把我和别人弄混了?”促狭鬼江湖医生甚至暗示女仆是将自己同他人的身体弄混,作家刻意在木偶身上描写出人对肉欲的追求,这背后是对理性至上摒弃肉欲的德育训诫式小说的讥讽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胆违背。

卡维林对《项狄传》的叙述方式进行了互文。《项狄传》的故事从项狄出生前展开,而第五个漫游者也自述:“在我出生以前,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而在我死以后,还会延续许多个世纪。”作家将第五个漫游者拉拔到时间的洪流中,使文本世界游走于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小说的副标题——木偶戏,展示了作家将小说设计成木偶戏的场所,主角是木偶而非人,同《项狄传》如出一辙地刻意展露了故事的虚构属性,也正如同《项狄传》的故事主体不是项狄,而是与项狄相关的一系列人与事件,《第五个漫游者》的故事主体同样不是第五个漫游者,而是第五个漫游者手中的木偶戏。小说中并不直接描写关于第五个漫游者的旅途,而是让他在其他漫游者(木偶)的故事中不断现身,通过一直重复关上与打开盒盖的动作强调第五个漫游者对木偶戏的控制权,同时故事中不断出现离奇的場景,每一幕木偶戏都透露一种肉眼可见的扭曲感,作家不断地提醒读者小说中人物的“非人”身份与木偶戏的存在;江湖游医因自己冰凉的肚子感到疑惑;在吵架时旅馆老板娘甚至直呼他“红色的木偶”;江湖游医匆忙出逃时落下了自己的木偶,在下一幕这木偶就成为了指引他的市民,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自己的木偶;市长发出了“嘎嘎”的声音以及从江湖游医头上传来的声音。这些都在昭示这一切不过泥人手中的木偶戏,进而揭露文本世界的荒诞性。在小说的末尾,第五个漫游者踏上旅途称为了故事的终结,为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空白,这也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整个小说成为了离题叙事的狂欢,通过对前四个漫游者们的旅途叙事引发读者对第五个漫游者命运的联想,文本间也建立起环环相扣的叙事网络。小说通过大量的互文与否定互文,推动具备相应知识背景的读者在其他诸多文本与历史文化中不断跳跃,阅读成为了一种动态的游戏。

结语:

卡维林通过对《格林童话》、《浮士德》、《项狄传》的互文与否定互文,赋予了作者与读者全新的视角,给予了文本多元化与自由解释的可能,故事的结局是四个漫游者一无所获,最终回归于木盒中,背着木盒的第五个漫游者踏上了“无因无果”的漫游之旅,文本的意义于此消失,整个小说呈现了“有因无果”与“无因无果”的无限循环,表现一切都无意义的悲剧性与荒诞性。作家不惮书写追逐肉欲与恶念得逞是对传统说教的、刻板的真善美叙事模式的冲击,由此搅乱读者原本的认知与思维模式,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这种阅读乐趣是具有相应知识储量的读者才能感知到的,阅读也从大众走向了精英的领域。脱离了阅读者文本走向书写者文本,赋予读者参与书写的权力与自由阅读理解的权力,文本的结构趋向于不稳定,于是呈现了无限的往复状态,结局走向了无终止的开放状态。

参考文献:

[1]Каверин В.А.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8 томах. Том 1 - 1980-1983[M]. Москва: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0.

[2]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03:15-21.

[3]梁宗岱.浮士德:梁宗岱译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互文性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互文性综述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