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生教育问题刍议

2020-03-23 07:11赵春华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四有

赵春华

摘    要: 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出台意义重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地方中小学需求和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地方教育事业和师范生个人发展、师范生知识技能和职业信仰教育几对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和退出机制,形成系统精准的培养教育机制,强化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育“四有”好教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公费师范生    “四有”好教师    政策升级

自2007年起,我国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部分省份自2012年开始推行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宣布建立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现了政策升级,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政策升级的重要意义

1.凸显了师范教育的公共属性,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有较长的发展演变历史,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相应的政策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99年,为了满足教育事业的需要,我国一直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从2000年起高等學校开始合并扩招,招生和培养逐渐呈现“产业化”趋势。师范教育和其他专业呈现同质化趋向,生源和毕业生去向主要由市场的配置作用决定。师范专业毕业生纷纷涌向大中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2007年以来,师范生免费培养政策的实施成效较为显著,但“免费=贫困”“免费捆绑义务”的政策误读相伴而生。“公费师生范”和“免费师范生”一字之差,凸显的是师范教育的公共属性和公益价值。教师这个职业有内在的价值属性和职业情怀,是不能用市场经济法则衡量的。突出师范教育的公共服务精神,是进一步实现城乡资均衡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导向。

2.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无论是发展、人才还是创新,高质量的教育都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决定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是教师。过去几十年,虽然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基于收入待遇和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不是大学生求职的首选;近年来职场的“高校教师热”背后折射的是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而非教育的本源意义。新政策的出台,旨在强调公费师范生是国家进行专门培养、享受国家特殊待遇、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群体,表明国家对教师教育的特殊重视,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为实现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

3.突出了师范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培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需要。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免费”二字,似乎有教育救济的意味,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应的义务是毕业后回户籍地任教。这样给免费师范生贴上了一个标签,一旦拥有这样一个身份,就意味着“贫穷”。对于师范生免费培养的社会作用,常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为了补充农村师资。国家对于政策的调整升级,强调选拔的公费师范生是乐教、适教的优秀人才,他们在高校接受的是更全面、更优质的培养,公费师范生教育不单纯是补充农村贫困地区师资的手段,其目的是努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师资进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从其战略意义看,是培育一大批有志于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甚至是杰出教育家的需要。

二、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满足地方中小学需求和完善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相协调。

在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地方中小学是需求主体,师范院校是教育主体,也是供给主体。协调好地方中小学需求和师范院校培养机制的关系,在师范生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供需平衡,才能实现最佳政策效能。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状况是东部发达地区师资数量饱和甚至过剩,但整体水平不高;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师资数量相对不足,质量较差,优秀教师缺口很大。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在大中城市、县城就业,地方公费师范生面向的是乡镇及以下农村中小学。师范院校要在充分了解地方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和完善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要区别于普通师范生的培养制度,依托原有学科专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和培养方案,建立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使培养工作更具精准性。尤其是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培育要和农村教育实际相结合,让师范生既掌握扎实的教学知识技能,又有在农村中小学实习的经历,避免出现培养和需求“脱节”现象。

2.推进地方教育事业和师范生个人发展相促进。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的历史节点,各地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和人才在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大优秀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公费师范生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地方提供优秀师资来源,促进区域的发展进步。为正确理解和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要认识到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公费师范生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单纯为了满足师资需要而让毕业生“留下来”的做法是片面和短视的,关注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才是实现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根本举措;反过来,将个人发展置于教育事业发展之上,或是将公费师范生当作升学求职的权宜之计,都会破坏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不可能产生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只有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和师范生个人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双赢”和“共赢”。

3.促进公费师范生知识技能和职业信仰教育相结合。

师范院校是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主体,在如何培养公费师范生、培养什么样的公费师范生方面负有重要使命。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十余年来成效较为显著,但存在相当数量的师范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农村任教的情况。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除了加强经济社会建设、改善农村工作环境之外,师范院校还要在培养环节合理谋划,多下功夫,促进公费师范生知识技能和职业信仰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只有把教师职业视为一项高尚的事业,筑牢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才会自觉提高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一位有经验、有资历的优秀教师不可能是缺乏职业热情和自豪感的庸碌之人。职业理想和职业信仰相对知识技能来说较为抽象,在培养和评价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高校要把职业精神放在和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努力培养能够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合格教师。

三、合力构建公费师范生培育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和退出机制,挖掘“四有”好教师。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招生选拔机制。要把好入口关,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要求,做好宣传工作,“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择优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加入公费师范生队伍”。一是考察从教意愿,把真正愿意从事一线教育事业、扎根基层中小学的学生引进师范队伍,进行重点培养。二是考察从教能力。能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从知识积淀、言语表达、价值观念、性格行为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要建立和完善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笔试部分测试内容、成绩构成进行合理设置,使学生通过考试体现知识掌握情况,表现学科特长;通过设计面试问题、模拟试讲等方式鼓励学生展现综合素质,挖掘自身潜质,选拔出乐教、适教的教育人才。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退出淘汰机制。对于已经录取的公费师范生,高校要跟踪考察其现实表现情况,建立动态开放的退出淘汰机制。有些学生入学前在消息来源不通畅、对政策理解不清楚的情况下报考公费师范生,有些在学习期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不适合教师行业。高校要根据政策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帮助学生调整到其他师范或非师范专业。对于入学后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要通过相应考核形成合理的二次选择机制。对于培养过程中表现不佳、不符合师范培养要求的学生,要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

2.构建系统精准的培养教育机制,塑造“四有”好教師。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的方向与培养规格的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设置和选择培养方式的依据[2]。我国师范生公费政策的旨归是培养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部属公费师范政策目标是为各地培养教师队伍的“领头羊”,打造“卓越教师”;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主要是为农村中小学校培养优秀教师资源,满足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现实需求,改变师资配置失衡的现实状况。具体来讲就是为乡村幼儿园、小学培养补充优秀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

其次要创新培养模式。对于接收公费师范生的高等院校,要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协同育人、考核评估等方面统筹安排,创新培养机制。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实践实习、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合理衔接和长远规划,打造专业教师+职业导师+实践导师的专门教师队伍,构建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与高等学校协同协作的育人机制,建立学习成绩+实习成绩+教学技能+师德评价的考核评估体系。高校要遵循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地方中小学师资需求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

3.强化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留住“四有”好教师。

首先要探索有效激励机制。选拔和培养“四有”好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留在教师队伍中。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和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期待和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要留住“四有”好教师,一是高校和教育部门要帮助毕业生制定职业成长规划,探索制定相关政策,为他们提供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和流动晋升的机会。二是设立公费师范生专项奖学金、公费师范生专家教师、公费师范生终身荣誉制度[3]等,营造从事教育事业光荣、教师职业大有可为的社会氛围,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形成一支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其次要建立保障支撑机制。一是明确经费保障机制。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培养经费是由国家承担的,在经费支持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经费的支出问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决定了公费师范生培养经费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这对地方财务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公费师范生需求大的地方往往是教育质量较差、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更加无力支撑培养支出。建立由谁主管谁负责、省市共同建设、国家财政兜底的地方经费保障机制是政策实施的必要保障。二是保障公费师范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城镇和农村中小学要积极配合培养任务,做好服务工作,保障公费师范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N].河南日报,2019-2-24(03).

[2]靳瑞彬.六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1).

[3]孙德芳.全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免费师范政策执行的创生与改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项目基金:唐山师范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2019JG016)。

猜你喜欢
四有
常怀仁爱之心,争做“四有”教师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年鉴工作“四有”
从“三无”到“四有”
践行“四有”要求 打造过硬扶贫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