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视角下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2020-03-23 13:34关海仪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高校

关海仪

摘 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升级发展,迫切需要能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人才需求,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讨论区域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探究高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高校;专业结构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如何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来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江三角洲地市组成,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广东省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导,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服务业高度发达。其中,广东省的制造业布局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珠江东岸形成了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珠江西岸的珠海、佛山、中山等地区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金属冶炼业、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以金融业、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商用服务业为支柱产业。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发展博彩业及旅游休闲业,并担任葡语国家交流平台中心的角色。近年,广东省制造业整体增速持续放缓,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港澳地区也存在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支柱的新兴产业。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加快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构建以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才资源服务、航运物流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各行业人才的支撑,产业发展特点直接决定着该地区人才需求的特点。高校专业结构是指专业服务的对应结构、类型结构、规模结构、生命周期结构、学科关联结构,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框架设计。高校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而所培养人才的类型、结构、规格、规模等都与专业结构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此,高校专业结构调整需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例如,美国旧金山湾区拥有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硅谷”,孕育了诸如苹果、谷歌、Facebook、英特尔等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目前主要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产业。旧金山湾区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为代表的80多所高校的贡献。这些高校紧密结合旧金山湾区的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源源不断地向这个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输送高新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和人才支持。由此可见,产业发展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结构调整方向,而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要建设人才高地,除了引进外来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还需要着眼于本地高校人才培養结构的优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决定其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才需求,即集聚一批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专业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过去一段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普遍开设经管类、外语类等受欢迎的热门专业,造成此类专业就业岗位饱和、人才过剩的局面,而科技创新类专业相对而言布点较少,带来了高新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类人才,大部分是从国外或省外引进而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本地高校培养的较少。为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人才需求,解决专业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需要及时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逐步撤销不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传统专业,对发展前景一般、就业形势不理想的弱势专业进行合理地兼并、整合,集中资源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优势专业,积极设置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

三、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产业发展前沿,加强人才需求预测

高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需要密切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及战略规划,掌握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别是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前沿,加强对行业人才需求的预测。高校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为依据,着手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有计划地兼并、整合或淘汰一批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度低的落后专业,大力发展与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相契合、人才需求旺盛的新专业,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至少四年的周期,对社会的人才资源供给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应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对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要有适当超前的预判。

(二)运用专业评估结果,建立专业预警制度

专业评估是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其结果能够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配备、质量保障等方面是否达标,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应充分结合专业评估的结果,并开展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高校对于评估排名靠后、在校生满意度低、毕业生就业形势差的弱势专业,应采取专业预警的措施,设定专业建设整改期,逐步减少该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及教师引进人数,根据整改情况实行关、停、并、转;对于评估排名靠前、在校生满意度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优势专业,应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打造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品牌专业,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构建科学调整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应采取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一方面,高校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存量调整,整合相近专业或淘汰弱势专业,尽量减少专业设置的交叉重复,集中资源建设特色专业,从而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促进办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新专业,进行增量优化,完善现有的专业结构。高校只有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双管齐下,才能形成符合学校定位及产业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要保证专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专业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小组,制定专业结构调整时间表。同时,高校还应引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作为第三方监督与评价机构,听取第三方机构关于专业建设的意见及建议,定期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考核评价。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评估、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的结果,采取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内部实施与外部监督并存的管理体制,以构建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培养出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霞,古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开发研究,2019,(3).

[2]王伟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3).

[3]李明传,曾英武.高校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兴起中作用及启示[J].硅谷,2009,(17).

[4]钟亦文,张烨.基于粵港澳大湾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7).

[5]吕思雅.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动态适应优化研究——基于区域产业集群视角[J].钦州学院学报,2018,(4).

[6]刘萍.以适应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3).

责编:月 辉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高校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