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比较,比出深意

2020-03-23 07:11张琳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

张琳

摘    要: 《游山西村》一诗因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流传至今,相关解读大同小异。在设计教学时,作者另辟蹊径,抓住“从今若许闲乘月”一句中的“闲”字设计三重比较,让学生先通过诗歌内部矛盾的发掘,引起深思;继而通过对关键字的把握,加深理解;最终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补充,形成对诗人的全面认识。本堂课容量看似很大,补充的诗歌多达五首,但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学生在不断比较、思辨的过程中对诗歌及诗人有更加深入立体的了解。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比较教学    《游山西村》

当你正深陷重重迷雾,顿感走投无路,却恰恰在此时看到了事情的转机之时,你的脑海中或许会迸发出这样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未必见得人人都知道这句诗的出处,但一定曾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正因如此,这句千古传诵的哲理诗自然而然地成为《游山西村》一诗的教学重点,被翻来覆去地讨论、研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我看到的大同小异的教学设计中,多数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仅仅是这句诗和自己生活的关联,却忽略了写这句诗、这首诗时,诗人正经历着什么,诗人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一边研读朱东润先生所写的《陆游传》,一边翻阅单元导读。在研读《陆游传》的过程中,我对陆游这位诗人的认识逐步深入,渐渐认识到这首诗表达的并非仅是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单元导读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我的想法。除了《游山西村》外,本单元还选取了现代文《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现代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未选择的路》,和《游山西村》一同入选的古诗还有四首,分别是《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这些作品虽然体裁各异,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大体上都遵循“景——情——意”的写作逻辑,这大概就是它们能够被收入同一个单元的关键所在。

正因如此,这一单元更加强调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初步掌握这种阅读方法。鉴于此,在备课时,我反复思索,大量阅读,力图在一堂课中集中体现多种比较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为日后诗歌阅读提供借鉴。

一、一重比较:借助内部矛盾,引发深思

前半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补充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浅层次的情感。随后,我引用《唐宋诗醇》对陆游这类题材的诗歌做出的一个评价——“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薰,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并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渔舟樵径”“茶碗炉薰”指的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场景,“或雨或晴”“一草一木”指的是自然的风光。“莫不著为歌咏”,“咏”的是诗人的情,而“以寄其意”的“意”指的是诗人的某种想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主旨。由景入情再入意,恰恰是这类诗歌分析的一种思路。

分析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指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中包含着诗人的意,并且能够借助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阐释。一般的教学设计到这里似乎就结束了,但这时我又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这时,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根据以往的诗歌阅读经历,根据之前对陆游的了解,有些学生脱口而出:“他可能正在遭遇某些困境,希望能够看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的思考日渐成熟,但苦于没有资料支撑之际,我适时给出了当时陆游屡次被贬闲居在家的经历,让学生认真阅读、加深理解。

通过对【材料一】的分析,学生发现陆游尽管几次被任用又几次被贬官,正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但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依然盼望着并相信自己终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既然如此,那么他为何又许下“闲乘月夜叩门”这样的愿景呢?这两者不冲突吗?这个隐藏在诗歌内部的矛盾,又一次让学生陷入沉思。

在初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们很自然地将“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句诗理解为诗人但愿从今而后能时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表达了诗人对于山西村的热爱与留恋。可是结合上文看,这样悠闲的生活,似乎又不是诗人真正向往的,诗人所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显然,这个问题又一次难倒了学生。有的学生猜测“这是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农村安享晚年”,还有的学生猜测“这是诗人的两手准备,如果能建功立业最好,如果不能,来这里享受平静祥和的生活也不错”。

讨论到这里,虽然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我欣慰地看到学生对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再局限在字面上,开始结合历史背景做出更为深入的思考,只是苦于没有一个较好的突破口,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在他们最为困惑之际引出了第二重比较。

二、二重比较:抓住关键字眼,加深理解

在上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其实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是诗人到底想不想就此放弃对于理想的执着,转而追求闲适安逸的生活,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症结恰恰在于对“闲”这个字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个字,我在此处又引入了两句诗歌,这两句诗都带有“闲”字,并且学生此前都学习过,便于他们比较。

1.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当我把这三句诗并列放在一起时,敏锐的学生一下子发现了问题。他们发现“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表现的是一种久等不来的无聊,“人闲桂花落”中的“闲”表现的是一种由自然环境引发的内心恬静,而这两个“闲”明显与陆游诗中提到的“闲”字含义不同。至此,虽然部分学生还无法准确说出“从今若许闲乘月”中“闲”字表达的真实情感,但已经明確地意识到,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诗歌语境中传达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我又引入了第四首带有“闲”字的诗,这首诗同样出自陆游之手,只不过是陆游后期的作品,但是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学生理解“闲”字很有帮助。

【材料二】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①新酿。暮烟②千嶂③。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④天浪。江湖上。遮回⑤疏放⑥。作个闲人样。

——陆游《点绛唇·采药归来》⑦

注释:

①沽:买。

②暮烟:傍晚的烟霭。

③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

④黏:连接。

⑤遮回:这回,这一次。

⑥疏放:放纵;不受拘束。

⑦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陆游闲居山阴时。淳熙七年(1180),江西闹水灾,陆游于常平提举任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事后,却以“擅权”获罪,遭给事中赵汝愚借故弹劾,罢职还乡。

你觉得这里的“闲”和“从今若许闲乘月”中的“闲”含义相同吗?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二】,对相关内容进行圈画回答这个问题。

这首诗虽然学生此前未有接触,但是本身难度并不高,加之老师在学案中出示重点字词释义及背景的补充,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诗人只是想通过做个“闲”人样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并非真的想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有了对这一“闲”字的把握,学生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游山西村》一诗中诗人相似的处境与心情,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三、三重比较:联系诗人生平,全面理解

有了对诗人生平背景资料及其他诗作的补充,教学目标渐渐从深入理解《游山西村》这首诗过渡到对于诗人陆游的深刻认知。

至此,学生已经对陆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1153年,因秦桧弄权,29岁的陆游考试被黜,失掉了由科举取得功名的机会。直到1158年,秦桧死后,才被起用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后,陆游再次被起用,他又向统治者提出了许多抗敌救国的军事策略和措施。《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42岁,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政治上屡遭失意的陆游,并没有就此接受命运残酷的安排,依然努力地抗争,依然默默等待着“柳暗花明”那一天的到来。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陆游闲居山阴时,江西闹水灾,陆游于常平提举任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事后,却以“擅权”获罪,遭给事中赵汝愚借故弹劾,罢职还乡。此时的陆游已经55岁,可他依然不畏惧政治上的黏天巨浪,依然有着一颗报国之心。

随着学生对诗人陆游了解的步步深入,我抓住时机,又出示了陆游的两首作品,一首是教材附录里学生曾经背诵默写过但理解不够深入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首则是学生小学时期就背诵过但未细细品读的《示儿》。有了这两首诗歌的补充,学生对于诗人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完整了。

既能看到青年陆游的奋力挣扎,又能看到中年陆游的满腔悲愤,还能看到晚年躺在病榻上的陆游在梦里依然惦念着杀敌报国,甚至最后的绝笔提到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其实,即使晚年闲居家乡山阴,他也没有过上“闲乘月”的生活,因为他想的始终是捐躯赴国难,想为收复失地而浴血奋战,可惜他的一生中这样的机会太少了,所以他才不得不说“从今若许闲乘月”,不得不作这“闲人样”。这种闲,闲得沉重,闲得激愤,闲得无奈,闲得悲凉,闲得没着没落……

四、三重比较法的课堂实施反思

本单元强调多文本的对比阅读,所以在设计这堂课之初,我本能地想到了这个设计思路。但是,对比阅读对比什么,选取哪些资料,让人着实犯了难。之前预想过几套方案:方案一将这一课的几首诗加以对比,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读诗的方法一以贯之,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并掌握,但这样处理难以对一首诗进行深入的解读。方案二将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对比,这样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家的生平与写作风格,但同时难以对“这一首诗”进行深入的解读。方案三将与这首诗题材或体裁相近的诗进行对比,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阅读能力,但同时也会分散学生对“这一首诗”的解读。

考虑到以上种种情况,我将这几种方案进行了整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加入了三种不同的比较方式,而這些比较最终都指向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对于诗人的深入了解,这样处理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古诗,又让文本解读达到更深的层次。

一堂课,从设计到最终实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就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一堂课日渐成熟,老师和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朱东润.名家名传典藏书系:陆游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2]白振奎,蒋凡,编选.陆游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1970.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的隐痛和矫治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感悟意境,走进诗歌教学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