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见证我成长的杂志

2020-03-23 05:55王俊华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咨询室心理咨询栏目

王俊华

今年《婚姻与家庭》杂志35岁了。35年来,《婚姻与家庭》有很多老朋友,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收获了满满的爱与成长。未来,还将与每一个爱我们的人携手走过更长的岁月。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婚姻与家庭》杂志创刊35周年,我和她的缘分追溯起来也已超过了20年。

那是1997年,当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理财被提到议事日程。顺应这一趋势,《婚姻与家庭》杂志打算从1998年开设“家庭理财”栏目。当时的主编左心平老师四处寻找合适的作者,我的同事和平老师推荐了我。

当时,我刚硕士毕业,尽管专业是经济学,但与理财相去甚远。抱着学习的态度,我答应试试看。认真地查资料,写了几篇小稿,几个月后被退回,说栏目暂时取消。这个消息对我来讲与其说是失落,不如说是轻松,我的确不胜任这个栏目。有意思的是,我有感而发写的一篇随笔《居家就是过日子》,被删减后作为卷首语刊发,收获了一种无心插柳的小惊喜。

之后的很多年,我一心专注在学术研究上,和杂志的直接联系就这样断了。2016年在一个心理学工作坊,我遇见了《婚姻与家庭》的编辑职冬娜。当时的感觉像一句歌词“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这要说回2003年,我经过认真思索,确定自己的志趣在心理咨询上。2006年开始在北师大正规学习心理学,除了心理咨询实践,我也喜欢写作。和冬娜相见的时候,我写的心理方面的文章约有20万字,已经和出版社签订合同出版《那一刻,我看见了自己—薩提亚模式心灵成长手记》。于是和冬娜聊起,我可以和杂志共同做一些什么。特别感谢冬娜的信任,她建议我尝试为“这个婚姻有救吗”这个栏目写一写文章。

其实,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学习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作为“咨询室墙壁上的一只苍蝇”看到咨询室里的发生。这个栏目正好给我提供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机会。怎样既能保护来访者隐私又能兼顾读者需要呢?经过和冬娜,特别是后来和编辑方方的切磋与修改,把文章写成了类似咨询小说的形式,这种写作类型的拓展让我感觉兴奋和过瘾。第一篇文章《我为何在婚姻中感到孤独?》出刊,阅读量排在当期杂志的前三名,这大大鼓励了我继续写下去。

2017年,有大半年的时间我连续写,杂志连续刊用。我开始思考这些文章篇与篇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把它们放在萨提亚模式“冰山”的框架里,即按照导致婚姻困惑的不同因素来写。这其实是在为一本书做准备,今年已经和出版社签约,将在2020年的3月份出版《你把什么带入了婚姻—萨提亚模式帮你走出婚姻困惑》(暂定),作为我对婚姻困惑问题的系统思考和总结。

写到这里,心中有一股感恩的暖流汩汩上涌。好感谢《婚姻与家庭》这个平台,好感谢冬娜、方方、小田这几位敬业、有创意又很可亲可爱的美女编辑们!

很多事情就是一步接着一步顺理成章走下来的。我和杂志的合作不断拓展:除了写作,还在“小婚家”咨询平台当签约心理咨询师,成为微信公众号的作者,因为出版《那一刻,我看见了自己—萨提亚模式心灵成长手记》接受记者的采访,在“幸福研习社”推出音频系列课程《女性自我关爱系列微课》……我与《婚姻与家庭》杂志的合作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了。

《婚姻与家庭》不仅见证了我职业生涯之初的努力和挣扎,也记录和推动了我个人的成长、专业的转型和不断成熟,就像一个一直默默关注、关心我的老友。这又是一个彼此见证的过程,说“可是你却依然是你”并不确切,《婚姻与家庭》这些年在不断成长和完善,它既是生活的又是专业的,很多文章出自专业心理咨询师、律师、医生等之手,对生活的指导和启示成为其生命力之所在,相信并祝福《婚姻与家庭》平台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咨询室心理咨询栏目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征 稿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
品牌栏目策划新方法——栏目品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