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产业思维下的电影剧作教学研究

2020-03-23 13:35邵君立吴登容
戏剧之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融媒体文化产业

邵君立 吴登容

【摘 要】在2019年过半,国家电影局在横店召开了调研会,在此时刻回看中国电影教学,似乎有着那么一种更加急迫的问题需要去思考、去探讨。因为不论电影产业自身如何发展,都会有一个源头支持的问题,这就是电影教育,尤其是电影剧作教育对于产业的供给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文化产业;电影剧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139-02

一、电影剧作教学适应产业化要求,首先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國电影产业与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

众所周知,我们对于电影的认识是一个由“事业”到“产业”逐渐转换的过程。这个认识转变的过程背后其实是我国经济体制模式的渐进式改革的过程。2000年10月,《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直至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

与之相应的是,作为真正指向中国电影生产的电影教育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也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设立建制的。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上千所影视教学院校、系科,但尚无人能夺其位。检索北京电影学院院系(学科)的设置,可以发现,其基本是对应着电影生产各个门类所属。虽然几经变迁,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行业所属主要是对应电影编剧、策划人才的培养。编剧专业作为文学系的一个传统方向,几十年来累计了不少教学经验,也培养出了很多专业人才,伴随着行业发展和需求的转变,该系在2010年增设了策划专业方向本科教学,相应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也设立策划方向,由该系张民、杜庆春、刘德濒三位导师联合培养。在2014年9月,该院管理系也增开电影学(影视项目策划方向)本科教育。这些学科发展的变化无不伴随电影产业变化的需求。

二、电影剧作教学适应产业化需求就是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并重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高等教育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教学经验,这其中既包括史论类教学,也包括电影创作理论教学。尤其体现电影学院指向生产性的部分,着力体现在这些课程对于生产操作的服务性上,这也是与其他上千所综合院校、系科中的影视教学最为不同的地方。即便如此,在产业化背景中,这些课程内部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以《短片创作》教学为例,在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专业院校的学科、院系安排体系里,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已经有了明晰的专业区分。而美国纽约大学、南加等院校的电影院系没有详细的专业区分,每个学员都要完成制作、史论类课程。也就是说,在美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极其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我们可以在明确了自己课程的大目标之后,再细化每个阶段、每月、每周、每节课的小目标,将这些小目标做到人所共知——老师和同学按部就班则可。

(一)《短片创作》(剧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创作的关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语境当中,在创作之初解决“三观”问题,那么在这个作者的漫长创作中会不断遇到教学和产业、审查制度等方面的逆力量。

2.文学的语言和影像的关系:大多数学生电影基础不牢固,对于影像所要求的语言全无概念,在完整叙事之前,必须解决学生的视听思维。

3.技术和剧作之间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学生总以“剧作家”自居,抵制动手操作,完全无视制作技术的意义,应该让学生明白,懂了具体的制作技术后再反向回到剧本写作。

4.个人和他人(团队)的关系:大一学生作业进入摄制的时候进度迟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制片能力,在拍摄之前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任何合作伙伴的。

(二)《短片创作》(摄制)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1.综合使用视听语言实现剧本的能力。

2.锻炼短片导演能力。

3.剪辑短片的技术能力。

4.修改、补拍的能力。

在明确了课程目标之后,我们就应该着手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戏剧情境来实现这些教学中的目标。在具体手段中,我们应该有一个中心指导原则——实践。比如可以做如下的实施方案。

第一,创作中“三观”的问题和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生工作应该紧密结合,提倡行政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每周开通气会,彼此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专业学习等情况,齐抓共管之。行政班主任力争积极介入创作日,对于不良倾向要敢于批评,及时纠正。思想意识问题上升到专业学习的高度去认识、解决,专业学习的问题回到思想工作的领域去化解。

第二,革新《写作元素训练》为《影像写作元素》,减少教师课堂教授的比例,比如是否可以每次课教师只讲10-15分钟,仔细描述本次课堂训练的小目标和题目要求,然后学生即刻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当堂写作、当堂宣读,教师当堂讲评。《短片创作》(剧本)的课时就立刻拍摄学生的第一个课堂文字练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字是可以呈现在影像中,什么样的文字是无法用视听语言表述。

三、电影剧作教学适合产业化需求就是要求教学确立跨学科思维的研究导向

所谓跨学科的研究导向,狭义层面是指电影生产的内部学科配置的问题,广义层面是指把电影生产放在更为复杂的综合产业结构中去分析研究。

在电影生产内部首先要理清产业生产的经验,其次是前瞻性探寻生产的走向。这两个问题转换为教学研究实践,就是对于“类型电影”的学习,以及对“类型突破”的尝试。在传统的《类型电影》课程上,主要还是一种对于电影史的学术性专题研究,用类型学意识进行电影分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低迷和困局,“学院派”在类型电影的生产中鲜见其作为,直至2011年由鲍晶晶编剧、滕华涛导演的《失恋33天》上映,开启了“学院派”回归类型电影创作之路。2013年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将“学院派”的创作实践再一次推向一个高潮阶段。

这些基于“类型片”思路下的电影创作现在急切需要转化为课堂教学经验与体系,这其中有艺术实践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有艺术实践者自身进行理性总结,也应该有教学实践者对之进行的理论剖析和方法论提炼等研究工作的展开。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张巍出版的《电视剧改编教程》,作为一个影视剧产量极为丰富的作者,她结合自己的生产和教学实践推出了该书,其中结合了大量《杜拉拉升职记》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进行剖析,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的工程中是直接面对一线生产的,而不是泛泛其论。

在广义层面的研究中,需要站在宏观经济运行、普遍社会价值变化以及诉求当中来反思电影产业的走向,来确定电影剧作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比如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传统产业资本向文化产业资本转型的过程当中,传统资本的操作习惯与思维是什么?哪些部分是艺术创作应该自我转型的?哪些部分又是创作者必须主动接受的“规训”?国有生产资本追求的类型题材和民营资本推动的项目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不同类型的创作是否有各自不同的创作规则和方法?这些既具有时效性,又具有实操性的问题其实是特别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部分。

在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这或许正是剧作教学改变最好的时机,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最危急的时刻,这个时刻怎么面对?是每个学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猜你喜欢
融媒体文化产业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