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

2020-03-23 07:11沈世勇张莎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施方案课程思政

沈世勇 张莎

摘    要: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将思政元素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是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介绍了“共享中国”课程建设目标、内容结构与方案选择,探索了“课程思政”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共享中国    实施方案

一、引言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三年左右时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大致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在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方面。课程思政促使高校深刻反思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纠正工具理性倾向。专家认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实质上是精神引领,要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课程思政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转化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二是在课程思政体系衔接方面。专业课程思政在涉及课程设计、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思政教育能力、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比较难以解决。这就需要从学科理论、要素和结构、实践创新驱动三个层面阐释课程思政体系的衔接与系统整合。三是在高校思政课程管理方面。要重视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在整体规划上提供方向性指导,又要抓住“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关键点位,要将课程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构建课程新范式。以上研究成果为开设一门专业的课程思政课提供了较好的理念、方法和管理上的借鉴。为了响应“课程思政”的号召,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围绕专业课程特点,项目组着手推进了公共选修课“共享中国——社会保障与民生福祉”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共享中国”课程建设目标

在具体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涉猎范围较广,民生福祉涉及的领域较为宽泛,这就需要对“共享中国”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和聚焦,同时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好衔接工作。“共享中国”课程建设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展示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社会保障与民生福祉的共享状态,展示国家治理理念和能力现代化的成效,实现思政元素价值认同的目标。具体来说,本课程建设至少存在五个目标:

一是在课程建设理念上。作为公共选修课,要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兴趣的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让学生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与价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社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阐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艺术和哲学,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达给学生。

二是在课程设置内容上。既要体现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又要显示出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现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核心内容,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过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国未来的战略全局意识;培养学生从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共享理念指引下,了解当下经济社会尚需努力的方向等。

三是在课程建设标准上。优化课程建设标准与教学手段,突出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从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明确发展目标、贯彻发展理念、倡导共同发展,建立运用中国理论分析中国问题的能力;理解社会保障对于底线公平实现的重要意义思想;理解民生问题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价值。

四是在课程建设成果上。提供具有一定显示度的课程思政改革成果,比如:提供3个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课程思政改革案例;或者制作不少于3段体现“课程思政”核心要义的教学微视频,每个微视频15分钟—20分钟,视频内容体系完整。并将改革案例或教学微视频上传课程网站,能在授课过程中投入使用。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具有正能量的微视频。

五是在课程建设保障体系上。根据学校定位和教师队伍培养特点,提高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鼓励教学队伍通过出国进修、挂职锻炼、学位攻读、专项培训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形成一支理念先进、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

三、“共享中國”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选择

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社会保障与民生福祉相关内容,对共享中国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把课程内容体系初步设定为七个方面。分别从共享理念、共享制度、共享方向等层面把握教育、养老、健康、救助、劳动等方面的内涵和外延。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习近平共享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了解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健康共享、劳动共享、人群共享、老有所养、精准扶贫、教育共享、劳动共享方面的政策体系、实施成效。并且根据课题组完成的历年研究成果,展示地方政府在劳动共享、人群共享、健康共享中做出的突出工作,并形成三个部分案例库,供学生索取。

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共享中国——社会保障与民生福祉”课程安排在每年下半学期,一到八周或者就到十六周进行,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听课。每一章节均设1课时的翻转课堂教学。学生掌握每一章基本原理后,由教师选定与之相关的、有实际背景的共享中国重要材料,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准备讲义、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自主讲授案例和相关内容。教师主要负责引领、讲评和提示,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资料、课后总结,教师每周至少安排1次集中答疑辅导。

再次,在课程实践体系上。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实践的部分,在课堂实践中需要学生通过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提炼出共享发展中施政理念、制度现状;二是在课外实践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研读材料,阅读经典文献、政府政策资料,充分掌握共享中国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根据教学计划和目标确定实践选题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效果,在开课前教研小组和主讲教师会精细地布置调查方案。上课前制订好实践计划,讨论选定学生课外实践所要查找的题目,并进一步将题目细化,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对独立的选题;在实践过程中做好检查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文献资料掌握情况,并对资料搜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整理好政策材料和文件记录,对学生实践PPT和政策、文献梳理成果给予指导,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对实践工作的细致安排,确保学生的社会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2)实践材料梳理内容和方法

实践材料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共享发展相关内容的表述、中国传统共享思想和实践材料、能够体现共享发展的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学生自愿申报和综合平衡的原则,主要围绕教育、养老、健康、扶贫、就业、城乡统筹等作为学生选题。要求学生独立搜索实践资料,每周实践过程主要围绕一个方面内容展开,由参与选题的同学提炼选题材料,并做好可能交流的准备。

总而言之,课外实践选择和安排的所有选题经过教研组系统设计,学生每次准备交流的主题和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相呼应。旨在通过课外实践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经典文献;二是使学生亲自动手提炼“思政”元素;三是使学生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3)实践成果课堂展示与交流

这部分要求学生将课外实践中完成的资料整理内容、政策文件的关键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享内容等通过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在90分钟的课内安排中,一半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掌握。学生通过案例展示、政策展示、思想展示等在课堂内部进行交流,老师按照学生展示内容,从思想、理论、方向上整体把握,引导学生讲授的方向,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共享发展的重要思想,了解当下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制度。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课内的审核和评估,主要从学生展示水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社会价值理念的认知程度、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以此作为课内交流部分成绩的依据。

(4)本课程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考核、课内参与考核、期末整体考核三个部分。学习态度考核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堂出勤情况,要求任课教师每堂课对学生出勤进行认真详细记载,对于无故缺课、旷课、迟到的同学,在学校和学院制度的范围内酌情扣分;二是课堂交流情况,对于课堂交流积极的同学,给予认可。课内参与考核,主要从课内交流内容展开,对于认真梳理材料、阅读政策充分、仔细梳理经典文献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激励。期末整体考核,主要依赖于课外实践内容,让学生呈现出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政策、共享发展方案,并做出适当的评述,老师依据内容完整性、理念的认同性、政策评价的客观性等方面给予成绩评定。

总之,立足于社会经济需要理念,解读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理念上,能够推崇主流价值观指引,凝聚学生的价值认同;二是内容上,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工作,做到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三是效果上,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做到教化无痕。

参考文献:

[1]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2]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4]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5][7]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6]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1-43.

[8]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9]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项目来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共享中国:社会保障与民生福祉》课程思政”(编号:k201722006)。

猜你喜欢
实施方案课程思政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