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目的论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0-03-23 03:14李瑞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聚类原则

李瑞平,刘 磊,夏 莉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最开始是由凯特琳娜·赖斯在其 1971 年出版的 《翻译批评的限制与可能性》中提出,之后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该翻译理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丰富和完善。谭载喜认为,功能主义目的论是“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1],也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总则,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摆脱了对等翻译论的束缚,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也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所以通过了解国内目的论研究取得的成果,较为全面地把握国内目的论的发展现状,弄清目的论研究的核心话题,深入探索其研究前沿,以此促进我国目的论研究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国内对功能目的论的综述研究也有[2],但总的来说相关研究较少,并且大多采用个人统计分析法,缺少对该领域的全面而系统的分析。CiteSpace (科学图谱)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它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利用CiteSpace 可以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研究前沿。本文试图运用CiteSpace这一新兴科学计量方法,对中国知网上2002—2018年有关目的论的研究成果,从其发文量、发文作者和机构、关键词、关键词引用突变方面进行分析,以科学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其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并进行分析与考察,以期为国内目的论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文献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2]该软件帮助我们在大量的信息中有效获取知识,在文献计量分析和绘制学科发展的知识图谱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还能用于发现学科的热点领域,了解演化发展历程以探索研究前沿和趋势。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目的论”和“翻译”为关键词,两个词语之间选用“并含”的关系,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数据源包括中英文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文献类型、年代、卷号等信息。题录数据的最终检索时间2019年4月14日。检索结果中去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并进行数据除重,共获得有效文献2796篇。

二、数据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

图1是2002—2018年文献时间分布图,2002年之前对于目的论的研究非常少,所以在此不讨论2002年以前的研究。

图1 文献分布图

从图1可知,对目的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5年至2011年间为目的论文献的快速增长期,文献数量从每年10篇以内,开始逐年快速增长。目的论最早于1987年由桂乾元发表的《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 》介绍到中国[3]; 后又有学者如张南峰、陈小慰发表对目的论评介的论文; 薛思亮译介弗美尔有关目的论的论文,为功能主义目的论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资料。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通信设备的发展,为目的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01年和2004年,国内引进并出版了该派理论的经典著作: 诺德的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ApproachesExplained) 和赖斯的 《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Limitations)[3],由此大大推动了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2012年至2018年间为稳定发展期,这期间每年发表的有关目的论的文献数量保持在200篇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的论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发展已经相对成熟。

(二)主要研究者及单位

运用CiteSpace这一新兴软件绘制出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图略)。图中Nodes(节点数)=3718,Lines(连线数)=3649,Density(网络密度)=0.0005。每一个节点(Node)代表一个研究机构或作者,节点大小和字号大小与该研究机构或作者的发文量成正比,即节点越大或字号越大代表该研究机构或作者发表的文章就越多。[4]由图1我们也可以看出,研究机构与研究机构之间或者研究机构与作者之间有连线,连线的粗细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成正比,即连线越粗表明他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5]

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有关目的论国内发文较多的是王晨婕、李静、史小平、张敏、周维等。王晨婕就职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最早于2007年发表第一篇有关目的论的文章,并以12篇的发文量占据第一。她的文章多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对各种类型文本的英译或中译进行分析。例如,她以目的论为基础对宁波地区大型会展网站外宣材料汉英翻译、纪录片《美丽中国》字幕翻译策略、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等进行研究。李静位居第二,她主要侧重于目的论视域下的广告翻译研究。史小平、张敏、周维位居第三。史小平从目的论看佛经翻译、儿童翻译、诗歌翻译等。张敏和周维分别对华语影视字幕和《红楼梦》中的茶具、茶名、粥名等进行研究。发文较多的机构单位是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42篇的发文量稳居第一位,以学者王晨婕、张文涛等为代表,该单位早在2007年开始对目的论进行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目的论对各种体裁的文本翻译进行分析,如林语堂英译《论语》、《金陵十三钗》汉语字幕、浙菜名称的英译、汽车商标汉译、管理学新词翻译等。中南大学以20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二,以李延林、冯宁等学者为代表,对《红楼梦》、电影字幕等进行研究。宁波大学和浙江工商学院位居第三,也是基于目的论对各类文本的翻译版本进行分析,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合作网络图谱中的节点之间存在连线,表明不同机构的学者之间存在一些联系,例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许蔚与宁波大学的赵灵妤合作发表了题目为《目的论视角下林语堂英译〈论语〉的编译策略》的论文。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周建良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的朱芙蓉从目的论视角来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若干原则和采用多种实用翻译技巧。但总体来看研究机构分布较为松散,且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不是非常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目的论研究的作者之间以及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交流不够充分。

表1 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结果(按发文篇数排序)

(三)关键词及名词术语分析

如果某关键字在其研究领域的文献中重复出现,那么此关键词所表示的主题内容就会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6]运用CiteSpace这一新兴软件可以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图,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目的论在国内研究的关键词,以准确把握其研究热点,以期为日后目的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图

图2中每个聚类都有自己的命名标签,这些标签通过LLR对数似然算法从关键词中提取。图中聚类的Q值为0.8345,平均S值为0.6831。Q的取值区间为[0,1],Q>0.3时,意味着所得网络社团结构比较显著。S值是评价聚类效果的参数,S值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S值为0.7时,聚类效果具有高信度;S值在0.5以上时,表明聚类结果较为合理。因而,可以认为本聚类合理,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2]

CiteSpace生成的聚类规模越大,即聚类中包含的成员数量越多,则编号越小,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共现关系。图2中最大的聚类为#0,最小的聚类为#11。图2共有11个关键词聚类,分别是: #0翻译策略、#1茶叶企业、#2翻译、#3意译、#4翻译行为、#5功能目的论、#6工具翻译、#7功能、#8翻译目的论、#9充分、#10评价、#11公示语英译。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把这11个关键词聚类划分为基于三个不同视角的研究。国内有关目的论的研究可分为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主义目的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批评紧密相连,有的学者借鉴目的论对中国现有的翻译现象或翻译作品进行了解释或批评。例如从功能目的论角度对具体的翻译文本进行比较,如比较分析了《哈利·波特》系列两个不同的中译本、《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De Profundis的两个译本、《格列佛游记》三个中译本、《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等。还有些学者结合功能主义目的论,直接对国内的文学翻译作品进行批评,如孙演玉结合功能主义目的论,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探讨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7]李波从目的论的角度评价傅东华译本《飘》的翻译目的,确定译作定位,并考虑到语言限制,为傅译本中的翻译现象提供合理解释。[8]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其倡导者们试图把翻译从源语文本中心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是对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等论的挑战。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三原则之间也有一定的顺序,其中目的原则是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其次是连贯原则,最后才是忠诚原则。对目的论翻译理论的研究有: 陈小慰尝试用罗埃德·比彻的现代修辞观对目的论的贡献和不足进行分析,进而在现代修辞框架下对功能目的论的“翻译”定义略作修正。[9]袁邦株和林长洋认为目的论与规范论具有结合起来的可行性和运行方式,并可运用于对翻译实践中的策略性叛逆的解释。[10]

翻译策略是图谱中最大的聚类,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可以分为文学类翻译策略研究和非文学类翻译策略研究两大类。功能目的论到底能否用来指导文学翻译,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运用功能目的论对具体的文学类文本翻译策略进行有益的探讨。例如: 于洪波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对薛涛诗词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11]贺琳探究目的论视域下的寒山诗英译;[12]叶雪晴从目的论的视角,以英国小说《蝴蝶梦》为例,研究译本中的环境描写所采取的翻译策略[13]。文学翻译活动也存在一定的目的,将目的论用于文学翻译中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思路,产生新的视角。

一些学者认为,目的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目的的重要作用,即“目的决定方式”。有关目的论用于非文学类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很多,主要包括目的论视域下旅游翻译、商标翻译、广告翻译、电影片名翻译、大学网站翻译、新闻翻译、法律翻译等的翻译策略研究。沈继诚以功能翻译的目的论为依据,通过对广告翻译的实质、目的和译文预期功能的分析后认为,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广告语篇汉英翻译可采用“自上至下”的工具翻译策略。[14]乃瑞华从功能学派的目的论翻译视角,探讨中国茶叶企业对外宣传资料英译中受众意识的建立及翻译策略。[15]翻译目的论在非文学类翻译策略中的实际运用的研究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四)关键词突变分析

与高频关键词相比,突变词的动态变化特点使其能更准确地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16]运用CiteSpace软件还可以对关键词的引用突变(citation burst)进行统计,得出如图3,所示的关键词突变图。图3是排名前29位的引用突变数据,图中深色线条代表该关键词发生的时间段,Begin代表突变发生的开始时间,End代表突变的结束时间,Strength代表突变强度,强度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特定阶段内的影响力越大。

观察图3,可把目的论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002—2011年,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关键词,反映出目的论在我国研究方向的多元化,这与图1论文年发文量的折线图相吻合,图1显示2002—2011年间为目的论文献的快速增长期。下面仅对凸显值较高的“功能”“翻译目的”“广告”“广告翻译”进行具体分析。“功能”在2002年出现了7.6894的突变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即2002—2011年出现大量研究者研究功能主义目的论。之所以“功能”成为关键词,可能是因为学者们不仅对德国功能目的论进行研究,还有对其与奈达功能对等的对比研究。朱浩彤尝试从两者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异”。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后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17]胡卫伟采用系统分析法,从原文、译者、读者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弗米尔的目的论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分析。[18]翻译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而“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翻译目的”的研究也很多。例如,袁斌业认为现当代翻译实践中的一系列案例证明,人类翻译活动的目的性较为复杂,它既有多层次的翻译目的,也有单一的翻译目的,在多层次的翻译目的中层次的排序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19]。“广告”“广告翻译”在2008—2010年的突变值较高,原因可能是2008年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为了抓住时机,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尽力提升和宣传自身的形象。广告具有宣传作用,是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之一。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汇聚于中国,良好的广告翻译不仅能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也是对中国本身的一种宣传。

图3 关键词突变图

第二个阶段为2012—2015年,这一时期主要把目的论与国家、政治相结合,讨论“外宣翻译”“对策”“政府工作报告”等。由图3可以看出,这一阶段中“外宣翻译”在2014年出现突变,突变值为4.641,说明从2014年开始出现大量有关目的论外宣翻译的研究,原因可能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提倡中国走出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例如,孙雪瑛等分析了企业外宣文本的现状及其翻译中存在的误区,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了企业外宣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翻译策略。[20]

第三阶段为2016—2018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针对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以及目的论在文本英译中的实际运用,研究重点关键词包括“连贯原则” “英译”“忠诚原则”“三原则”等。其中对“连贯原则”(5.6326)和“英译”(4.4373)的研究最多。谢一铭等基于现场口译的语料分析目的论连贯原则在汉英外交口译中的运用研究表明,即使与其他领域的口译相比,外交口译的特点要求在传译时措辞更严谨,但为了产出内容能被听众理解,译员会采取不同的口译策略,遵循目的论的“语内连贯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违反“语际连贯原则”。[21]张琼等以包公文化园为例探讨目的论下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英译,认为文化展馆说明文字英译应以受众为中心,宜据翻译的目的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须对源语文本进行增删补释译写,实现译语文本预期目标和功能。[22]

由以上分析可知,国内对目的论的研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当前对目的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三原则的研究上。

三、国内目的论研究总结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采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对2002—2018年间CNKI上的国内目的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文献年度分布、机构和作者的合作网络、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和关键词突变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4方面结论。其一,研究发展趋势。近年国内有关目的论的研究虽有些许减少,但总体来看基数都比较大,表明目的论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二,主要研究者之间存在联系,但总的来说分布比较松散,联系不够密切。其三,国内目的论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对翻译批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的研究。其四,目前目的论的研究前沿集中在其三原则的研究上,尤其是对连贯原则的研究。

本文利用CiteSpace这一新兴工具在功能和技术上的优势,对国内2002—2018年有关目的论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此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目的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目的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猜你喜欢
目的论聚类原则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