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 201800)
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理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面临全面危机之时。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是听凭自身调节就可以自动正常运行的美妙机器。”因此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失业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政府的宏观调控。
凯恩斯的理论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此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收放银根来调控;财政政策主要是采取增减税收和政府干预的政策,来刺激消费,提高有效需求,达到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目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既有正面的、可取的、积极的意义,也含有负面的、谬误的以及易于引起歧义消极作用,必须对其加以甄别,消除与生态文明的构建相背离的异化消费倾向。应该把自然的承载力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探索更具一般意义的生产、消费和自然的一般均衡的实现过程。这种广义一般均衡意义下的消费观是以自然和谐为前提的人际消费和谐理念,即积极的消费观、友好的消费观、公平的消费观。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进一步,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由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高低,而后者则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利润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这样,消费倾向、流动偏好、货币供给和资本的预期收益是说明总需求进而说明国民收入的因素。依据凯恩斯理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陷阱和预期收益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并且递减导致消费不足。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流动偏好陷阱导致利息率较高,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因为预期收益不足而偏低,从而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很难超过利息率,这就使得投资不足。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经济萧条。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为此,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但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在政策方面,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给予中央银行更大的权力,让其大胆调节利率,以刺激或抑制投资率,从而稳定价格水平。显然,凯恩斯的这种货币理论已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很大的不同,他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加进了维克塞尔的积累过程理论,认为货币作用于价格的机制是由利率中介来完成。而古典货币数量论却认为价格水平直接受货币数量或流通速度的影响,与利率完全无关。因此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经完全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思想,他认为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自动调节储蓄与投资的失衡,因此凯恩斯提出了多项中央银行干预经济的主张。
在《货币论》一书中,凯恩斯论述的货币问题是围绕如何稳定价格进行的,在他提出的“货币价值基本方程式”中,产量是被假定不变的,因此凯恩斯在《货币论》的货币理论本质上仍属于货币长期中性论二以后。因此就其实质而言,此时的凯恩斯仍是一种中性的货币观,但此时的凯恩斯已经认识到了市场机制固有的一些缺点,并主张政府利用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水平,这也说明此时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已经开始脱离古典主义的货币面纱论。
20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失业人数上升,整个社会经济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面对史无前例的经济灾难,古典经济学派无法对其做出有效解释。众所周知,古典经济学信奉的是自由放任主义。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即“萨伊定律”是西方传统就业理论的基石。萨伊认为,在“供给决定需求”的前提下,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供求关系的失衡是暂时的,并且可以自动恢复均衡状态,经济危机是局部的、暂时的失调,失业只会以“摩擦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的形式存在。这两种失业在任何社会都难以避免,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新古典学派向政府提出了五个“更少”,即更少的政府支出、更少的征税、更少的政府干预、更少的货币扩张和更少的财政赤字。然而,经济危机的事实粉碎了古典经济学派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目的在于阐明失业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措施。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意义的失业,不仅仅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两种失业形态。而在古典经济学派的假设下,不存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失业类型。凯恩斯指出,非充分就业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况,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虽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非自愿性失业。凯恩斯“充分就业”的具体意义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而非自愿失业长期持续地存在着,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充分就业。
1.国家干预
凯恩斯认为,在存在严重失业的情况下,单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把社会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必须由政府干预和调节。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中心内容是:采取各种措施,调动整个社会的资本加入经济运行,扩大社会需求,以消除危机,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和危机的根源,而医治失业和危机的最有效政策则是财政政策,即通过政府发行国债来弥补私人的消费和投资不足,以便提高国民的收入与就业水平。此外,凯恩斯还主张实施补偿性财政政策,就是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有意识地扩大或紧缩政府支出,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开支,实行减税,发行公债,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通过紧缩财政和减税来遏制投资,以减小社会总需求。
2.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
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系统地增发纸币,企图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弥补赤字,同时他认为,通货膨胀是解救危机和减少失业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会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以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资本家的利润,从而有利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就业。
3.扩大消费需求
凯恩斯认为,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他主张通过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一方面,凯恩斯主张鼓励政府消费,认为政府的所有支出都是生产性的,高消费可以与高投资并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重新分配所得,缩小贫富差距,以提高消费倾向和实现充分就业。
4.对外经济扩张政策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国家如果能扩大商品输出,同样可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在对外贸易中,如果能维持贸易顺差,国民收入就可以连续增加,同时,保持贸易顺差还可以使黄金流入,可以扩大国内支付手段,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此外,还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总之,实行对外经济扩张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繁荣与充分就业的实现。
当前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缓解压力,国家制定了扩大内需、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拉动出口的政策,以此来拉动生产,扩大国内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1.国债政策
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通过发行国债,可以刺激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有利于提高国民收入,促进就业。当前我国在以下几个领域运用国债政策:(1)通过国债资金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2)对于失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鼓励其自主创业;(3)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小城乡地区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并且要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特殊地区、特殊岗位就业。比如说可以改革户籍制度,便于人才的流通,也可以通过免除学生的贷款偿还义务,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激励机制等。同时,应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政府应有计划地选拔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对人才的分布进行合理的优化。另外,要建立培训机制。国家应给就业中处于劣势或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劳动力提供一个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自身特点,缺什么补什么,使待业者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重新顺利上岗,缓解就业压力。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通过税收调节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实行累进所得税率,向富人征收累进税,重新分配收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的分配差距,以此增加社会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
4.积极扩大对外出口,扩大社会总需求
金融危机虽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受到冲击,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扩大对外出口会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外贸易还为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间接地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性意义,但是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应该辩证地把握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有效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