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76)
商誉产生于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将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商誉。从本质上看,商誉是预期的,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核心商誉观点中,核心商誉为:其一是被购买企业的现存业务持续经营要素的公允价值;其二是合并双方净资产联合所产生的其他收益及期望协同效应的公允价值。但是,并购商誉作为一种超额收益资源,并不是永久性、无损耗的资产,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协同效应的减弱,商誉仍会随着合并利益消减至殆尽,而不是“永动机”。
在采用新的准则后,财务报告应该要在反映经济实质的同时,让财务报表使用者感到更加的可信。然而,经过科学研究表明,基于公允价值的商誉减值测试方式让管理者更有出于自利目的进行信息操纵的空间。同时,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觉得何时发生了减值以及何时将发生减值难以理解。另外,由于管理者存在机会主义目标的可能性,财务报表使用者不确定商誉的冲销是否被正确地执行。因此大量的研究试图对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进行揭露。
Filip et al.(2001)发现,相对于控制公司的样本,承载减值商誉但选择不确认减值的公司向上操纵其现金流量。这种预期之外的现金模式印证了管理层会操纵当前现金流量从而不再财务报告中确认商誉减值的观点。此外,减值损失的确认在减值年度与出现大额亏损的公司“大清洗”动机有关[1]。
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变更与商誉减值计提呈正相关。新上任的高管在处于管理层的位置上时,往往想要降低发生商誉减值的可能性并展示出更好的财务成果。并且新上任的管理者会揭露前任高管进行的不当并购来改善自己的形象。代冰彬等(2007)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管理层利用的资产减值种类各异[2]。存在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公司一般更加倾向于利用流动资产减值以及长期资产减值这两种减值方式,而出于管理层变更和平滑这两种动机的公司一般只通过长期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他们的目的是在对营业利润不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下,致使当期盈余结构出于更加有利的状态。
商誉减值在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因素方面要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有两种方式:其一,利用各种外部信息来源途径获取公司所处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行业环境以及公司所有资产存在的自身变化等因素,造成相关的企业资产在市场上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从而需要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其二,基于内部信息获取途径得知公司相关资产的经济绩效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依据相关方法计算,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也出现下降,从而导致需要进行商誉减值的计提。王秀丽(2018)研究结果表明,商誉减值计提影响因素与经济因素无关[3]。然而,季盈(2014)研究结论却相反,他利用总资产收益率这一变量替代经营业绩,从而表明在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之后的商誉减值与公司业绩下降存在显著关系[4]。同时其研究结果也表明企业在进行了商誉减值计提后,经营绩效确实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事实上,企业绩效下降会导致商誉减值计提的发生,这也印证了经济因素确实会影响商誉的减值计提。而产权性质的不同也会导致商誉减值计提与跟绩效变动之间的关系表现呈不同趋势。
谢纪刚和张秋生(2013)通过对2007 ~2012年间中小板公司非同一控制下的并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现金支付相比而言,股份支付的评估增值率明显更加大,但这两种不同的支付方式与标的的可辨认净资产的评估增值率不存在显著关系,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收益法评估的基础中所使用的预测业绩显著大于实际业绩[5]。这种问题的基本原因往往是股份支付的并购交易制度。因为这种并购交易制度存在一系列诸如流动性受限等折价的因素造成标的定价虚高,从而对商誉形成高估,并因此对商誉包含的会计信息质量造成损害。张新民等(2018)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处于高质量状态的企业信息对于内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加透明,能高效地制衡高管权利,能够助力于管理层和治理层对于优质目标企业的寻找,从而筛选出在战略目标上高度一致或者相互补足的优质企业,完成并购[6]。另外,以并购目标角度出发,内部控制体系处于高质量状态的企业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完善详尽,在针对并购交易过程开展充足、谨慎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于虚高商誉的生成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在信息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关于并购方价值以及相关交易的交易风险信息了解不到位,上市公司往往容易被并购方的未来蓝图、发展能力做出失真的决策,过高地估计并购交易将带来的协作效应,并确认相对来说不切实际的商誉。
还有研究表明管理层的过度自信也能显著影响商誉,相关表现方式具体如下当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股份在当年进行了增持,新形成的商誉往往也会越大。加上产权性质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产权性质表现为国有控股时,其对管理层的过度自信与商誉之间的关系表现出较为凸显的调节效果。
商誉减值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从大体上就包括以上三类:盈余管理动机、经济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之中,并购时的特征、股份支付的方式、公司的规模、公司的内部控制等也对商誉减值决策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