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艳
[摘 要] 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已然成为必然趋势,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对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优势与应用需求必须要有更深刻的了解。中职院校亦是如此,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必须掌握当前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要点。主要从电气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入手,思考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当前的教学难点以及未来的教学策略,这一课题的探讨对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难关;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4-0068-02
在职业教学体系当中,中职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中职院校的技能型专业,是面向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渠道。其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联十分密切,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专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也要随之革新,这样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的教学依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加以解决,才能保证专业人才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在专业岗位有更好的发展。
一、“互联网+”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一)转变了中职教育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学体系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师、学生、书本,而是一張结构更加完整的网,是有机的体系。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不去校内便无法上课,无法学习,而且不可选择教师,实践机会也非常有限。但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更高,自主性更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这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是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收获。
(二)突破了教学的局限
以往的中职教学,因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很难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教师开展教学的机会只有在校内的有限时间,所以往往会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填塞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则能够突破以往的教学局限,包括时间与空间局限等,进而摆脱“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摆脱急进的心理,有效利用课下的碎片时间引导学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甚至可以将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课上时间则可用于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与实践。
(三)实现了理实结合及资源共享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技术学科的基本教学目标,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与实践过程才有意义。而互联网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特征,所以教师利用网络能够随时将教学视频以及课件等理论相关的材料发送给学生,供学生随时调用观看,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理论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避免学生因理论学习与实训间隔实时间过长而遗忘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是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1]。
二、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是一个难免枯燥的过程,即便是学生感兴趣的、擅长的专业,涉及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也难免会使人感到无趣。加之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个人素养及能力基础上参差不齐,所以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案无法保证调动每个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专业知识、技术的理解程度也无法保证。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问题所在,不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盲目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案,这对学生的兴趣激发显然是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顺应不上时代发展
中职教学的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相关,学生未来需要投入社会各个领域就业发展,教师要确保学生的能力素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而并非学校单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当前的许多院校因与企业缺乏沟通,教学目标显然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校方往往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因为技术专业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如果院校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学生在实际步入岗位开始工作时便很难像技术成手一样得心应手,无法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无法满足客户的不同业务要求。
三、“互联网+”时代下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策略分析
(一)革新教学观念
教师的思想革新是在信息时代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教师的思想体现出创新性、先进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理想。特别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作为技术型的专业,更要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认知,才能够更快掌握新技术,并且娴熟应用新技术去开展相关工作。为此教师必须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技术发展趋势,摆脱课本内容的局限去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的认知及时得到更新。教师要意识到技术发展并不是随着课本走的,而是超前于课本的,课本的版本更新往往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所以教师只有首先更新自身的理念,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2]。
(二)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存在很大局限性,因为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理论引导,在教室内讲理论的时间很长,在实训室操作以及单位实习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而且需要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才开始,所以要真正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必须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等各方面的限制,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关联起来。为了做好教学创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去完成教学相关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共享。(2)将抽象的理论内容与具体的影像、图片等要素结合起来,创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作为理论参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同时回想理论知识。在课下时间,教师依靠网络构建起自由化的学习平台,分享教学资源,同样能够让学生在课下也有可供学习的资源,以此为基础开展自主学习。(3)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能够将课程的内容前置,让学生在课下事先学习课上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而在课上,教师则可以将重点集中在解答学生的疑惑上,引导学生针对特定课题展开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操作。这样的过程有利于达成高效教学的目标,因为学生在课下,对于自身能够独立学习理解的专业知识已经完成了学习,而在课上,则有更多时间针对剩下的依旧不明确的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讨论与实践,这才是需要在教师及同学在场的情况下去做的事。
(三)创新考核方式
考核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对中职学生来说亦是如此。考核的方式与结果决定着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否得到客观、精准的评价以及合理的指导。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作为技术型的专业,在考核上应当重视理论、素养、技能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因过于重视理论与技术而对学生的个人素养、岗位适任度等缺乏考量。即是说笔试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并不能真正判定学生在相关岗位工作中能否做好本职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应将学生的个人素养、岗位适任度、实习评价等融入考核标准当中,利用信息化的设备制作出更加科学的能力模型,确保学生多方面情况得到体现,并且根据考核结果给出后续的学习建议,这样才能让考核发挥出应有的评价及指导作用。
(四)创新课堂组织方式
以上讨论中曾经强调教学的互动性,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因为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与学生达成有效的互动,要让学生对自己所说的话听得进去,才能学到更多。而为了迎合学生的信息化思想与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实现多个平台的沟通,包括QQ、微信、直播平台等,特别是直播平台,能够让教师在课下开展实时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也更加有趣。简而言之,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设备在社会大众生活中的普及,教学组织方式也要随之更新,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思想的进步,同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然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课堂。教师要借助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实现想学就学的目标,例如通过组建班级独立的虚拟教室,教師可以对班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布置线上的理论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的巩固。教师对于课堂组织方式的创新,不但能让课堂转移到课下,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虽然网络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但是教师对网络教学方式的应用,必然会使传统教育焕发出更加新鲜的活力。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活动已经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成为拓展教学广度与深度的关键技术,教师应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去教课,学生应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去学习。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对课下的碎片时间进行合理利用,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压力与学生的学习压力随之减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温故以往所学的知识与技术,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的就业发展。当代的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知识与技术,同时也要不断强化自身素养,明确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了解自身能力与当前岗位的契合度。随着发展方向的明确,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在步入社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诀窍。而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得到更理想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引起重视[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电设备越来越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这是必然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去思考这一专业的教学策略,掌握教学重点,才能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效率更高,同时确保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得到提升,真正成为一名适合相关岗位的优秀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赵爽.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时代农机,2017,44(12):214.
[2]龙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电子世界,2014(4):196.
[3]王明德.浅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教学的方法与路径[J].成功(教育),2013(16):17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