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综述是综合叙述的意思,即把经过分析的对象或材料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叙述出来。它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概括和分类整理能力。从写作角度看,综述也是对众多材料进行综合整理的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常用于人物介绍、会议记录整理、情况反映和活动汇报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采写新闻综述的情况,它考验的是新闻记者的抽象、概括和归纳能力。
事实上,许多新记者都曾表达过这样的困惑——他们认为,写人物、写事件似乎都有章可循,按照时间、地点的变换和事件发展的脉络写下来,相对比较好掌握。但新闻综述却难得多,它往往要面对庞杂的采访素材和材料,让记者面对海量信息时“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在写作时很容易陷入简单粗暴的堆砌;或者“一锅粘粥没个豆”,写着写着连自己都忘了到底想表达什么,通篇说不到重点;更有甚者,明明小标题说的是A,小标题下面表达的却是B,然后莫名其妙出现了C,最后扯到了与主题相距甚远的D……如此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连自己都不愿意再看一眼”。
那么,采写新闻综述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曾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的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这三个字,成为后来翻译界长期遵循的原则。结合新闻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新闻综述写作中,也应力求做到“信、达、雅”这三重境界。
“信”,准确。如果说一篇好的新闻综述为10分,那么梳理、归纳、提炼这三个动作,要占到6 至7 分,这是基础,是接下来写好文章的关键。只有充分梳理手头的所有素材,才能准确传达综述稿件想表达的精神。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情况。第一类是我们可以主动去“点菜”,即我们可以自己指明去要材料,比如要写一个地方的工作经验,那就要先提前规划一下到底需要哪些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去某个全国知名的模范派出所,因为要开的是“警务信息化”方面的全国会议,所以选的点是“互联网+”如何让一个老牌派出所焕发年轻活力。
第二类是我们不能“点菜”,只能靠对方上的菜来“做饭”。这就要求我们要十分注意手头资料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然后把可利用的素材排列辨析,分清轻重主次。比如,有一次笔者去南方某地采访工作经验,对方单位安排得非常细致,点多面广,最后在机场称重,光提供的纸质材料就有30 斤重。笔者回京后先花了一天时间,把这些材料分门别类梳理,以主题衡量轻重主次并逐一标明,分出哪些是可用的、哪些是基本不能用的,在梳理的过程中对这些素材做到心中有数。
材料基本捋了一遍,闭上眼睛想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点?对方最想表达的又是哪些点?自己最想表达的是哪些点?从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然后围绕这个“最大公约数”来进行归纳。
2016 年3 月14 日,当年的全国两会接近尾声,作为上会记者,笔者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快速梳理两会期间公安代表提出的建议,并于当晚形成一篇具有盘点性质的综述稿件。笔者马上静心梳理。2016 年,共有10 位来自公安系统的人大代表参会,带来各类建议共计45 条。笔者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成稿,就要马上找到这些建议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合并同类项”。而且,在归纳的时候还要注意所有公安代表的出现次数,既要详略得当,又要注意均衡。最终,我从“点击率最火”“点赞度最高”“点题度最佳”等三个方面切入,分门别类搭配副题,形成了《盘点2016两会公安代表建议“琅琊榜”》一文。稿件刊发后,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多个网站转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梳理、归纳、提炼,在综述写作中非常关键。如果材料梳理得不透彻,就好像打地基不牢固,再往上盖楼总是摇摇欲坠,即使勉强能写完,自己也痛苦。从本质上来说,新闻综述写作首先考验的是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平时要多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
“达”,在新闻综述中对应的就是“布局”,也就是搭好架子,安排好结构,统筹考虑整个稿子的篇幅、架构。记者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将军,对手中的人马进行排兵布阵,让合适的素材出现在合适的位置。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材料,注意材料分类的科学性和编排材料的条理性。
2019年5月,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根据报社安排,笔者负责采写“新时代公安工作光辉历程巡礼”系列述评的“对党忠诚”篇。相同主题的稿件此前已写过不少,对于这样的综述类稿件,应如何在布局谋篇中尽量写出新意?忠诚离不开坚定的信仰,离不开肩头的使命,更离不开那些为公安工作舍生忘死的英雄。于是,笔者在布局谋篇时,引入了“意象”,开篇即利用本体和喻体,“历史的航道上,总有高高耸立的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随后,分“新航向,坚如磐石的信仰是舵”“新时代,重如泰山的使命是桨”“新征程,灿若星河的身影是帆”三个部分展开写作,用“舵”“桨”“帆”三个意象比喻,使文章布局时更加鲜活形象。
布局要紧密跟随主题的变化而灵活变化。比如,在采写某年的年终盘点稿件时,此时盘点的是整个一年的公安工作,我用唱好爱民“三台戏”、喜送为民“三重礼”为布局;后来不久又配合全国厅局长会采写“公安改革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主题,此时,公安改革就变成了绝对主角,而且主要强调的就是“获得感”,那么布局的时候就分成“创新治理”+“提升能力”做群众守护神;“便民利民”+“简政放权”做百姓贴心人;“规范权力”+“强化责任”让百姓信得过这三个部分。
搭好了稳固的骨架,就要往其中填充血肉。表达不仅要恰当,而且应力求有文采、有活力,即力求做到“雅”。
综述目的是把事实和情况说清楚,因此,语言应简明、精炼、平实,大段的描绘性的语言是不必要的。综述由于体例的限制,往往容易显得四平八稳、死气沉沉,要想避免八股文式的气质,一要提炼出观点,注意突出特点,防止面面俱到;二要把面的概括与点的巧妙结合。综述不是刻板的,它的风格可以是略带浪漫主义色彩的,可以是美的,可以用“软”语言表达“硬”道理,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鲜活生动。
比如,2019 年全国两会前夕,笔者接到了采写党的十九大以来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综述稿件的任务。我想到,《诗经》中有“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于是在这篇文章的开篇即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
“又是一年春来到,点点纸鸢似繁星。
如果把人民公安这支逐梦奋进的队伍比作迎风而飞的风筝,那么,不管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线,始终引领着方向。
我心向党,初心永挚。政治建警,就是引领方向的线,就是照亮征程的灯,就是公安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文章一上来先描绘了“春天”“纸鸢”等事物,再以“比”的方法,由“风筝”引出“人民公安”,最后引出本文的主题——政治建警,继续使用“比”的手法,点明政治建警在全国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又如,在纪念“5 · 19”讲话两周年综述《初心永挚,护航新时代壮阔征程》一文中,为了表现全国公安机关在公安部党委领导下践行“十六字总要求”的光辉历程,我在三个小标题中同时使用了比喻手法,并在每个小标题对应部分的“隐性小标题”中继续与前文呼应——
第一个小标题:那是葵花向日的艳阳天
隐性小标1:向日葵的目光,永远追随着明亮的太阳
隐性小标2:向日葵的花朵,永远绽放着对太阳的赤诚
第二个小标题:那是照亮征程的北斗星
隐性小标1:星火燎原,为民之初心历久弥新
隐性小标2:星移斗转,为民之航向坚定不移
隐性小标3:星河璀璨,为民之情怀矢志不渝
第三个小标题:那是奋勇向前的集结号
隐性小标1:公安铁军正在集结,他们的执法规范化水平大踏步提升
隐性小标2:公安铁军正在集结,他们锤炼着严明的纪律作风
通过这种方法,在内容和逻辑严谨的基础上,力求文章形式新颖独特。
可以说,一篇令人难忘的综述,应该是既有气质又有颜值的。气质在于综述之“信”与“达”,颜值在于综述之“雅”。
如何让一篇“讲道理”的综述读起来不显得生硬和刻板,反而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使其读完后印象深刻,是对记者写作水平和知识储备的综合考量,也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公安新闻工作者,笔者将继续努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提高专业素养,增强专业本领,培养优良作风,更好肩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