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的转型升级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被引入到事业单位当中,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转型升级。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员工综合素质提升,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但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本文围绕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途径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是指对事业单位的员工身上的,以智力形式和体力形式存在的一种资源进行的管理,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应用合理的管理手段和制度,对员工起到积极作用,平衡事业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当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滞后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时加以创新,那么事业单位在形势如此多变的今天很容易便会落后,影响其发展。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但从整体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层次仍然较低,在工作中并不能发挥其完全的效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很多事业单位虽然已经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但仍然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辅助部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事业单位工作质量不高。
(二)人才开发培养机制落后
就事业单位来说,人才的准入门槛较高,但人才的开发培养机制较为落后,这也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一位员工经过事业单位的准入门槛,真正进入到事业单位工作时,为了尽早引导员工适应工作岗位,事业单位需要对其提供培训,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并不到位,流于形式,员工在培训前后的改变不大,在真正适应岗位时,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并未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标准。
(三)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是通过绩效考核来评定的,但纵观我国事业单位,大部分事业单位都缺乏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单位员工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判断不准,这对后续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比如岗位调整、奖励惩罚、职位升迁等。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落实人力资源管理,但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便会造成事业单位内工作氛围单调,员工缺乏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首先事业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围绕其展开后续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而言,必须要更新自身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思想。事业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尊重员工的差异性,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员工的潜能,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与事业单位共同发展。
(二)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必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相应的制度范围内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形成一定的约束。事业单位通过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分析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考察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等相应部分以及员工的个人优势,切实将员工优势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推动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另一大问题便是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事业單位需要针对此问题,不断地对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进行完善,通过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将薪酬激励与其他有效激励机制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事业单位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应的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其中的一大主要问题。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需要加强其专业人才培养,切实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引入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相关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人力资源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在事业单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运用各项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加快信息资源共享,真正推动人力资源覆盖整个事业单位。
四、结语
虽然事业单位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经济效益,但结合事业单位具体发展情况,引入企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员工对事业单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更好的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发挥其公益价值。(作者单位:保定市莲池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