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渚宫旧事》中记载楚怀王答张仪:“金玉、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楚国自古就盛产玉石,以“和氏璧”最为著名,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中心及其周边存在和利用玉石的历史非常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在荆门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江陵枣林岗、沙市汪家屋、荆州熊家冢楚王墓等考古发掘,发现大量出土玉器。其中,荆州熊家冢楚墓地的30余座殉葬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千余件工艺精湛、品类繁多的玉器。在出土玉器中,还发现有因下葬仓促而没有全面雕磨完成的切割痕迹、两次钻孔的痕迹、厚薄不均匀的痕迹,说明这些玉器是就地制作。除了熊家冢,荆州地区的其他楚墓也有玉器出土。以上考古发现充分证明:第一,十万年前荆州地区就有楚玉和玉石器存在;第二,四千年前就有琢磨楚玉的技工技艺,并创作了十分精美的玉雕作品;第三,荆州产楚玉、雕玉有精工,楚人爱楚玉,是千古未断传承的文化遗产。
1998年,湖北省荆州市在修建荆州长江大桥和“南水北调”工程中,不断发现与楚国出土玉器玉质相同的玉石,其藏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好令人惊讶。原沙市文化局副局长兼《神州故事报》社长李南杰先生几十年一直沉浸在楚玉研究中,除了研究楚玉的原石之外,也格外重视楚玉的雕刻与镶嵌技艺的研究。他发现荆楚的玉工巧匠不仅雕刻琢磨出了精美绝伦的纯玉制品,还别出心裁地创造了许多与楚玉相关的镶嵌工作。经过他的不断努力,这些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在楚玉玉石重新被发掘出来之后,在民间艺人中又陆续出现,不少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用楚玉镶嵌技艺进行创作。楚玉镶嵌技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金镶玉、漆镶玉、木镶玉、陶镶玉、竹镶玉、泼塑镶玉、角雕镶玉、瓷镶玉等。这些楚玉镶嵌作品构思巧妙、品类丰富,充分体现了楚玉的兼容性之高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卓越的工匠精神。
“金镶玉”源自我国历史中的一个故事。公元八年王莽篡权后,王太后(政君)在长宁宫将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摔坏一角,后来王莽令工匠用黄金镶补缺损。由于工匠镶嵌技艺高超,镶补后的玉玺更锦上添花,被赞誉为“金玉合璧”和“金镶玉”。因为玉石珍贵稀少,加之镶嵌工艺过程复杂,“金镶玉”制作技艺失传已久。可喜的是,荆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过寻师访友、潜心琢磨、精心镶嵌,已成功完成了青铜器镶玉、玉板镶金和玉佩镶金(包括镶铜、镶银),重新找回了失传的技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荆州市“金镶木技艺”传承人肖书斋的玉板镶金和“相璞及琢磨技艺”传承人彭晓山的玉佩镶金。
漆镶玉,又名楚漆镶楚玉,是在用漆制品(包括生活用品和艺术作品)上镶嵌楚玉制品的手工技艺。荆州是发掘发现出土楚漆器和楚玉制品数量最多(近万件)、器形最多(近三百种)、装饰最美、工艺最精的地区。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见过出土的汉代以前的漆镶玉制品,但在荆州民间曾多次出现过汉代和明清晚期的“漆镶玉”作品。1946年,李南杰先生随父亲到一家姓艾的旧货店,就亲眼见过一件漆镶玉的八方盒,盒盖上的八卦和太极图就是用青白色的玉镶嵌的。据艾老板介绍,这个漆镶玉宝盒是沙市三清观的道长的“珍藏法器”,是汉代遗物。国家级非遗项目“楚式漆器髹漆技艺”传承人邹传志自幼生长在荆州,是全国制作漆器的名家,其作品多次出国参展,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在他制作的漆器中,就有镶玉漆盒和镶玉漆镇尺。
图1 镶玉漆盒 邹传志
木镶玉,是选择利用上等木料(主要是荆楚楠木)与上乘玉石(主要是楚玉),通过精心构思设计、二者分别雕琢后,经过镶嵌或榫卯组合而成的手工艺术作品。目前,荆州的张华先生收藏有清代的木镶玉作品“紫檀玉石观音”。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沙榫卯木雕”技艺传承人陈厚生和荆州市“金镶木技艺”传承人肖书斋,经过潜心切磋琢磨、精雕细刻,已完成了金丝楠木与荆楚璞玉桙柳木雕的“木镶玉观音”。“楚玉琢磨技艺”传承人胡跃进制作的木镶玉作品“玉面檀身罗汉”和阴沉乌木镶嵌楚玉的“如意”造型和品质都非常高。
图2 玉面檀身罗汉胡跃进
楚国古都纪南城考古发现,纪南城的陶器制作业很发达。陶镶玉技艺源自荆州的一个民间故事。两千多年前楚国王都纪南城里有一位专门为楚国王室制作陶器的老师傅,因为他制作的陶器精品多,楚王奖赏给他一块楚玉玉璧。这块玉璧他一直随身佩戴而且制作的陶器也更加精美了。有一天,这块玉佩突然不见了,他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半个月以后陶器出窑时,他发现窑内有一个扁壶在闪闪发光,取出来一看原来是那块失落的玉璧被镶嵌在扁壶上了。据说这个陶镶玉的扁壶被老师傅死后带进了棺材。
为了验证这一古老的故事传说,湖北省“郢都泥陶”传承人夏于谷与“柚塑”传承人李南杰经过分析研究,决定选择烧制红陶的泥土和密度较高的璞玉雕件,第一次试验,就成功地出窑了陶镶玉扁壶。李南杰又与“楚玉琢磨技艺”传承人胡跃进合作制作了陶壶镶玉。
图3 扁壶 夏于谷
图4 陶壶镶玉 胡跃进
竹镶玉是玉雕与竹器的巧妙拼接,中国古代建筑中常常利用“竹镶玉”作装饰,据记载,乾隆花园中修建的倦勤斋“装修十分豪华,嵌竹镶玉,精工细雕,四周还雕有百鹿图,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就运用“竹镶玉”作品作为装饰。
湖北省“楚简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有志书制作了一件竹镶玉的作品——楚玉楚简笔筒。它是用玉作筒口和底座,以38枚楚简编嵌,简身上下为玉,竹连天地构成巧妙。这件竹镶玉的楚简文字古朴飘逸、清丽秀美,使得这件作品既是艺术作品,又有实用价值。
“泼塑”是古楚巫术在荆沙民间流传的一种占卜形式中的“法术”。它是用融化后的金属液体(主要是锡)泼在水中,利用其凝固形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占卜吉凶的“法术”(技艺),清末民初时这一技艺仍在沙市一带流传。
“泼塑”技法多样,由于金属锡的可塑性很强,泼锡造型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构成的形象也千变万化,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艺术特征。荆州市“柚塑”传承人李南杰和“荆楚帛画”传承人张坤明别出心裁,在泼塑成型时将楚玉、玉珠、楚玉、玉牌等镶嵌其中,从而造就了“泼塑镶嵌”这一绝活。
图5 金属泼塑含玉珠张坤明
图6 金属泼塑含玉珮李南杰
角雕,俗称牛角雕刻,它是利用牛角雕刻制作成梳子、鞋拔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有艺术特色的祭祀用品、摆设玩物等工艺美术作品。
荆州地区的角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工艺精湛的角雕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于荆门十里铺楚墓的“角雕蟠龙”,设计精巧绝妙,造型立体完美,是我国古代角雕艺术的精品。现今居住在沙市的省级“郢城泥陶”传承人夏于谷还收藏了一件清代中期的传世角雕龙头“玉嵌眼”拐杖手柄。在沙市有一位三十余年潜心钻研角雕的传人尚永平。
尚永平三十多年来已经完成角雕作品一百多件,其中有一种特殊的镶嵌技艺是角雕镶玉。他对牛角的性能非常了解,熟悉牛角的硬性、柔性、可塑性和变色性,牛角雕刻具有独特的榫卯结构工艺,可以将楚玉与牛角雕刻完美融合,有非常鲜明的楚文化特色。
瓷镶玉工艺在景德镇地区比较多见,实物包括瓷镶玉的玉壶、玉盘、玉杯等工艺品。但荆州地区的瓷镶玉技艺目前尚未发现文字记载。“楚玉琢磨技艺”传承人胡跃进利用有图画纹样的瓷片(主要是青花瓷片),构思打磨成不同形状的“瓷花”,然后镶嵌在玉石器物雕件的适合部位,成为别具一格的瓷镶玉作品。
图7
图8
“金银平脱”是漆器镶嵌与金属结合的一门古老工艺,该技艺最早出现于商代,经战国、秦汉发展到唐代鼎盛时期。当时,贵族们将拥有金银平脱器物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
荆州市“金银平脱”代表性传承人李洲武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漆艺年展,并获得了清华大学工艺美术教授和行业专家的认可。近年来,他来又将金银平脱镶嵌楚玉玉板、玉牌,推出了金银平脱的新宠——楚玉的金银平脱。
上面这些楚玉镶嵌的技艺,一方面,体现了楚玉作为工艺作品的兼容性,能与多种不同类型的材质相得益彰,结合在一起成为构思精巧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发掘并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不断拓展技艺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尝试跨界设计,创造新时代的生活美学,为荆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图9 金银平脱玉壶李洲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